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12-29 17:17:23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1

一、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高中学校,还是物理教师,普遍重视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但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质量不容乐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物理教学方式过于传统

通常来看,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方式,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学生在整个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没有与教师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也不能从学生那里得到有效的反馈,不能确实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理教学的质量。

2.高中物理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在物理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通常只以教材为依据,教学的内容较为单一,整个课堂的气氛较为枯燥,不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这种单纯的讲授物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手段,不易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难免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

3.高中物理理论教学没有与现实现象做到很好的联系

在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物理教师往往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单一的讲解,没有将前后知识点与知识体系进行有效的关联。这样来看,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也只是片段式的学习,进而不能灵活的运用相关的原理与知识点进行解题,也不能将所学到的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实际生活现象的解释中去。

4.高中学生物理基础普遍较差

一般来说,高中物理是一门较难的学科,很多同学不易掌握,尤其是对于女同学来说,则更是如此。再加之有些同学在初中阶段的物理基础较差,更高阶段的学习中也很难掌握物理学科相关的知识点与原理。由此可见,高中生源在物理学科方面的基础普遍较差,影响了他们接受教师所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而不能有效的理解相关的物理概念与公式。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1.更新高中物理教学理念,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的逐步推进,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应当在讲授物理知识与原理的同时,还应当侧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应当在充分了解学生整体物理水平的基础之上,因材施教,不断的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设备,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并通过音频、视频等设备帮助学生对于物理现象的理解,以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值得一提的是,高中物理教师在整个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期能够了解学生所掌握相关物理知识点和原理的程度,便于教师及时的调整教学的内容与进度,进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这样,在整个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间得到了良好的互动,使得学生对于物理学科产生了亲近感,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实验素养,有力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加强。

2.将物理理论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现象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科的很多知识点与原理都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象密切相关。因此,作为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来说,应当将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自主式的探究物理现象及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以从授课方式中获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技能和方法。物理学科的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并运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们营造出宽松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值得注意的是,在物理?n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现象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将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丰富化、具体化,使得学生更易理解相关的物理原理。

3.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具体的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好自身引导与指导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不断的提升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另外,作为物理学科的教师来说,还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大纲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实际技能的训练,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以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充分的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此同时,物理教师还应当注意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于物理相关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进而提高物理综合能力。

三、结语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化学学科;化学教育;化学反应原理;学科观念;培养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科观念,该学科就难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及生活。中学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就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大多数高中生毕业后不太可能从事与化学相关的事业,他们只需要对待这个物质世界的正确态度、观念和方法。化学教学的重心应从过分注重事实性知识转变为事实性知识和观念两者并重,这已是时代的需求。本文以苏教版选修教材《化学反应原理》为载体,突出“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笔者的化学新课程实践,就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观念作一探讨,力求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

一、学科观念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组织和呈现

1.学科知识类观念的集中体现。

化学反应原理是人类在研究大量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上,总结得到的关于化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化学反应原理》中设置了“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三大主题,这种大章大节式的编排体系,清晰地形成了一个利于学生接受的知识网络,突显学科内涵、学科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学科知识类观念在各主题中得到集中体现,且呈螺旋上升的趋势。教材通过介绍能量变化的基本原理、化学平衡基本理论、离子反应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适应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快慢与限度、本质与现象、积极应用与负面影响、能量转化等方面认识化学反应。这样的编排体系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方式和意识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教师应该理解这样一种编排意图,不断概括提炼出“具有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化学观念”,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学科价值类观念的分散渗透。

作为理论性较强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没有像必修模块那样,开设相对独立的主题学习学科价值,但是挖掘教材,处处都有渗透科学精神的好素材。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理论与生产生活相结合,是目前被审查通过的教材版本中最贴近实际的一个,STS 教育渗透较深。教材关注核心观念的建构过程,改变原来过分强调事实性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课程内容的选择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同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如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就通过一系列定量实验活动来强化“实验观”,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验是研究化学的方法之一,条件的控制是实验研究的灵魂。教材用大量的图片和语言的描述展示了化学在工农业生产、科学前沿、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使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更加了解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增进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对化学学科的创造性与实用性的赞赏,不断提升“化学价值观”。

