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伤害事件范文

时间:2023-12-05 10:59:35

校园伤害事件

校园伤害事件篇1

 

 

一、 校园意外伤害的概念和类型

 

何谓校园意外伤害?它通常是指在学校辖区上发生的非人为因素导致的人体伤害事件或者虽有人为因素但并非故意导致的人体伤害事件。校园意外伤害有两个基本要素:其一是在学校辖区范围内,脱离学校辖区的不属于校园意外伤害;其二是在人的意料之外的人体伤害,在人可以控制的意料之内的人体伤害不属于意外伤害。

 

从已经发生的事故来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常见类型大体上包括以下类别:

 

第一,拥堵引起的意外伤害。例如,楼道、厕所、校门、校园内的栏杆、围墙、水泥地面等可能成为“隐性杀手”。第二,体育活动中以及学生之间互相玩耍造成的意外伤害。例如,体育活动中,学生踢足球踢坏眼睛,甚至突发疾病被夺去生命。例如某小学一男生把篮球打出了围墙,男生翻墙捡球,不幸摔伤手臂。第三,食物中毒造成的校园意外伤害。中毒事故涉及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夏季为多发季节。根据统计,发生在校内的占81.3%,其中发生在学校食堂的占61.5%。中毒原因多为扁豆未炒熟、空心菜等易发虫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外购食品变质、购买无证摊贩有毒米粉等,还有食堂条件差、不按有关要求操作等原因,也有个别投毒事件。第四,因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意外事件。例如四川德阳某小学校发生校舍垮塌事件,造成1名学生当场死亡、18人受伤。第五,校园交通事故引发的意外伤害。例如重庆市奉节县一无牌无证客货两用车在私自运送27名学生返校途中发生重大交通事故,造成5名学生死亡、3名重伤。第六,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意外伤害。例如地震、雷击、洪水、泥石流、山体塌方、台风、海啸、冰雹等。二、 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防范机制(一)构建学校安全预防机制

 

第一,健全安全责任人制度。校长为第一安全责任人,各部门领导分别就各自负责事项承担安全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第二,健全安全教育常态机制。学校组织相关部分(如消防、公安等)定期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时间上每月至少一次。教育内容主要为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如何自救和互相救助、如何使用110、120等紧急电话,等等。第三,健全安全事故汇报制度。学校出现重大伤亡事故要在获悉后第一时间内向教育局汇报,报告采用书面、电话、当面汇报等形式。第四,健全校内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第五,健全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二)构建安全的校园内部环境

 

校园内部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校园客观环境(硬件),二是校园社会环境(软件)。兹分述之。

 

校园的客观环境包括校园宿舍、食堂、体育馆等学生衣食住行的地方。例如1.教学和办公的地方、学生宿舍楼道中的安全出口、学校内部道路旁的照明设施等,应设立好安全疏散指示标记并保障相关的照明设备等切实完好可用。2.实验楼上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必须专人负责保管,在做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全程在场,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防止学生受到化学用品的伤害。3.图书馆、实验室、教学楼、计算机中心等场所严禁吸烟。4.加强学校用电管理和维护。学生宿舍不允许私自更改线路,使用大功率的电器。5.食堂中使用的压力容器、锅炉,要质量合格并定期检修。6.校内各种消防设施,要定期检查,并留下检查记录。并设立监管人保障制度——谁负责谁监管。

 

校园的社会环境包括日常影响学生和老师交流以及沟通的政策、规范、风气和管理机制等。良好的校园社会环境能够促进安全,较差的社会环境会增加校园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营建安全的校园社会环境:一要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因为学生出现的容易导致校园伤害的偏差行为(诸如酗酒、泡吧、打架斗殴、上网成瘾等)与学习成绩比较差等密切相关。相对应的是,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少出现此类行为。因此,学校可以提供专门的资讯和帮扶,例如帮助有学习障碍的学生。二是营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学校应切实采取制度化的措施,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反对懒惰怯懦和欺凌弱小。学校应积极组织乒乓球、篮球、足球、书法、体操、游泳等比赛,使每个学生的特张都得到发挥,提高每个学生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①(三)构建安全的校园外部环境

 

一是与学校所述辖区的派出所、司法局、街道办(或社区)、卫生局、交通局、文化和教育局、法院排除法庭等建立长期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学校应建立校外危险预防机制。一旦发现校外社会闲散人员(如小混混、古惑仔之类)对本校学生有进行威胁、骚扰或聚众斗殴等事件或有发生此类事件的危险,应及时启动该预防机制。三是可定期请交通局等合作单位派员到学校宣讲。例如教育学生遵守具体的交通安全规则。四是建立校外或假日学生活动安全防范机制。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必须制定详细、可行的计划和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例如遵循下列程序: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交给学校领导审阅——获得批准——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备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组织学生外出活动(例如游玩和进行野炊等),禁止组织类似攀岩等危险活动,在野炊中注意食物的健康和卫生以及用火的安全。(四)构建医药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校医院药品必须有正规进货渠道,该进货渠道需要由卫生许可部门同意(或者在卫生主管部门指导下在特定医药公司购买),不得从药贩子手中购买。

 

发给学生药品时要告知学生安全使用药品方法,并在药袋上写明每日服用次数、服药时间、药量、分几次服完等告知语,警惕用药过量引起的药物中毒。第二,学校医院医生要定期对全校师生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教育,做好常见传染疾病的预防工作,防止发生全校性传染病事故,影响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第三,开展学生常见病、传染病群体防治工作,应遵循学校管理的有关规定,妥善安排好预防接种及其他群体防治措施的时间,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第四,为杜绝意外发生,我市学生疾病防治用药统一由市卫生防疫站提供,各校不得擅自接受其它途径药物。未经市教育局、卫生局、卫生防疫站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实施群体性防治措施。违者要对当事人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三、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法律应对

 

一是建立、健全校园社会保险机制。笔者认为,建立社会保险,转嫁风险责任,使损害赔偿社会化,是解决当前学校事故损害赔偿的一剂良方。就当下而言,应当由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对中小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保障学生在校安全。在教育行政部门所给的现行保险政策下,学校要强化保险意识,主动购买的“校园责任险”和“学生意外险”等险种。②

 

二是建立、健全校园依法治理机制。学校治理方式的“进化”是当前中小学生校园亟待解决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校园治理模式以行政指令为主,该种治理模式有见效快、失效快、不持续的弊端,而且隐患颇多。笔者认为,建立、健全校园依法治理机制是学校治理的必经之路。1.理念的更新。认识到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学校的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要合乎法律的规定。充分保障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实现教育管理的法治化。2.建立依法治理机制。例如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后,学校应及时依法组织调查,并通知保险公司到场参与其中;学校无法自行调查处理的,上报请求有权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处理。如果出现重大学生伤害事故(如大面积中毒事件),应当由学校所在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如教育、公安、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相关事故详细调查,在事故发生之日起特定时间内提出事故调查处理意见。3.受到意外伤害的学生的监护人或其他近亲属必要时可以参加学生伤害事故的调查处理,并有知情权。4.事故的民事赔偿事项,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处理,或者向学校所在地教育行政等部门申请调解,也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诉讼。5.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人,一般应根据过错程度按比例对受伤害的学生给予赔偿。在当事人均无过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公平原则处理。此外,至于学生伤害事故损害赔偿费用的范围和标准,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措施应依法予以制度化,使之成为校园治理的法律保障。

