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37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辩证唯物论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机遇和挑战并存。这就要求我们党审时度势,作出新的理论回应,给予新的理论阐释,提供新的理论指导。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揭示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时代内涵,阐明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有两个基本原理:一是事物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二是事物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论和两点论的有机统一;必须坚持普遍联系和全面发展的思想,使发展系统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必须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科学内涵、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发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动力、成果归属、价值尺度,从唯物史观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是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融理论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于一体,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回答了当代中国应该“怎样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又指导和引领着这一伟大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揭示了科学发展的本质规律,创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思路,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推动科学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将其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2

[关键词] 领导思想 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指导意义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高度重视领导方法,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和科学的领导方法理论,逐渐形成了的领导思想。的领导思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理论,其领导思想对于我们党在新时期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实事求是”: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根本原则

“实事求是”是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活的灵魂,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在构建他的领导思想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不断对“实事求是”赋予科学的内涵,“实事求是”也从原来的治学态度升华为我们党的基本思想路线。从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事求是”始终是灵魂,是根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核心是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这一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

第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党领导科学发展的方法论基础。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根基,创立科学发展观靠的也是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的目标纲领和政策路线来推进和实现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党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准则,以实事求是的实践为平台,以实事求是的理论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方法为手段,以实事求是的原则为基础。因此,实事求是仍然是党领导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和指导原则。第二,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制定正确方针政策以实现科学发展的保证。推进科学发展需要正确的方针政策作保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必须对客观情况有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第三,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领导原则,是解决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问题的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长期积累的问题和发展中暴露出的深层次矛盾困扰着我们,一些与科学发展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制约着科学发展。这些问题既表现在认识上,也凸现在实践中,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的价值追求上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解决这些问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真正把实事求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推动科学发展上。

二、“为人民服务”:党领导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把群众观点转化为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逐步形成党的群众路线,也为党的领导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从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领导和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创新理论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提出的。我们党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改善民生是第一要求、保持稳定是第一责任,以发展保民生、促稳定。这里的“发展”就是“科学发展”。只有实现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必须始终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毫不动摇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提高领导发展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出主意”、“用干部”: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点与关键

同志曾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所讲的“出主意”,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领导决策,这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责;“用干部”显然指的是用人的问题,这是确定的另一个基本的领导职责。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需要以领导思想来指导,重在抓好决策和用好干部两个重点环节。

(一)出好注意、做好决策,是我们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点

关于“出主意”,认为“主意”出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领导事业的成败。出主意、做决策的目的是引导群众。领导者要把主意出好,指出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原则。(2)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3)抓住中心、统筹全局的原则。(4)重大问题集体决策的原则。关于做好决策的思想和方法与我们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第一,的决策思想,要求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决策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体现了决策思想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必须始终坚持这一价值取向,在做出各项重大决策时必须着眼“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二,的决策思想,要求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决策的科学性。科学决策应该是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决策。决策特别是作为执政党的决策,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复杂的过程,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必须有科学的指导理论、技术手段和方法。推进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决策的过程中丰富各种技术手段、完善决策程序制度,做到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第三,的决策思想,要求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决策的民主性。在探索研究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进程中,极为重视党领导中的民主决策问题。在各个时期都重视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强调决策过程中的群众知情权和执行中的检验权。建立系统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是民主决策思想转化为民主决策行为的根本保障。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国家机构到基层地方政权,要逐步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以确保民主决策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上运行。

(二)用好干部、搭好班子,是我们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关键

“用干部”是确定的另一个基本领导职责。确立的干部标准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实施“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关于“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为我们党选拔和使用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党的优秀干部,为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把领导思想中的识人、用人的艺术应用到当前的干部队伍建设中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各级党组织配好领导班子,是切实提高我们党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指出:“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提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干部思想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本质上就是所说的干部路线问题,这是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对于领导班子的搭配问题,也以他的革命实践为后人做出了典范。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分别和、的合作堪称完美的搭配。

四、具体的领导方法: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主要内容

领导方法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个:思想领导的方法、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调查研究的领导方法和矛盾分析的领导方法。我们党的各级组织提高自身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应该结合实际学习并利用好这些领导方法。

(一)重视思想领导方法的作用

思想方法是领导干部首先要掌握的一种领导方法。注重思想方法,进行思想领导,从思想方法入手解决问题,是一生所高度重视与身体力行的。曾明确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1]P435。他认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2]P1094。正是由于重视思想领导方法的作用,我们党才能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思想领导是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阶段和发展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些经济社会环境反映在人们思想上,会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对党的思想领导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对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思想领导的能力。现阶段,我们党必须善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实现党群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的新胜利。

(二)发挥群众路线方法作用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矛盾,始终贯穿于领导活动的全过程。解决不同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认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矛盾的基本方法,是群众路线的方法。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党能否实现合法性执政的根基。