《化学反应原理》是为学习理科的学生所设计的,学习该模块,不仅能完善中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知识体系,而且能使这些对化学感兴趣的学生了解化学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在不断丰富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树立研究化学的志向。《化学反应原理》所蕴含的学科观念是丰富的、多元的,教师只要选择出最适宜渗透的观念进行教学设计,一定能在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强烈感受并建立相应的观念。

二、促进观念建构的教学策略

1.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不能立足在一小节、一课时上,而应就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单元设计,通过一个相对连续的阶段来建构观念。教师对教材本身要有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选择一个统领课程单元的观念,以此为核心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并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将贯穿于教学单元的化学观念随教学进度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然后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逐一建构。这样既保证了每一教学单元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化学观念作为起导向作用的单元目标,每一节课又有不同层次的、具体的、易操作的基本理解作为起执行作用的课时目标,使化学观念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采用“专题―单元”式结构,共设 3 个专题 10个单元,内容基本按照课程标准的3个主题顺序安排。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的“脉络”,学科观念是课程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审视各课程单元,观念的连续性可以清晰地识别出来。由于观念的整合作用,能很好地把原来孤立和零散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教师对整个单元知识体系做深入的思考与统筹的安排,并以对学生观念层面的理解为目标来统整相关的问题及活动程序。以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为例,围绕化学平衡常数,建立了水的离子积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沉淀溶解平衡常数等概念;利用化学平衡移动规律分析了外界条件对水及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这种从单一到复杂的内容体系,联系紧密、层层深入,除了能使学生获得一些具体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微粒观、平衡观、定量观系统地分析问题,一步步揭示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实质。

2.创设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

学科观念的形成是在活动中发生、在交流合作中激荡、在反思实践中生成的。以观念建构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不仅是促进知识向深层次观念发展的主要途径,也使学生有机会实践复杂的行为表现。活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或是实验探究结合数据处理分析,也可以是课后的调查类活动。教师要及时把握实际教学中的活动方式,观察学生对化学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和认同度,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来推测其观念的建构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

例如实验活动是过程方法教学的重点,教师可设置“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探究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中和滴定法测定未知溶液的浓度”等实验活动,通过设计并实施这些实验活动,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学会了很多具体的实验方法,如实验数据的测定、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化和线图化处理等,提升了学生对于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教材为化学反应原理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信息,如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都是结合数据分析呈现;设置了定量研究实验,如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这些探究活动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更是学生个体理解、感受事实及其概念形成过程的质的转变。

3.结合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情境设计。

情境教学所选择的材料信息应以一定的化学知识点为依托,可以是日常生活常识,或是与社会事件相关内容,或是一段化学小史。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观念上的冲突并能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应用观念的情境中认识观念的功能和价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和观念水平设计情境,分析学生原有观念与将要建构的新观念间的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效果最大化。

《化学反应原理》通过对纷繁复杂的化学现象背后的共同规律、普遍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化学现象后面的统一性,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无论作为未来社会的普通公民还是化学专业人员,在思考化学与技术、自然、社会关系的问题时都能够自觉地根据化学基本原理乃至由此抽象出的哲学原则做出理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重复别人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王磊,胡久华.高中新课程选修课教与学・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5.

[2] 张毅强.观念建构为本的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10.

[3] 董淑莉.《化学反应原理》情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1-15.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高职物理;活动课;活动方式

五年制高职物理活动课怎么上?这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多年来,虽然各地在物理活动课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对其认识仍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构建物理活动课并形成操作体系?怎么样做到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的和谐统一?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介绍一点自已的做法和看法,和同行们交流讨论,算是抛砖引玉吧。

一、物理活动课培养目标

物理活动课与物理学科课程一样,都以实现物理教育总目标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学科课

程侧重系统知识的学习,活动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扩大知识面并形成技能,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物理活动课服从于物理教育目标,又必须渗透下列各项具体目标:

1、智力因素: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2、非智力因素:培养合作、竟争意识,关心集体,团结互助的社会公德意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品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习物理情感。

二、物理活动课的构建原则

物理活动课在物理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各类活动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学生知识面,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都有重要作用。物理活动课应与学科内容互相补充,有机渗透,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既可以系统地学“深”,又可以联系实际地学“活”。开展好物理活动课,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物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原则

物理教材是根据物理学科知识和逻辑顺序而确定的,其内容具有稳定性,但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个别知识又具有实效性,有效利用物理活动课开放灵活的特点,可帮助学生及时的了解一些物理新知识。同时一些应用性、综合性活动的开展,可使学科知识内容得到补充,学科知识与活动课程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有助于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