 

校园伤害事件篇2

(一)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正因为这样,校园安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纵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不可否认,多由校园隐性伤害造成。此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是因外在物质设施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伤害。这种伤害的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偏偏它又总是潜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一时半会儿并不显之于众,以致无法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也正是近年来隐性伤害所带来的极端事件如自杀现象和校园暴力现象不断浮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弥补。

所以研究这种隐性伤害的成因,使原本并不凸显的东西呈现出来,以防患于未然,意义十分深远,我认为。

隐性伤害两种类型中,最严重的又是人为所造成的伤害,即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造成的身体和精神所产生的非直观性伤害,包括不当教育惩戒及教师的心理惩罚、学生间的肆意侮辱等。因此,本人研究分析的重点就在于深入探究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形式等,以引起社会、家长、学校及教育部门对隐性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危害的足够关注,并摸索出预防或应急方法,减少或降低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所造成的身心伤害现象或程度,从而真正实现“爱护每一个孩子”的愿望。

我认为,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不仅是一个值得教育及心理学领域分析和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人认为对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理论支持主要来自于如下方面:

1. 劳凯声教授关于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分类研究

2002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和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共同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其中指出伤害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果以伤害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把伤害分为显性伤害和隐性伤害。显性伤害的表现和后果往往比较明显,一看就知,不会造成人们过多的争议和迷惑。而隐性伤害则是以一种比较隐秘的形式表现,大多表现出一种迟滞性、后发性、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或者同类加害行为重复发生的积累,受害人才会表现出身体或行为方面明显的伤害表征,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是,这并不表明伤害事实没有产生。

2.卡尔.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卡尔.罗杰斯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接受并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3.现代教育理念与理论。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最先进的教育就是尊重和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及生理等等方面的差异。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思路

首先,把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研究的对象锁定为中学生。一是因为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主要来自中学,对中学生,尤其对初中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心理及生理特点较为了解和关注;二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布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

然后,对校园存在的隐性人身伤害事件或隐患进行调查,在获取充足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剖析,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造成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

再后,针对不同成因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寻找最有效的排除隐性伤害的办法。

最后,比较干预的效果,分析主次、得失,探求理论依据,形成可行性预防机制,建立一套集预警、监控、教育和危机干预于一体的反应机制。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校园隐性伤害成因的探究,有效预防在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引起的学生隐性人身伤害或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及威胁所造成的身心伤害;

2.通过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干预或预防措施,形成有效的校园危机干预机制,减少校园隐性伤害的发生;

3.为校园(尤其是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为排除校园的安全隐患,提供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集;

4.填补目前本校和本地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汇编案例分析集作为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我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学校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等存在的安全隐性伤害事件或存在的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干预、提炼,形成可行性干预机制。具体干预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树立一种新的安全管理工作理念,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校园重要的安全隐患来对待。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软环境。4.探寻、建立可行性干预机制和反应机制。

三、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方法与研究过程

校园伤害事件篇3

【关 键 词】大学生 校园 人身安全 责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关系着家庭的幸福,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对大学生人身安全的责任研究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法制建设仍不完善。

一、大学生安全现状

大学校园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在校大学生多为18至22岁的年龄阶段,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学正进入安全事故多发期。根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资格的高等院校共有2400余所,在校大学生约为2700万名,[1]每年有3000余名大学生校园内非正常死亡。根据“海因里希事故致因法则”分析,按照死亡、重伤、轻伤事故的比例1:29:300来计算,我国大学生校园伤亡的总数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2]频发的校园安全事故给学生、学校、家庭带来了不可弥补的创伤,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面对我国如此高数量的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各种各样在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关于学生安全事故的诉讼纠纷也纷繁而来。

二、大学生人身安全责任认定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安全事故诉讼纠纷的焦点集中在事故责任的认定上。目前我国仍没有专门针对大学生人身安全责任认定的法律出台,在现行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中,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便成为事故责任认定的关键。

(一)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法律认定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与教学的场所,它的基本职能是实施教育管理、传授文化科学知识。根据我国《教育法》总则第五条的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本质关系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不同于基于民法和血缘关系形成的父母(包括其他监护人)与子女之间的监护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明确规定:学校的法定义务范围只包括三项,即教育、管理与保护。[3]因此,《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按照《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有进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而没有监护责任。

(二)对于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责任的认定

1.学校承担过错责任

因为监护人承担着无过错责任,而非监护人不承担无过错责任,因此,学校与学生有无监护关系,对学校承担责任有很大的差异。既然学校不是学生的监护人,学校对学生不承担监护责任即无过错责任,那么并不是所有的学生伤害事故都要追究学校的法律责任,学校也不必对所有受损害的学生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学校的赔偿责任须以过错为必要条件,如果学校没有过错,则不承担赔偿责任。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一百六十条的相关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伤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4]也就是说,只有在学校存在过错并且对学生造成了伤害的情况下,学校才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2.学校过错的法律认定

学校存在过错而需承担学生人身伤害责任的法律认定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学校对学生有侵害行为。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学校教师职务侵权与渎职行为便是对学生的侵害行为。职务侵权是指教师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不法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行为。渎职行为造成的损害是指教师或,未能完成自己所应完成的职责,并给学生造成损害。如果学校无侵害行为,而是因为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或不可预见的因素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并且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尽到保护义务,行为并无不当之处,则学校无法律责任。

(2)学校对学生未尽安全保护义务。学校未尽安全保护义务而直接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情况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学校的场地、其他公用设施以及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5]

三、大学生人身安全学校责任的立法分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理校园安全、明确学校为学生人身安全所承担的责任则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尚无一部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有关大学校园安全的法律体系。

(一)现行法律法规在校园安全事故责任认定上的缺陷

以往处理大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依据,仅仅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但是这些相关的律法存在原则性过强、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这使得本来就难以处理的大学生伤害事故在寻求司法解决时出现了法律方面的盲点。2002年,教育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产生适应了教育法律关系发展变化的要求,对认定在校学生人身安全责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加强了对在校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干预,但是,并不能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判案和断定责任。因此急需一部关于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专门的法律。

(二)制定校园安全法规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和依法治校的深入开展,社会各界在校园安全立法方面逐渐形成共识。在校园安全工作的处理实践中,全国各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各类大专院校都开展了大量艰巨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能为我国校园安全法的立法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如以教育法最为发达的日本为例,日本仅有关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法规就有30多部,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法》、《国家赔偿法》、《日本体育及学校保健中心法实施令》等为主的一套完备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体系,为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和有效的运作机制。[6]

同时,我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已经实施10年,各地方教育界、法学界、司法界在参与大学校园安全事件处理过程中的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些都为大学校园安全立法创造了相应的条件,我国大学校园安全立法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三)大学生人身安全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人身安全责任研究角度对校园安全法的立法提出几点建议:

1.学生伤害事故范围的认定。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界定时,主要界定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生主体,二是学校职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条的相关规定,“学生伤害事故”是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因此,事故范围的界定必须是发生在大学校园内的。

2.明确规定大学教育安全责任主体的各项法律责任。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相关机构及其人员的责任;包括民事的责任、行政的责任、刑事的责任;包括个人的责任、机构的责任;包括经济的责任、声誉的责任、行为的责任等。

3.相关专门机构的设立,并对事故的责任进行认定及处理。可设立专门的相关机构,对大学生校园安全事故进行的责任认定、鉴定以及处理。这些机构可以设置于各个层面的政府教育主管单位,对管理辖区内的因学生伤害事故而发生的纠纷事件进行统一的受理。如果当事人不服首次认定结果的,可以逐级进行申诉。而这些机构当中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可以广泛地吸纳社会各界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可以抽调政府机构的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事故处理小组,开展相应的业务活动。

4.强化校园安全系统工程。大学校园的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单纯地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预防校园伤害事故发生是社会、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高校、学生家庭的共同职责。我国现行大学校园伤害的法律对学校的责任规定较为明确具体,对其他各有关主体的责任虽然有所规定,但不够全面,尤其是政府责任方面。对各级人民政府在学校安全方面的责任,校园安全立法中应有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招生资格高校名单说明[EB]..http://.cn/gaokao/gxmd/

[2]邱卫东.大学校园安全的忧与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4).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Z].

[4]王玉清.大学体育课堂伤害事件中学校责任的认定[J].天中学刊,2006(2).

[5]倪大明,孔祥健.学校的安全保障义务与责任承担方式[J].教学与管理,2006(6).

校园伤害事件篇4

中小学生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情况一般比较复杂。赔偿责任和赔偿标准难以确定,常令有关方面感到棘手。同时大部分遇到此类事故的受害者监护人,不愿诉诸法院解决,而是迁怒于学校。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面对几乎不可避免的校园伤害事故,学校应该运用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学校对未成年学生的保护职责不同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并不是所有的校园伤害事故,学校都要承担责任,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主体不全是学校,只有校方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确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事故发生当事人都无过错时,可按公平原则由学校适当分担损失。

【关键词】责任主体、过错责任、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

2005年10月14日,四川营山一小学因楼梯湿滑发生拥挤踩踏,造成9名学生受伤,2人重伤;10月16日上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学生在下楼参加升国旗时,发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一名学生死亡,12名学生受伤;10月24日上午,湖南省娄底市第四小学学生在楼梯间拥挤踩踏,10人受伤;10月25日晚,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发生严重踩踏事故,8名学生死亡,45人受伤。触目惊心的数字敲响了校园安全警钟。

据《报》披露,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6万人以上,平均每天死亡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教学班的孩子,还有更多的学生在学校遭遇各种事故并受到伤害。校园内一旦发生伤害事故,不但学生遭遇不幸,而且还给学生家长带来巨大的创伤,有些事故的发生,会给一个原本圆满的家庭带来终身的痛苦和遗憾,同时学校、教师也成了“唐僧肉”动辄被推上被告席,给学校造成很大压力。因此,经历过这种不幸的学校,在带教学生、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于是,春游没有了,课间活动减少了,课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

学生在校发生伤害事故,学校究竟在这些事故或人身伤害案件中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应承担多大的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学生与学校间的权利义务如何?我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都未做确切具体的规定,有关司法解释也并不详尽。。2002年8月份,教育部颁布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其中规定了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并规定了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承担责任及不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但教育部作为行政机关规定谁承担民事责任,谁不承担民事责任是否合适。这个《办法》的出台如重石击水,使本来就已沸沸扬扬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争议更起波澜。我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针对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归责原则及赔偿范围进行探讨。

一、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及类型

学校伤害事故是指学生在校、生活、活动期间,其人身受到侵犯,导致伤、残、死或其他无形损害的事件。它既属于一般人身损害的范畴,又不同于上发生的人身损害。学校伤害事故具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损害的主体是特定的,受害主体只能是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学生,包括公立、私立学校中走读制和寄宿制的学生。二是损害地点是特定的,学生损害的地点必须是在校园内及学校组织校外活动的特定场所。三是损害时间是特定的,学生受损害是发生

第1页

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学生离开学校时的非学习、生活期间除外。据此我认为可将校园伤害事故分为以下四类:

(一)学生彼此之间因为运动、游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伤害;学生违反法律、法规、制度,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导致的伤害;学生的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诫、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导致的伤害。这类事故的加害人和受害人均是在校学生。

(二)由于学校未履行有关义务而导致人身伤害事故。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有关标准、要求的;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的;学校违反有关规定,组织或者安排未成年学生从事不宜未成年人参加的劳动、体育运动或者其他活动的;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这类案件导致损害的原因是学校的消极不作为。

(三)由于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员工玩忽职守、责任心不强或体罚学生等原因导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包括学校知道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患有不适宜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疾病,但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教师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对未成年人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教师发现或者知道,但未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导致未成年学生因脱离监护人的保护而发生伤害的。

(四)意外事故导致学生人身伤害。这类事故的特点是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原因并非学校的教师和同学,而是一些意外的事故。

二、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

分清责任主体是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前提,要分清责任主体,首先要明确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很多学者认为,学校对在校未成年学生负有部分监护责任,因而要承担无过错责任。对此主要有三种观点:“法定义务说”、“监护转移说”和“委托说”。我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不是法定的监护人与被监护人的关系,也不是监护职责的转移关系,更不是委托教育管理关系。监护关系不适用于学校与学生之间没有法律根据,我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的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国家教育教学质量;(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在这些内容中并没有学校对学生拥有监护权或监护义务的规定。同时,从《教育法》所赋予学生的权利来看,也找不到学校是在校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的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监护人的职责主要是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教育和关心被监护人,约束被监护人的行为等。而学校是一个主要以传授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机构,学校没有条件承担监护人的所有职责。《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的保护工作。”委托教育管理关系是一种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我国的中小学校绝大多数都是国办教育机构,而且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适龄儿童接受教育是儿童的监护人对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也就是说学生与学校之间并不是一种自愿的委托教育管理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学校是国家法定的教学场所,它的主要职责就是实施和管理教学活动,在学校进行注册的在校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教

第2页

学管理。

学校与学生同属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在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教育法》调整,学校责任只能依照《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民法通则》的精神承担教育责任、管理责任和保护责任。如果学校在实施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侵害在校学生合法权益,就当然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否则,不应承担法律责任。对第一种类型的案件,应视具体情况决定学校是否应作为责任主体,而并非一律将学校作为责任主体。这类案件的责任主体首先是加害人的监护人,学校有过错的才可以适当减轻监护人的责任,由学校承担适当的责任。对第二种类型案件学校应作为责任主体承担责任,这在司法实践中基本上没有争议,因为这类案件中学校过错是明显的。对第三种类型的案件,是否可将教师与学校作为共同被告,要求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实践中有不同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只将学校作为被告,不应将教师列为共同被告,理由是教师是履行职务行为,责任应完全由学校承担。另一种观点认为只将教师作为被告,原因是伤害是由教师的不当作为或不作为造成的,学校没有过错。还有一种观点是应将教师与学校列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我赞同第三种意见,因为此时教师的行为不应视为完全的职务行为,教师的职务授权中并没有可以玩忽职守、体罚学生这一项,教师有过错造成学生伤害是直接侵权人,而校方可视为共同侵权人,其侵权行为表现在对教师的管理不善,我国法律规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此类事故的赔偿责任主要由教师承担,学校负有连带责任。我国司法实践中这样的案例比较多,如陕西省鸡西市师范附小学生张某诉被告苗老师及该校人身损害纠纷一案,即是典型一例。对于第四种类型的案件,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因为事故的原因完全是意外,学校可根据公平原则补偿性地承担学生相应的经济损失,而并非承担赔偿责任,故此时学校不作为责任主体。