我们党处于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地位,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坚持群众路线。同志反复强调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深刻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份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份量就有多重。坚持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执政理念方面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党在长期执政经验的总结和继续长期执政的重要条件。党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俯下身子为群众工作,用群众的观点看待发展,用群众的观点检验政绩,用群众的观点为群众造福。

(三)注重调查研究在决策中的作用

精辟地把的领导方法概括为调查研究,他说:“的工作方法论就是调查研究”[3]P345。认为,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中心环节。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强调调查研究既是领导者科学决策的起点,又是领导的基本方法。重视调查研究的思想成为了我们党领导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强调查研究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迫切需要,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干部能力水平的好方法。

(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矛盾分析法是领导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矛盾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认为,矛盾分析的方法是领导的基本方法,领导活动,就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活动。总的来说,的矛盾分析法主要有:充分运用矛盾分析观点和方法,抓好中心环节;运用矛盾分析观点和方法学会“弹钢琴”;充分运用矛盾分析观点和方法学会抓两头带中间;充分运用矛盾分析观点和方法进行经验总结。的矛盾分析的领导方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精髓。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思想,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我们党发展理论方面的应用,也是矛盾分析法的主要内涵。总的来说,党的各级领导班子要学会用矛盾分析法来提高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与当前所进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就是重点学习领悟统筹兼顾的思想。提高党统筹兼顾、分类指导、驾驭全局的能力,是党领导科学发展的必备素质。各级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必须在统筹协调理论的指导下领导发展,在发展中实现“五个统筹”思想的本地化、具体化,认真研究本区域内的各个统筹关系,提高统筹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3

一个先进的政党,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政治路线的转变,工作重心的转移,政策的转变,都是以思想理论上的解放为根本前提的。科学理论的学习和贯彻,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前进的科学理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要坚持并掌握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真正把思想方法转变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一定要从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解决好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式指导下的一种科学的发展方式,追求的是健康的、协调的、全面的、合理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按照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全面系统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避免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必须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将在实践中发挥更大的威力,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全体党员一方面要联系思想实际,加强党性锻炼,使科学发展观进入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联系工作实际,使科学发展观进入工作并提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解决学归学、做归做的“两张皮”问题,潜心钻研其深刻内涵,努力通晓其精神实质,积极掌握其基本原理,同时必须把学习成果付诸实践,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唯实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唯实的思想方法,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一切。用唯实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实情研究透、结合好,进而对本地区或本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出发,下功夫研究如何把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之中,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各项工作的根本依据、完成各项任务的工作思路、抓好工作落实的具体动力和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达到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症结、拿出办法,使科学发展观“进入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把发展取向摆端正。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把发展的主体、动力、目标都着眼于人。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方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正确看待政绩,明确真正的政绩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政绩。要科学衡量政绩,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二要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我们要确保科学发展的价值取向,必须形成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得实惠,不干事的人有危机,干坏事的人受惩罚。三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风尚,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取得群众的支持。四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忠实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4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有了进一步深刻认识,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所谓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不仅包括要不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而且包括如何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怎样发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战略。不同的发展观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回答了这些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改革开改30年来,正是党和国家沿着*指明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指引,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才有了今天国家综合实为提高,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等等这一切。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做到始终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掠夺式、野蛮式、粗犷式、短视发展方法方式的摒弃和否定,意味着我党要带着人民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发展道路上已走向成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了人民。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有新的提高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目标和最高利益之所在。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根本统一。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的更新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面旗帜,将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复兴。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务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思想观念,否则就不可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代有所作为。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努力学习实践,而且在培训结束后要立即在本单位本部门认真开展好这一活动,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之入脑入心,成为全员共同的思想,从而推动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深刻认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司法审判工作服务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团结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发酵蔓延,我国面临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发展目标,而在国际势力操纵下,、和非法宗教等敌地组织活动有加大趋势,各种社会矛盾亦处于敏感易发时间段,政法工作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要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加强政法包括司法审判工作,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学习实践,切实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切实提高政法队伍服务经济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社会和谐,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开创法院司法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首先,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保证司法审判工作的政治方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司法人员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把司法审判工作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把审判工作统一并自觉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不断增强服务科学发展,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克服单纯办案,就紧办案思想,确保审判工作法律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也是大局意识的体现;其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司法人员履职能力和司法水平的需要。一是司法人员履职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样要求司法人员解放思想总结审判经验,探索审判规律,正确依法处理好各种关系,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二是有利于司法人员树立党的领导理念、司法公正理念、民主法治理念和服务大局的理念。切实树立“司法为民”的思想,从思想根子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司法”的本源问题。三是有利于司法人员树立严格程序意识,加强调解工作,确保裁判公平公正,充分体现司法的谦抑性和亲和力,尽可能排解消除不和谐因素,提高息诉服判率。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审判工作同样适用。再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自身发展和创新的需要。我们必须在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协调考虑法院各项工作,按“以人为本”要求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法院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5