2、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统一原则

活动课内容构建要面向绝大多数的学生,立足于全面素质提高.但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活动课自主性特点,给学生自行发挥的机会,以适应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特长生脱颖而出.。

3、规定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活动课应引导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走向实践。内容不能仅仅是学科内容的再现,也不能完全脱离学科课程,要在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上做文章。要多渠道、多形式设计和组织活动。当然,限于学生各方面条件,教师又必须对活动有必要的指导和规划,对活动时间、内容、形式给出一定的限制。

4、实效性和因地制宜原则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因此,在物理活动课中应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学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关难题。但活动要注意地域环境,学校条件等。应重视其实效性和可行性。

5、趣味性和多样性原则

积极开放一些趣味性活动,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去学习,不要拘于一种形式,使学生经常感到有新鲜感。

三、物理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在物理活动课构建原则指导下,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可采取以下活动方式和操作形式。

1、趣味物理实验

趣味型物理实验操作要求比较简单,现象明显且饶有趣味,比较适合在低年级课外活动小组内进行。每次活动只安排几个实验:例如,真空不能传声、纸锅能烧水、研究物体的颜色、浮尘子、孔明灯等等,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可要求学生讲做结合。

2、作简易教具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利用活动课指导学生因陋就简地制作一些简单教具。例如,用铁丝制作翻滚过山车,用蛋壳做不倒翁,用废旧收音机制报警器,用废旧小变压器制作简易警棍,用导线、小灯泡等制作断路检测器。

3、小学自然实验研究

在小学自然中,有关物理的内容是很多的,如:物质的导电性、静电实验盒、磁性实验盒等等,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研究内容。

4、物理实验探索

引导学生对教材某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做专题研究,并有的放矢的探索。这类研究主要是指对实验装置和方法的改进,如研究单摆周期,可采取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精神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5、准备课堂实验

在具体准备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使学生领会并初步学会对于实验教学的处理安排,然后在教师或实验员的指导下,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的仪器,当好老师的助手,协助教师辅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6、物理专题讲座

举办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及时获取新知、了解现代物理前沿信息。如结合物理教学的需要可进行对原子结构的探索,遥感技术,纳米技术简介,粒子对撞机的发展和展望技术等讲座;结合物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可进行安全用电、光导纤维技术、现代红外技术等讲座;配合学校科技活动周,还可组织活动小组下班级作小型专题科普讲座。

7、物理竞赛类

开展各种形式的知识与技能竞赛,以小制作、小发明、家庭小实验、学科知识为内容,采用笔答、抢答、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科学性。

8、出版物理墙报

质量高又受读者欢迎的物理墙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体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统一,每期突出一个中心,稿件要注明班级及编选者姓名,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

9、参观考察类

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学生参观与物理有关的工厂,科研单位,科技展览会,组织学生观看科普电影和录像片等。参观考察后要指导学生写出参观见闻或考察调查报告。

四、物理活动课过程

(一)、确定活动目标

一般的做法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条件,结合学科课程内容,确定活动的时间、地点、安排活动的内容。并且活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的准备也在此过程中。

(二)、确定活动方式

针对教学目标所阐明的不同类别,设计不同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有利于使活动有效并达到最佳效果。由于学生知识能力差异,即使同一活动也要有不同要求,因人因事而宜。这是开展活动必须考虑的。另外,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保证活动获得预期的目的。

(三)、做好收尾工作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每一次活动之后要评价总结。并鼓励学生发言,给学生表现和展示的机会。教师根据活动的总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下一次活动。

参考资料

[1]陈树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皱开煌:《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4

【关键词】生物;生活;有效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课堂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和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如何从生活化的角度提高高中生物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学好了生物,就能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的时候应时刻把握好科学性原则,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和知识原理结合在一起,更快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应遵循主体性原则

新课标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占主体地位,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三)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应遵循活动性原则

高中生物的很多内容都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教材中添加了很多探究性的学习资料,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教学中开展的生活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疑问,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一)利用生活知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有情趣、学有所得。如在讲解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内容前,可以提问“鱼儿离不开水”,又说“水至清则无鱼”,这两句话矛盾吗?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两句话的含义。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引导: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而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通过学生回答,自然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利用生活知识理解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生物课本的密切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的过程。