三、校园伤害事故归责原则的适用

归责原则是损害赔偿法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是损害赔偿的核心,也是处理赔偿纠纷的基本准则,所以准确把握归责原则对当事人合理解决赔偿纠纷,对人民法院正确处理赔偿案件,提高司法实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侵权理论在侵权归责原则时一般使用三种侵权责任原则,即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学校承担事故侵权法律责任必须符合下述四个条件:(1)学校自身的行为有违法性;(2)有在校未成年学生事故伤害事实存在.(3)学校的违法行为与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4)学校主观上有过锗。下面我根据学校的性质以及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谈一下校园学生伤害赔偿案件适用的归责原则:

(一)过错责任原则。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根据此条规定,学校承担人身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的前提是“单位有过错。”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赔偿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过错推定虽然在实质上是过错责任,但究其目的是加强侵害人的责任更好地为受害人提供救济,基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校园伤害事故案件中能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存在分歧,一种意见认为:学校在无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或自身受到不法侵害的,可以适用该原则,即是学校在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情况下推定学校有过错,应承担赔偿责任。另一种意见认为:校园伤害案件中不能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我同意第二种意见,因为学校与学生是一种法定的教育管理关系,如果适用该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将会加重学校负担,学校为免责会减少各种有可能形成责任的活动,如春游、做实验等活动,不利于学校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事实上已有许多学校已取消了学生集体活动,且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学校在校园伤害案件中也不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原则。

(二)公平责任原则。公平责任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它情况的基础上,由当事人分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

第3页

分担责任。此项规定就是公平原则的重要依据,这里所说的“没有过错”是指:第一、不能推定行为人有过错;第二、不能找到有过错的当事人;第三、确定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过错显失公平。适用公平原则应严格掌握以下几个:(1)公平原则适用的范围是在双方当事人均无过错,并且不属于无过错责任原则所调整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它是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不能适用后才选择的一种归责原则。(2)所谓的“实际情况”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的状况即实际负担能力,其他如同情因素、责任主体所尽义务的多少等,由法官自由裁量,但分担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3)判决时应使责任分担公正、合理,切忌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4)对受害人的赔偿应限于直接损失,一般不包括间接损失。

对学校归责时,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即只有校方对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确有过错时才承担责任,对事故发生当事人都无过错时,可按公平原则由学校适当分担经济损失。

根据《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职责与学生监护人的监护职责虽有相近的,但这两种职责的性质和法律渊源却不相同。建立在亲权基础上的监护权是监护人与被监护人之间的特殊关系,而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教育与被教育的基础之上。因此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是教育、管理和保护,在此类案件中只要学校履行了作为管理者的义务,本身无过错,就不应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意见》第160条规定,我国一些地方也颁布实施了“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如上海市人大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明确了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为主,兼顾公平原则的归责原则。如果法律上没有规定学校额外的义务,则学校没有确保学生和学校其他成员安全的义务,换言之,法院并不是对每起学生伤害事故都去追究学校的责任,而仅仅追究由于学校的故意或过失而导致学生受伤害的责任。正如一位法学专家所说的那样:学校并非是绝对安全的保险人,不对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所有伤害都负有绝对的责任。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除非学校有过错才承担责任,比如在运动或上体育课时,如果教师将器材放置不当,存在危险因素,竞赛选手搭配不当,诱导学生从事其身心未有准备的活动,险象环生场合布置各种不同的体育活动,应认定学校有过错。如果学校和教师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尽到了提示义务,而是由于学生自身过错造成伤害的,学校可以免责或根据学生的过错程度适当免除部分责任。如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学生进行危险的化学实验或者在给学生安全指导过程中,学生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从事实验,受伤害的,应认定学生有过失,学校和教师无过错不承担责任。对在学校发生的意外事件,双方均无过错,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公平原则来确定学校补偿学生相应的经济损失,但也仅限于直接的损失,不应包括间接损失。

四、校园伤害事故赔偿范围的界定

侵权损害赔偿,是指当事人一方因侵权而给对方造成损害时,应当承担补偿对方损失的民事责任。赔偿范围,按照一般的解释,就是依法应当予以赔偿的损失。界定赔偿范围,就是指在受害人所遭受的所有损失中,确定哪些损失应当予以赔偿,而哪些损失不应当予以赔偿。准确界定赔偿范围,既有利于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救济其损害,也保障加害人不负担其侵权行为以外的原因而造成的受害人的损失,从而符合公平等价的民法原则。

确定财产损害赔偿范围,应当以全额赔偿为原则,即财产损害数额的确定,以客观的财产、财产利益所损失的价值为客观标准,损失多少,赔偿多少。实践中存在争议较多的是人身伤害赔偿的范围。

在法律实务上,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就如何确定人身伤害赔偿范围的问题作了一些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了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规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根据这些规定的精神,确定损害赔偿范围,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符合法律保护合法权益的宗旨。也就是说,应当依据法律规定的意旨确定赔偿范围,超出

第4页

法规意旨的利益损害,则不应予以赔偿;其二,确定损害赔偿必须依据相当因果关系。与侵权行为无相当因果关系的损害,不应在损害赔偿范围之内;其三,在必要的时候,应当考虑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轻重。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时候,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轻重,具有重要的,是考虑确定赔偿范围的重要依据。

根据人身伤害的内容,人身伤害的赔偿范围应当是:

1、人身伤害的一般赔偿范围。这种赔偿范围,是造成人身伤害一般都要赔偿的项目,无论致伤、致残、致死都要予以赔偿。

(1)医疗费赔偿。医疗费的赔偿应当以的诊断证明和医疗费单据为凭。确定医疗费的赔偿项目应当坚持公平合理的原则,既不能使受害人合理的医疗费支出不能得到补偿,也不能让受害人任意扩大支出,不合理的加重侵害人的侵权责任。

(2)受害人误工工资赔偿。赔偿数额的标准,按受害人的平均工资或平均收入的数额计算;赔偿的误工日期,以单位出具的出院通知单和诊断休息证明书为依据。校园伤害事故不会出现这项赔偿。

(3)护理人员误工工资赔偿。对受害人专人护理应当经医院批准,误工补助费以护理人员的实际损失为计算标准,护理人员没有工资收入的,按照当地普通工人的一般收入作为计算标准。赔偿的期限,依受害人应当护理的期限为准,医院有证明的,依其证明;医院无证明的,依法医鉴定确定。