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已有二十余年,深深体会到哲学中所涉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发展,最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对自然科学来讲,“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最高成果和终极成就,任何一门学科,最终研究归结为对自然规律研究的方法论上,在自然科学领域,由著名著作“自然辩证法”,在工程领域,最近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了一本书名为“工程哲学”的书,均说明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对社会发展来讲,“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指南针,他将引导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方向,决定着他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并在*写入中国共产党,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包含了四个方面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更重要是在社会实践上,是一次新的继承和发展。早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论十大关系”。当然从领导的视角来看,还不够全面,并且由于历史认识原因,实践上存在种种不足。从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率领中国人民把发展放到了首位,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用一系列新思潮、新观点、新论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广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我们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坚持的以人为本,在哲学意义上是主体论与目的论的统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这种统一。一方面,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另一方面,它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分、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首先,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集中体现。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是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在一致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因此,以人为本又是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和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面,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的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解决好与经济增长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统筹兼顾的根本要求,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强调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兼顾各方,使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地运转,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科学发展观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方面解答了: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真正地发展?是否是健康地发展?是否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否是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方面解答了:能否维持环境与发燕尾服之一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展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从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方面解答了,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着眼于创新发展模式、健全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6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新形势下我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用新的思想和观点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期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同时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宗旨。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自然观。事物的发展是由其内部的规律性决定的,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发展也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创造历史。反之,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科学发展观所指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落实到发展的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我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和行动导向。真正做到了“五个统筹”,其结果必然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矛盾,提出解决办法。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

我们党执政后,一直依靠全国人民,尽快改变经济文化的落后面貌,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这一重大执政课题。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社会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早在建国初期,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特别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历史文献,初步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思想的发展观。主要体现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二,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第三,强调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既着眼于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第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制定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创新战略等。第四,关于发展的科学论断。指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坚持和继承我们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同时,着眼于21世纪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观念与路径,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明确回答了中国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为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其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

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根本、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不落实科学发展就没有出路,不落实科学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营造全体人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依靠谁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公民平等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提供制度保障,使每个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参与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医疗保障条件,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体质。

怎样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科学发展观不是管一时的、局部的,而是管长远的、根本的、全面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发展要坚持的基本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新的发展思路和任务。

总之,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规律,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7

一、《读本》简洁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强调只有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才能真正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只有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版权所有想的旗帜。

二、《读本》深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强调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然后《读本》把科学发展的各个构成部分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作了对应性阐述,比较简明而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带有浓厚的哲学意蕴的重大命题。弄懂这一点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说,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二是说,践行科学发展观必然要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在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灵魂的意义。

三、《读本》对以人为本做出了科学的解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科学发展观中具有理念性意义,怎样理解以人为本,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根本性。《读本》从四个方面说明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版权所有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以人为本坚持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这互相联系的四点,具有整合的意义,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真义。《读本》在论述中还谈到了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阐明了它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应有之义,是唯物史观的根本特点,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才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读本》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即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了规定性解释。所谓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实施“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三大基本要求,构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高了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各种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发展的理论。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篇8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集中体现在发展问题上,这就是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的总和,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世界观。它体现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既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是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是从哲学角度对发展问题进行的深入思考。“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是发展观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一定的发展观受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宝贵经验和借鉴国际发展理论有益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对“为什么要发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和“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等发展观的基本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对发展的指导作用。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这就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我们在发展中所遇到问题的根本手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改革和发展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既是对我国成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我国发展实践中付出惨重代价的教训的汲取。历史也一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欣欣向荣,什么时候我们背离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遇到挫折。

三、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人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通过对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借鉴和吸收国外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研究中的有益成果,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的问题,深刻揭示了发展的本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辩证法质变和量变相统一的观点,科学揭示了发展是一个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础上的社会变迁过程。认为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质的跃迁,而且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断变革,是在生产力量变和质变相统一基础上的社会进步过程。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揭示了发展是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全面进步过程。认为发展是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础上全面进步的过程。

最后,科学发展观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原理,揭示了发展是一个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指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回答了“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问题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科学回答了“靠谁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既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又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一切发展依靠人民。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追求,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就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根本要求。

首先,坚持全面发展。一方面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原理;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坚持全面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其次,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之间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发展效益等方面比例适当、结构合理,能够达到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共同发展的状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系统结构性原则。

最后,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科学回答了“用什么方法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一再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这些思想,为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是唯物辨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的必然要求。唯物辩证法认为,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然后打破平衡再达到新的平衡的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我国由于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加之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的差别,不同区域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平衡发展有其必然性的一面,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然而严重的不平衡、失去控制的不平衡,超过社会承受程度的不平衡,又必然带来消极的后果,是必须加以控制和努力消除的。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上一篇:城市经济活动范文 下一篇:科学发展的利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