在执教《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提出此问“秋季开放的原因?”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对错掺半,教师不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做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先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积极态度:“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气温凉来推测是理性的。”这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紧接可提出问题:有人想在夏天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做短日照处理,在夏天也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这样,学生对“秋季开放的原因?”就能准确地理解和应用。

(三)让有生活经验的学生当“小老师”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让他们当“小老师”,生生互动,显著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利用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习回归生活,提升科学素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需要将知识与能力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指导生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把书本知识与多种形式的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创设出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知识的生活情境,在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中轻松、愉快、自由地学会认知、学会创造。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新教材设置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从生活入手,会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更顺利更有效。例如: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我们就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做出详尽的调查。在课堂上明确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通过询问亲友、网上搜集资料、电话访谈对当地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并作出评价及对能量流动提出改进建议。学生对科学调查的过程取得了初步的实践经验,为后面的调查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积累了经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分析和应用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联系生活实际,提出相关的研究课题,以求接近真正的科学探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思维的品质。例如,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环境中释放信息素可诱杀果蝇等活动的开展,既训练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技能,又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进而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组织学生学习、讨论,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实验、收集和处理、结论等过程,让学生领会、观察、思考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乐于探索的情感。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5

一、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原则

1.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原则农业科技活动应选取与课堂教学有紧密联系的农业科技内容。如:初三学生学习了“化学肥料”后,可组织他们进行科学选肥,合理施肥的实验活动;高中学生学习了“环境保护”后,可进行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及防治的研究活动等。通过这些科技活动,不仅检验、印证、应用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时还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使书本知识与农业生产实际互相渗透、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2.符合年级特征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不同的知识技能基础。选择活动内容时必须注意这种差异。如:在初三学生进行的合理施肥的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高一学生进行研究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实验中,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二年级进行水质快速分析及对农作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年级进行农林产品的化学加工与利用研究,则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活动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理论知识的加深,尽量做到综合性强,统一性强,年级特征明显。

3.趣味性原则活动内容具有趣味性,才能适应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和求知欲旺盛的特点,对他们才有吸引力。如:开展无土栽培、土壤与作物营养诊断、植物生长助长、化学除草等有趣的实验活动,会使学生对农业科技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

4.创造性原则人才的价值在于创造,实施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创造性人才。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创造过程中,活动才有探索性和创造性,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农业科技活动不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而成为他们学好课堂知识的必要方法和重要途径,增强他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技意识。

二、开展农业科技活动的形式

1.田间试验田间试验是农业科技活动的主要形式。它的进行应遵循试验的准确性、代表性和规律性的原则。它的实施主要包括制定试验计划、田间区划、种子准备、播种移栽、田间管理、观察记载、资料整理分析等步骤。田间试验时必须注意:①除了比较项目不同外,其它条件力求一致。②观察记载和取样必须及时、细致、准确。③对资料要认真地分析,找出符合规律的东西。④通过田间试验,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神。

2.开展农业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农业科技小发明和小论文活动,不会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每个学校都可以开展,人人可以参与。学生可以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自己选题、自己记计、自己制作、自己总结,促进科学素质的培养。

3.农业科学讨论和科技成果展览农业科学讨论,科技成果展览这种活动可以启迪智力,交流成果,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形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知识结构。科学讨论可以针对农业科技中的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让学生从小培养学术争鸣的好习惯。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6

1.对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缺乏认识

科技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的支撑。全面的科技素质课程应包含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以及科技应用实践课程。然而,当前科技素质教育课程大多数是传授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涉及科技应用实践的课程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认识到仅设置科技理论知识的课程难以真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学生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科技知识,这种课程设置不全面的状况难以促使科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青少年学生开展的。然而,大多数学校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对少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目的是培养他们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为学校争荣誉。这种做法明显是对全面普及科技素质教育的精神缺乏必要认识,导致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整体偏低,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

2.教学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方面,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在我国,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非常短缺,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年长教师过去因条件限制,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科技素质教育。大部分年轻教师虽然受过一定程度的科技素质教育,但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也没有及时补充新的科技知识。高水平科技教师短缺,使得青少年想要接受良好的科技素质教育非常困难。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欠缺。科技教育专用实验设施设备是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正常开展的必需品。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开展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时并没有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其所使用的实验设施设备均是与物理、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共享的。由于物理、生物、化学等均为升学必考科目,实验设施设备会被优先安排给这些学科使用。专用的实验设施设备欠缺无法保障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正常开展,科技素质教育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不足。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技知识时刻都在更新,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也在不断更新。一直以来,我国的科技素质教育所使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大多比较陈旧,与青少年学生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在科技与生活高度融合的今天,陈旧的数字化科技教学资源无疑难以提高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科技素质教育也难以高水平地开展。