(4)转院治疗的费、食宿费补偿。

(5)伙食补助费和营养费补偿。

2、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致人残疾的赔偿。这种赔偿是指人身伤害所致残疾,造成劳动能力丧失所应赔偿的范围。

3、丧葬费等致人死亡的赔偿。

4、间接受害人的抚养损害赔偿。侵害人的侵权行为造成受害人的劳动能力丧失或生命权丧失,对受害人在致残前或生前由法定抚养义务的人,侵害人应当赔偿其抚养费损失。校园伤害事故也不会出现这项赔偿。

5、精神损害赔偿。侵害身体权、健康权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或侵害生命权给受害人的近亲属造成精神损害的,应当予以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由法院酌情确定,的因素主要有:侵害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受伤害的程度,受害人的生活水平,侵权人的赔偿能力,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校园安全无小事,面对形形色色的校园安全事故,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坚决把学校的安全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做到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放心的教育。

参考:

1、曹占武主编《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卓晴君主编《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典型案例大全》,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3、祝铭山主编《学生伤害赔偿纠纷》,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4、纪春雷主编《学生伤害事故赔偿计算标准》,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校园伤害事件篇5

摘 要:这一年来,国内频繁发生的校园侵害事故,不仅给学生和家长造成了不幸和痛苦,也给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合理处理和有效预防校园侵害事故,须明确学校作为校园侵害事故责任主体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赔偿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关键词:校园侵害;学校责任;制度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11-0066-04

引 言

2010年3月23日,福建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凶杀案,9死4伤;4月12日,广西合浦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发生一起凶杀事件,2死5伤;4月29日,江苏泰兴发生一幼儿园凶杀案,一名男子砍伤31名师生;……这一年以来,国内发生的一系列校园侵害事故触目惊心。事实上,校园侵害不仅仅只是指这些血腥的暴力事件。在我国,每天大约就有40个孩子死于交通事故;每年有近两万名少年儿童非正常死亡;还有40―50万左右的孩子受到中毒、触电、他杀等意外伤害。而这些事故的发生,有相当一部分与学校有关。[1]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在保护学生免受伤害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校园侵害导致学生死伤的事件不断增多,虽然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多与学校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明确学校在校园侵害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对于合理处理校园侵害事件以及积极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校园侵害中的学校责任

校园侵害中有过错的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一点没有任何争议。但是学校应当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采用何种规则原则,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分析校园侵害中的学校责任问题,首先需要厘清的就是学校的主体地位问题以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只有明确了在校园侵害中学校的主体身份,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我们才可以明确界定学校的责任类型以及相应的规则原则。

1.学校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关于学校的性质问题一般将其定位为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学校的法律地位比较特殊。一方面,学校和其他民事主体一样,享有普通的民事权利,承担一般的民事责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由此可见,学校在民事活动中扮演民事主体的身份,承担相应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学校和学生以及教职工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着行政法律关系。在法国行政法上,国立学校被界定为公营造物或公务法人的一种。行政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并享有行政公共权力,有权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行政职权,能够独立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组织。是否具有行政职权是确定行政主体资格的有效方法。《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学校可以行使以下权利: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校享有招生权、学籍管理、奖励、处分权、颁发学业证书权、聘任教师权。这些权力具有明显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性,符合行政权力的主要特征。因此,学校经由国家法律的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者公共管理权力,而且其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有行政主体地位。但是,学校并不具有完全的行政权利能力和行政行为能力,只具有部分行政权利能力和行政行为能力。学校只能在法律的授权范围之内才能行使其行政权力,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学校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另一项角色是作为接受各有关行政主体监督、管理的行政相对方。学校不仅仅要接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也要接受其他相应管理部门如环保部门、税务部门、物价部门等的监督管理。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学校也可以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如果学校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也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制裁。学校既可以是民事主体,行政主体,也可以是行政相对方。不同的主体地位,其相应的权利义务也不相同。所以,在学校需要承担责任时,必须要确定学校是以何种身份出现在法律关系之中。在校园侵害中,只有明确了学校的法律主体地位,才能准确地认定学校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2.校园侵害中学校的主体地位

根据法律规定,学校在参与民事活动时具有民事主体的身份,但是与讨论学校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学校所处的地位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校时与学校发生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权利义务;二是学校对在校学生有保护其免受身体、精神及财产损害的职责。在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中,一方面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平等的教育主体关系。在教育管理关系中,除了法律明文规定的学位授予权、奖励处分权、招生权是行政管理职权外,学校在行使其他教育权利时应当基于一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可以将学生入学看做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签订了一份教育契约。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是教育服务的享有者,同时学生要遵守相应的学校制度,履行自己的义务。作为教育服务方,学校当然要保证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也明确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学校保护在校学生免受身体、精神及财产损害的职责是一种民事义务。因此,在校园侵害中,由于学校的过错导致学生的人身权利受到损害,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学校处于民事主体地位。只有在行使法律明文规定的行政职权时,学校才处于行政主体地位。但是在校园侵害事件中,如果是由于学校的过错导致的,其也可能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因为学校不仅仅是行政主体,也是行政相对方,接受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管理。如果由于学校的管理或者制度上的缺陷,依法有权管理的行政机关可以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3.校园侵害中学校的责任类型

校园侵害中学校的主体地位确定,其应当按照不同的情况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责任包括三种: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2](1)民事法律责任。校园侵害事件中民事法律责任的核心问题是赔偿问题。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由于学校的原因造成学生受到伤害,在英美判例法中明确规定学校对其学生的行为承担侵权责任。[3]在校园侵害事件中,一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即学校作为负有保护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的民事主体,只有当自己的过错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时,才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对于第三人行为造成的校园侵害,学校如果存在管理上的不足或者制度上的缺陷导致其发生,也应当承担补充的赔偿责任。(2)行政法律责任。根据《办法》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如果由于学校的过错导致校园侵害事件发生的,可以对学校或者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学校作为行政相对方应当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如果发生事故要承担相应的行政法律责任。(3)刑事法律责任。在校园侵害事件中,学校故意或者过失导致了学生人身受到伤害,有关责任人如果触犯了刑律就要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受到刑罚处罚。在校园侵害事件中,可能触犯的犯罪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教育设施重大责任事故罪、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重伤罪等。

二、校园侵害责任问题的解决途径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校园侵害事件发生之后学校承担责任和不承担责任的具体情况,并对事故的处理程序、事故损害的赔偿、事故责任者的处理等作出了具体的规范。《办法》为解决校园侵害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近年来校园侵害事故不断发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学校在处理实际事故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1.校园侵害事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校园侵害范围的扩大。传统的校园侵害一般发生在校园之内,包括学生上课期间受到伤害的事故、学生在课间休息时受到损害的事故、学生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发生的事故。[4]而现在许多学生受到人身伤害的案件却并不发生在校园之内。例如南平案中受害学生是在学校的大门口等待进入学校时被歹徒伤害,其发生的时间也并不是在上课时间,而是在上课前几分钟。这种情况下,学校需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着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因为学校在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不合理的学校制度导致了学生在校门口大量聚集以致于提供给歹徒作案机会。有的学者则认为学校不应当承担责任,因为事件发生在上课时间之外,且学生没有进入校园之内,不属于学校管理的范围。笔者支持前者的观点,因为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并没有规定学校承担责任必须在校园之内或者是教学时间内,承担责任不在于事故发生的地点或者时间,关键看学校在工作中有无过错,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学校门口在广义上也可以理解为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一种延伸。在南平案中正是由于学校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以及安保措施的不足才导致了学生的大量伤亡,学校存在管理上的过错,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这并不是无限制的扩大学校的责任范围,只有在学校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责任。比如在广西合浦案中,学校并无管理上的漏洞,对于学生上学途中受到的歹徒伤害也无需承担责任。

二是归责原则的变化。对于学校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已经逐步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但是在司法实践中仍然有着争议。有的学者提出在校园侵害事故中,在学生与学校双方都无过错的情况下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学校给予适当的补偿。更有甚者认为即使在有第三者加害且第三者逃逸找不到的情况下,只要损害发生在学校就按照公平责任原则承担一定的责任。[5]笔者认为在校园侵害事故中不能适用公平责任原则。因为公平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与财产案件而非人身权案件,其主要根据双方的财产状况来分担责任;而且在第三人有过错的情况下不适用。学校属于公益性教育机构,其经费是有限的。如果在学校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按照公平责任原则来承担一定责任势必会增加学校的负担,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影响学校的建设和正常的教学活动。对于校园侵害事故,学校承担责任应当严格按照过错责任原则。

三是赔偿难以落实。在校园侵害事故处理中,即使划清了各方的责任,但是赔偿经费往往难以落实,实际上对受害学生没有实际帮助意义。按照《办法》的规定,应当由学校担负的赔偿金,学校应当负责筹措;学校无力筹措的,由学校的主管部门或者举办者协助筹措。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教育机构,除了国家拨款或者从学生那里收取的学杂费外,一般没有其他合法收入来源,无法承担赔偿金。例如在南平案中,法院判决的受害学生的赔偿金是330万元,侵害人无力赔偿,家长准备学校。如果学校承担的话,这无疑对学校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一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无力承担这些巨额的赔偿金,法院判决只能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兑现。《办法》第三十一条也提出了通过社会保险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这一条款仅仅是倡议性的,没有实质性约束力。大部分学校也无法承担这一额外的费用支出。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大量资金用来支付赔偿金,减少对教育的投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一种损害。

2.校园侵害事故问题的解决路径

首先是法律制度的完善。人民法院审理校园侵害事故案件,主要的法律依据是《民法通则》及有关司法解释;《教育法》及相关法规、规章;《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规。校园侵害事故属于民事侵权行为,对其认定原则和赔偿范围一般需要依据《民法通则》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确定。而教育部制定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是部门规章,只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处理校园侵害事故中的依据,在法院审理中仅仅具有参照的效力,具体是否适用需要由法官来决定。对于学校在校园侵害中的责任问题,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于学校责任及其认定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法院对学校责任的承担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决。《办法》虽然对学校的责任作出了规定,但是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校园侵害的时空范围的确定等也缺乏明确的规定。笔者建议可以制定关于校园侵害事故中学校责任的司法解释,明确校园侵害的概念、认定标准、责任的归责原则以及学校责任的种类和承担方式。通过法律制度的确立,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确保校园侵害中责任认定标准的统一,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其次是赔偿制度的完善。校园侵害事故中学校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核心问题是赔偿问题。而大量的现实案例表明,校园侵害事故中的赔偿金已经成为了学校的沉重负担,仅仅依靠学校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门已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受害学生的赔偿金落实需要其他方式的保障,《办法》中已经提出了社会保险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在美国和德国,国家都强制性地要求学生在上学之前参投人身保险;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参投责任险;在我国香港,政府出资为各类学校缴纳保险费,参投学校事故责任保险。[6]通过社会保险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校园侵害事故中赔偿问题,保障受害学生的合法权益。许多地方也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江苏省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民生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险制度,为在校大学生统一买单投保;同时将全省幼儿园在园幼儿全部纳入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责任险范围。到2010年3月,江苏省1300万在校学生都已经纳入到了保险范围,这有力地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应在学校建立强制保险制度,但这也要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一是无论学校还是学生家长,投保意识不强;二是地方经济差别较大,建立强制保险制度的条件不一样。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有能力参投学校责任保险,强制参投责任险;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可以通过中央财政补贴帮助学校参投责任险。

再次是社会保障的完善。明确校园侵害事故中的学校责任,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已经发生的校园侵害案件,更重要的是为了预防校园侵害事故的发生。学校在学生的生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其在保护学生免受伤害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也是一种公共设施,校园安全也应当是社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安全相互作用。从学校的角度,学校应当制定严格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教学设施设备的安全可靠;加强对学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从家长的角度,要与孩子保持沟通,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教育孩子要正常与人交往,既要预防他人侵害,也不能随意侵害他人。从社会来看,首先应该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给学生提供安全的空间;其次应当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和管理,预防校园侵害的发生;最后,在校园侵害事故中不仅仅关注学校的责任,也要关注管理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在责任的类型上不仅仅关注民事责任的追究,也要加强对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追究。通过全社会的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校园侵害:你了解多少?[EB/OL].news.省略/edu/2004-03/30/content_1392011.htm,2004-03-30/2010-04-20.

[2]方益权.论学校事故及其处理和防范[J].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2(20):1.

[3]Carmarthenshire Count Council V.Lewis (1956) AC 549.

[4]万世荣,刘剑云.析在校未成年人人身损害赔偿[N].人民法院报,1999-08-31.