3.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我国一直主要采用“讲授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科技素质教育,传授科学技术相关概念和原理、科技符号术语和公式、科技规律和规则等科学知识。这些相对抽象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仅靠老师的讲授难以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导致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进而出现上课“抄科学”、课后“背科学”、考试“答科学”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青少年学生只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科技知识,只能用题海战术来应对考核,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单一的科技素质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使青少年学生丧失了获取科技知识的乐趣。

4.教育经费使用不到位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学生学杂费以及教育集资等组成。用于解决科技教师工资、购买科技教科书、建设科技活动设施、购买科技设备、选购科技书刊杂志以及与科技素质教育有关的其他物资。调查发现,经费使用不到位的状况在科技素质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多数中小学校仅把科技教育经费放在外聘专家讲座报酬的发放以及科技教科书的购买上,而没有用于更新科技活动设施设备以及购置科技新书刊新杂志等方面。陈旧的设施设备和过时的科技书刊杂志无法与新时代的科技发展相适应,从而成为科技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其二,有些学校科技教育经费使用不合理,使得科技素质教育绩效低。经费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决定科技素质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经费使用不到位以及经费投入绩效低的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二、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点:

1.根本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了科技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科技素质教育因与中、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显得不太重要。青少年学生毫无疑问会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学习上,以求考上理想的学校。另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会把与升学考试有关学科教学列为首要教学任务。尽管落实“科教兴国”国策的要求在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中多次出现,大多数学校对于科技素质教育的态度可谓“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应试教育无疑已成为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重要原因: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传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大多数学校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科技素质教育过程中着重对青少年学生灌输科学技术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科技能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书本知识学得不错,但是科技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传统教育思想难以真正让青少年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成为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3.直接原因: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阻碍科技素质教育的施行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承担语文、数学、外语等升学考试科目的教师大多都持有学科本位思想,在课堂上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引导学生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的科目,忽视甚至忽略诸如科技素质教育等科目。青少年学生受到教师诸如此类的引导后,自然而然地认为科技知识的学习可有可无,从而降低了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教师的学科本位观念导致青少年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兴趣,是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解决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问题的对策

基于当前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以下对策加以解决。

1.提高认识,全面推行科技素质教育

学校要设置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科技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包括科技知识理论课程与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两个基本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知识理论课程所包含的知识点应在科技能力实践课程中有对应的应用实例。这样有助于青少年学生理解所学的科技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通过对应用实例的学习来更深入地理解所学到的科技理论知识。学校要加强对全体青少年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科技素质教育不应以培养学生参加科技竞赛为主要目标,而应把提升全体青少年学生的科技素质作为培养目标,让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2.加强资源建设,提高科技素质教育水平

学校要建设高水平的科技教师队伍。在我国,教师科技素质水平极大地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质量。因此,应将教师的科技素质培训列入计划,有目的地以外出进修、远程教育等形式对教师进行科技素质培训。推行科技教师名师工程,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不同地域之间科技教师互访、研讨等活动,让教师能够受到科技新知识的熏陶,不断提升其科技素质。此外,还应积极开拓社会上的科技教育人力资源,聘请科技专家、工程师作为科技教育顾问,吸收有经验的科技教育志愿者、在校研究生担任兼职科技教育老师,使其与校内教师有机组合,共同组成一支高水平的科技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学校要配置科技素质教育专用设施设备。科技素质教育设施设备是科教体系的一个基本组织部分,更是科学技术与青少年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各学校必须为科技教育建造专用的活动设施,以及购置专用的实验设备,保证这些设施设备为科技教育活动所用。只有设施设备得到必要保障,科技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够正常进行。学校要采用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是青少年学生系统地接受现代化科技教育、提升科技创造能力的必要保障。数字化科技教学新资源的“新”应体现在这些资源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且能够引起青少年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不是与青少年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样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这些教育资源的实际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