[5]穆书芹.论学生人身伤害与学校的法律责任[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校园伤害事件篇6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各类教育的普及,社会上兴起了办学热潮。相继在校园中发生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也逐渐增多 ,但由于涉及到此方面的法律较少,人民法院在处理此类案件的可操作性较差,导致校方或园方在承担责任问题上,更显得争执不一,现就该类案件的有关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一、校园赔偿案件的特点校园赔偿案件即指在校学习的学生在校园内或与学校教学相关的场所内遭受到人身或财产方面的损害,而要求赔偿损失的案件。其特点为四。第一、受害人系在该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大多数为未成年人。第二、是在校园内发生的伤害。第三、受害人受到伤害主要是人身方面的伤害,同时包括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第四、具有突发性、多发性、群体性、难以预见性等特征。二、校园赔偿案件表现形式及发生的原因1、校园建筑设施存在不安全隐患。如教室、阳台、过道、台阶,年久失修或设计不符合安全要求,体育器材、实验器材,陈旧或不合格,天花板脱落,下水道无盖板等。2、校方组织管理不力。如学生在上、下课时,放学、集合开会等人员密集的场合中,易发生相互拥挤、嬉闹、追逐、推搡等情况而造成伤害事故。3、校方保卫工作不力。如校外人员进入校园内对学生实施不法侵害。4、突发事件的发生。如私拉乱接电线所致的火灾事故或电击伤事故,校园内溺水事件,(浴房或坑洼地)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等。5、学校领导以及教职员工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薄弱,当今学校只热衷于学校规模的扩大及升学率的提高,忽视了安全防范教育,措施不得力,缺乏监督机制,使一些可以避免的伤害案件不断发生。三、对校园赔偿案件法律关系之认定在校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审判实践中存在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是一种合同法律关系,是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关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学生教育、管理、保护及照料所达成的协议关系,学校尽保护等义务。学生家长交纳费用,合同成立,双方即存在权利义务。另一种意见系委托监护关系,即学生家长将未成年人(大多数)交于学校读书,(尤为私立学校、武术学校等住宿在校的学生),暂时与家长进行了隔离,家长的监护责任临时委托于学校,学校就承担起了临时监管的责任。笔者对上述两种意见均不敢苟同。因合同理论之说欠缺合同主要内容,如标的、数量、价款、违约责任等,权利义务不具体、不明确,学校有教育义务,学习成绩好坏如何界定,教育到何种程度才算履行合同,故合同之说不能成立。委托监护关系之说,混淆了学生交费的性质,所交费用为书本费、即含书本及教学用具等必要的费用,学生家长并未支付委托管理的劳动报酬费用,且该种观点与学校教书育人的创办宗旨相违背,加之,学校为公益事业单位,如承担监护职责,其高额的赔偿费用及众多的预赔对象学校将承担不起,故上述两种认识均不能成立。笔者认为,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教育管理关系,主要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60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该司法解释界定了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如存在不完善、不尽职,应承担过错赔偿责任,而且是适当的、有限制的,并非全额赔偿。四、对校园赔偿案件的处理校园赔偿案件出现的情况颇为复杂,应从学校的级别、类别及学生的年龄来确定校方或园方的法律责任。(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或学校生活学习时受到伤害或致人损害的责任关于在幼儿园生活、学习的幼儿致人损害,由谁承担民事责任的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1、致害人的责任确定。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也就是说,监护人在这种情况下的民事责任,是由法律直接规定的,而不考虑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平时教育、管理是否足够,也不考虑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本人的年龄、智力及其判断能力。《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父母死亡或无监护能力的,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其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可以担任监护人。故责任主体为致害人即幼儿,赔偿主体应为幼儿的监护人。2、幼儿园的责任确定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中规定了学校保护的内容。其中第15条、16条、17条分别规定了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根据以上规定,幼儿园是对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对在园生活、学习的幼儿遭受损害或致人损害的,其承担的是在保育和教育上的失职责任,即民事责任中的过错原则。如幼儿教师擅离工作岗位,导致二名幼儿互殴致伤,由于教师不在现场,不能及时发现事故苗头和制止事故的发生,故教师工作中存在过错,但教师履行的是幼儿园的职务行为,其过错也就是幼儿园的过错,故幼儿园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除能证明幼儿园没有过错的以外,是不能免除其责任的。3、致害人与幼儿园的责任比例的承担校园内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接受学前教育(幼儿园、育红班、学前班)以及小学三年级以前的学生。他们尚处在生长、发育的最初阶段,没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保护能力,其行为完全由成年人进行监护。幼儿园在幼儿园入园后,实质上其担当了临时监护人之角色,但学校做为监护人我国法律却无明文规定。故笔者认为,幼儿园虽非监护人,但其保育责任应为重大,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幼儿遭受损害或致人损害时,幼儿园或学校应承担保育不力的全部责任。致害幼儿的监护人应予以免除责任,因监护人承担的是不履行监护职责的责任,幼儿在园或在校监护人并非不尽监护之责。

校园伤害事件篇7

[关键词] 小学 安全管理 研究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机能和水平尚未完全成熟,个体认知水平较低,自我防范能力差,安全意识薄弱,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意外安全事故。如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黑校车事件、教学楼踩踏事件、校园火灾事件、校舍倒塌事件等给学生带来很大伤害。因此,牢固树立依法治教的理念,大力加强学校安全教育,规范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小学安全工作管理,确保青少年健康、安全成长,迫在眉睫。

一、小学危险源的分析

1.运动伤害

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由于课程性质所定,较易引起伤害事故发生。轻则擦伤、碰伤,重则残废、死亡。这是因学生活动方式不当,加上体育设施设备陈旧而引起的伤害事故。

2.课余伤害

这类事故最易引起纠纷。下课了,学生在操场、走廊和楼梯旁嬉戏玩耍,或是自己不小心,或是他人推操打闹,或是学校设施设备的因素,引起伤害事故。

3.校外活动事故

这类事故往往是重大伤亡事故,给社会带来极不良的影响。这类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学校组织活动不够周密,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

4.上学或放学时的伤害

这是学校安全管理最为薄弱、也最为艰难的环节。既包括上学前放学后这一时段发生在校园的伤害事件,也包括发生在路途中的伤害事件。

5.自然灾害的伤害

如汶川5•12的地震,火灾事故的发生等,学校一定要加强学生逃生自救方面的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6.交通安全事故

这是造成学生死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安全工作的拦路虎,令社会关注、家长忧虑的。这一事件的发生也是因为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够造成的。

7.网络安全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问题显得非常严峻,管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很多小学生都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等,长时间如此一定会影响身心的发展,因为小学生一玩就会着迷,无法自控。

二、小学安全管理的措施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各项工作之首。要预防与控制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严治教,严格管理,把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管实管细。结合当地实际,努力探索和掌握学校安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分析加强学校安全的办法和措施,显得十分紧迫。

1.校风与制度的建设

一个学校的校风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校园的安全环境。良好的校风会形成学生间相互尊敬、谦让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良的校风肯定伴随着学生之间称王称霸、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弱小孤单的学生就会去寻求保护,从而助长校园帮派的形成和发展,如此产生校风和安全的恶性循环。学校校风的建设一定要从学校的领导班子做起,把这项工作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对加强学校的制度安全的管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做:

(1)学生正向行为应给与适当的奖励和表彰。

(2)校长应该将资源开放给大家使用,并要带头在校园里创造正向的且合乎人性的风气。

(3)学校的所有人员如教师、学生、行政人员和家长,应当合作修订并执行校规。

(4)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成绩不应该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

(5)校园里的不合法行为不应宽恕,犯罪与违法事件都应处理。

(6)提供咨询服务,以调解家长、学生和学校人员之间的冲突;有严重问题的学校应该设置安全警卫并采取适当措施,以保护学生和教职员工免受校园内外暴力行为的侵犯。

2.安全预警机制

学校应该建立预警救助机制,特别是对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因为只有建立这些机制才能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解安全隐患。例如校园内应设置灭火器,警卫设备,防盗、防摔倒、防拥挤设施,应急照明,常用医疗急救药品和器材,报警通讯,安全引导和警告标志。

3.遏制校园暴力

学校是学生成才的地方,而不是藏污纳垢的场所。学校在维护校园内的治安,预防和处理校园暴力方面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力量。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控制情绪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训练

学校应当对师生尤其是学生经常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和安全防卫技能的训练,使得他们能够识别危险,知道预防危险的发生,知道遇到危险时的应对知识和技能。例如,指导学生了解歹徒常用的伎俩,学会认识和使用各种安全引导、警告的标志和设施、设备、工具,另外就是要学习日常生活和各种场所中的安全防范意识,主要包括家庭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课外活动安全、体育活动安全、游戏安全、火灾防范等方面。