3.优化教学方法,使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应在保留以往“讲授式”教学方法基础上,增添科学实验法、问题探讨法、科技角色扮演法等方法。教师要使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形成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进行科学观察、动手进行科技实验操作、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的科技教学方法体系。进而根据现阶段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选取若干种教学方法,各种方法优势互补,让青少年学生在科技探索与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

4.合理使用科技素质教育经费

科技素质教育经费是科技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其使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科技素质教育的成效。经费在使用前应根据科技素质教育目标做出合理的使用规划,除了用于解决科技教育活动经费、购买科技教科书外,还应用于建造科技活动新设施、购买相关的科技实验新仪器新设备等,以保证科技素质教育能够跟上科技发展潮流;此外,还必须确保能够“专款专用”,保证科技素质教育能够有良好的经费支撑。总之,要解决科技教育中存在的诸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提高认识、丰富资源、改进方法以及合理使用经费,这样才能够减少青少年科技素质教育的障碍,以保障其正常开展。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化学教学 “STS”教育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2.124

新课程改革以来,转变了教学与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并且学会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STS是英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该教育理论早在二十世纪20~30年代就已提出。它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其基本精神是:使科学教育为当前的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做出决策。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高中化学教师而言,通过STS教育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与动机;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对科技议题的决策能力;发展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那么,如何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念相结合呢?

一、教师要以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

按照这个视角来审视,化学课程中的科学知识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化学学科的科学知识,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等;另一部分是跨学科知识,如环境、资源、能源、健康、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等。跨学科知识的引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认识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发展社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及《硫及其化合物》时,可以引导学生现实元素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明确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酸雨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如何防治酸雨的形成。从而很好的实现了科学、技术、社会联系与发展。

二、在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探究与体验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葡萄糖的性质》时,在学生了解了葡萄糖的性质与用途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检验葡萄糖中醛基的存在,从而引导学生明确医院里医生如何检验尿糖的。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完成实验,充分使学生参与探究与体验的过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化学课程资源进行STS教育。化学课程资源除了教材外,还包括实验室、仪器、药品、图书、挂图、计算机网络以及其他媒体、社区资源等,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化工厂。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STS教育。通过这些活动与实践,才能更好的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实现“STS”教育理论的旨意。例如,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学习,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的操作过程。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信息非常发达的社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查阅图书资料或多媒体网络资源来获取课本知识以外的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海水中的元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先查阅一些关于海水知识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海水资源非常丰富,进而可以去思考如何利用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为人类造福。又如:在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时,学习完纯碱的性质后,课下让学生通过图书资源或网络资源去了解侯德榜制碱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且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STS教育,打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形成开放型的教学体系。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

三、教师改变教学模式,学生改变学习模式

从单一的学习模式要逐渐转变为多样化、丰富的学习模式。例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讨论学习等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原电池》一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预习原电池反应的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寻找身边的物质自己设计原电池装置。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遇到不会的问题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并且学生还自己动手组装了原电池装置。有的学生利用家里的废旧电池、有的学生找来了铝箔、铜片、铁片等电极材料。更让我欣喜的是有的小组制作了水果电池,例如有的小组使用了西红柿、有的小组使用了柠檬、还有的小组使用了土豆等等。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演示了各自设计的原电池装置,并且阐述了反应的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总结出了原电池反应的原理以及构成原电池条件有哪些。接着教师可以讲问题升华,我们学习了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呢?生活实践以及科学生产中哪些方面都与原电池有关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很好的将“STS”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我们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完全可以运用于科技生产和实际生活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

可见,在化学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与“STS”教育理论相结合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渗透“STS”教育理论,使学生将课本的理论知识能够很好的与科技生产、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断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学习、懂得做人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侯钇竹.STS教育思想与中学化学教学[J].当代教育之窗,2011(06).

科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篇8

关键词:中美化学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比较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8-005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8.021

化学教材是以化学课程标准为指南和评价依据编写,体现课程理念,有其自身逻辑性并对课程内容加以系统化的材料。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自使用以来由于其诸多改进而被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所认可。如果我们能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借鉴走在科学教育改革前沿的美国经验,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将事半功倍。本文就2005年版的美国高中化学教材 ——《化学:概念与应用》(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科学发现者系列丛书,以下简称“美版”)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苏教版)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章节的内容进行比较,旨在为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提供参考。

一、编写思路比较

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单独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专题,而是暗含在“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这一专题中,在学习了“氯气的生产原理”、“氯气的性质”后,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它从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变化与得失电子建立联系,接着借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电子的转移。在此基础上提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的概念。最后通过习题加深对上述概念的理解。

美国高中主流理科教材《化学概念与应用》则从“钢铁的腐蚀”、起步实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开启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讲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时结合化学家认识氧化反应的过程、从有氧气参与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并归纳出这一类反应中有电子得失,从而从电子得失的角度阐述氧化还原反应。接着以马口铁中锌与氧气的反应为例从失电子、得电子角度出发讲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这两个半反应。通过两半反应的结合指出了被氧化、被还原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钠和氯气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得出这也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最后通过图表的形式讲述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比较两者编写的思路,很清晰地感觉到苏教版教材脉络清晰、言简意赅,着重让学生记忆氧化还原概念,而“美版”则让学生清晰地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在了解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二、 概念引入方式对比

“苏教版”《氧化还原反应》的章节引言为“在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美教版”相应的章节引言为“钢铁的软肋:钢铁的腐蚀,是因为铁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反应生成了铁锈(氧化铁),在这个氧化还原反应中,铁原子将自身的电子给了氧气分子。”

比较两者不难看出,苏教版缺乏趣味性,只是间接地指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而美版教材则相对具有阅读性,注重从生活的细节处联系化学,再从化学的角度指出此中所包含的化学原理,吸引学生在阅读中获取化学知识。

三、 知识内容比较

内容上看,两版教材的主体内容大体相同,但在知识的广度上略有差别。

苏教版注重对概念本身的掌握,注重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在问题解决栏目中要求学生指出三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元素,分析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指出氧化剂、还原剂。然后通过“溴、碘的提取”一节指出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中的应用。

美版教材则注重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在内容上详细地讲解了从早期化学家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到现代化学对此概念的认识,及“还原”这一词源的来源。同时通过现实生活中钢铁的防腐、冶炼金属时熔炉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阐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运用。 为了强调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更是另编写一节内容,详细讲解摄影、钢铁熔炉、漂白过程、酒驾测试、金属腐蚀、雷电造肥、银器失色、化学发光、生物化学过程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两者的对比,苏教版更多地关注如何“授人以渔”,而美版在“授人以渔”的同时,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以化学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些涉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实例,在向学生展示氧化还原魅力的同时,也向大家传递了化学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同时通过阐述科学事实也将科学探索的思想、知识的运用迁移暗含其中。

四、 栏目设置比较

教材中栏目设置或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更为深刻,或是通过探究实验的设置,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手段,栏目的设置较好地引导了学生参与知识获取过程,使学生获得了科学活动的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苏教版氧化还原一节中使用了“你知道吗?”、“问题解决”两个栏目。“你知道吗?”栏目主要就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过程中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问题解决”栏目则主要是练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氧化剂、还原剂的标注。

美版教材中先后使用了“课前活动——起步实验”,“词源”,“迷你实验”——研究铁钉的腐蚀以及影响铁钉腐蚀的因素、运用氧化还原做酒精测试,“化学实验”——铜原子和铜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物理学链接”——固体火箭助推器,“化学与技术”——法医学中的血液检测,化学史实——储存氧气的含铁蛋白等栏目。

两者对比,结论显而易见。苏教版本节内容的设置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照课程标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较为缺乏。相比之下,美版教材一方面显示了它强大的多学科交叉、重视实验、重视现代技术对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理念。另一方面从简单、易于操作的迷你实验到需要老师操作的演示实验时刻强调着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实验的重要性。

五、 美版教材给中学化学教育者的启示

苏教版教材与传统化学教材相比,图文并茂、注重与学生生活、科技发展相联系,探究味更浓,也开始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但是和美版教材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笔者认为,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授课时以苏教版教材为蓝本的前提下,适当借鉴美版教材的内容,将科学家发现此知识的过程、思想、方法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在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发现和探究能力。希望经过长期的引导,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观察、思考、推理的能力。

2. 适当对教材所选实验进行取舍,增加一些更适合学生完成的迷你实验。以不断拓宽学生实验的时空,进一步密切实验与生活的关系,改变现在实验远离生活的现状,让科学探究走进学生生活,使科学探究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法与手段。

3. 教师个人在平时应注重化学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联的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更好地将各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和整合,帮助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更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能力和增加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Phillips J S)等. 化学:概念与应用[M]. 王祖浩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范文 下一篇:消防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