5.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

各级公安机关要会同教育等部门对当地影响学校治安秩序及师生人身安全的突出治安问题,认真开展全面排查,摸清底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行集中整治。对学校周边的录像放映室、电子游戏室、台球厅和歌舞厅等娱乐场所要重点进行整治,对治安混乱或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肃处理;对严重违反管理规定的,要坚决予以取缔。进一步强化对校园周边地区的暂住人口、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治安管理,加强对校园周边地区的治安巡逻,尤其是在学生上、下课和晚自习期间等重点时段和路段重点加强巡逻控制。对校园内容易引发治安问题的经营摊点、违章建筑、出租房屋、文化娱乐场所等认真清理,清除各类治安隐患。

6.充分发挥校园保险在事故控制中的作用

从事故的特性分析,安全防不胜防,无论怎么加强安全管理,事故仍然不能完全避免,除一些人为等可控因素外,还有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既然如此,有没有办法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呢?笔者以为,参加保险,以保险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或转移学校风险,是事故损失控制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7.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目前,我国学校安全管理体制的现状是“政府监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学校负责、师生员工遵守校规校纪、家长和群众参与”,围绕一个共同目标,从不同的角、不同的层、不同的方面推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贯彻落实,协调一致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这种管理体制的实施,促使各有关方面、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决定了安全管理责任制在学校安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必须分清责任,严肃处理。

三、结论

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如何没有一个良好就校园环境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反而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犯罪分子。所以,大家一定要齐心协力,共同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 何自奉.对农村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思考.中国农村教育,2009,(7-8).

[2]邹文强.中小学校安全管理研究初探.2004.

校园伤害事件篇8

校园意外伤害事故让校长很受伤

近年来,福州市第一中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红红火火,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体质不断增强。但随着活动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随之凸显,如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增加。为了减少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不得已“马(鞍马)放仓库,杠(单双杠)躺进器材室”。该校副校长张礼朝承认,为了安全起见,学校减少了学生运动中的不安全项目如器械项目,就连足球这样深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也不敢开展了。

现实中,这类情况比比皆是。不少校长说,并不是学校不愿意开展这些项目,而是如今的社会环境很不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我们这样做都是被逼无奈的”。因为,通常学生发生了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就会找到学校,在没完没了的无理取闹中,试图以各种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让校方尤其是校长疲于应付,并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局面,而这时候往往以校方的妥协了之。

马校长就遇到过一件令他尴尬的事:本来是一件小的意外伤害,学生手臂骨折了,虽然大部分责任在学生,但由于家长是身处要职的国家公务员,最后,学校在有关部门的调解下不得不赔偿了本不该自己学校出的一笔钱。

柯校长是某窗口小学的校长,学校里曾出了一起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尽管事故不大,但由于家长不依不饶,最后上级领导以“维稳”为由,让学校赔偿了数倍于该事故的钱。柯校长因为此事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走出阴影,一气之下,柯校长让学校可能发生危险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停止开展。

近些年,校园安全让校长们“因噎废食”,不少校园已不见了春游、秋游,学生喜爱的户外运动基本不开展。作为校园安全事故中经常出现的体育活动中的伤害事故,更让校长们头痛不已,常常以不利于开展为由让一些体育活动“消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中小学校长是校园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校园安全又是一票否决,这让许多校长“投鼠忌器”,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愈发谨慎。现实中,“宁可让学生坐死,也不能让学生跑死”成了许多校长奉行的体育活动“准则”。

笔者曾经听一位校长讲过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外籍学生发生了伤害事故,家长不仅没有闹,反而向学校道歉,并说对不起,因为自己的孩子给学校添麻烦了。“这样的例子在欧美和日韩等国家很普遍,因为家长很理解和支持学校的工作,也能正确对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学校的教育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不可能不出意外伤害事故,家长和社会应该对学校的教育活动多一份理解和配合,学校的工作只要不出太大的事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就不应当成为困扰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障碍”。

如何杜绝校园伤害事故

所谓意外伤害事故是指由于意外而发生的事故,意外伤害事故虽然不可避免,但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有时候是可以尽量减少的。

作为校园体育活动实施的具体执行人,体育教师对减少意外伤害事故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身为体育教师一定要严格遵照教学中的有关规定,抓好每一环节的工作。首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当肌肉在充分伸展拉长后,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的几率随之降低;其次,要反复强调动作的要领;再次,要做好保护工作。此外,器材的准备和防范措施的小细节也十分重要。很多体育教师都有很多自己对于预防意外伤害事故的诀窍和办法,无须笔者在这里赘述。但请一定注意的是,细节决定成败,很多事情都是由于一点小的疏忽所致,因此务必从细节着手,认真对待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

由于我国普遍存在体育教师缺乏的问题,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大量的非专业或几乎没有接触过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实践的教师的介入,也是近些年导致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增多的原因之一。有关部门应当在抓好对这些兼职教师体育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科学体育锻炼知识和应用的学习,尤其是实践应用,因为很多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避免的。同时,要加强兼职教师对简单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的学习,例如,崴脚必须先用冷水冲,24小时后再处理等。其实,有很多运动伤害的处理方法简便易学,实际效果好,对于减轻伤害事故造成的更大影响有现实的作用,非常有必要让更多教师学习到。

当前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以及膳食不合理。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大量喝碳酸饮料,会导致他们过早进入骨质疏松状态,表现形式即易骨折、爱受伤。现实生活中,已经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学生在没有受到任何外力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骨折等现象。因此,学校教师、校长在督促学生锻炼的同时,还应当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食育”,即合理营养的教育,以提高他们抵抗骨质疏松症的能力。

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权益

一些校长对学生们动不动就发生意外伤害事故的现状既不满又十分担心,但出了事故后,校长们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是校长们最怕学生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不愿意面对这类事情的主要原因。

但校长们如此对待学生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显然不妥,因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难免出现意外伤害事故,面对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首先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北京市京和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毅认为,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的安全问题,需要从几个层面加以解决:一是加强立法。教育部于2002年6月25日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一行政规章的颁布对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只是一个部门的行政规章,校园安全需要《校园安全法》这样的法律武器来捍卫。二是守法。学校或教育部门在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首先要厘清自己的责任,如果是无过错就不应当承担责任,学校应当理直气壮的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现在很多校长是“怕”字当头,出了什么事都以“和为贵”,同时,社会上也没有形成对学校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氛围,相反动辄将一些不满和私愤发泄到了学校,令校园成了人人指责和“欺负”的对象,使得校长们到了谈安全“色变”的地步。三是管理到位。学校在平常的管理中要做到位。现在一些学校为了校园美化、办得上档次,处处加以硬化,学校的器材设施如单双杠下面不是沙坑或软垫子而是铺上了地砖一类的材料,这就为校园埋下了许多安全的隐患。四是建立保险制度。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学校都为学生上意外伤害险或校方责任险等,以减轻学校和体育教师等因意外伤害事故带来的经济负担。

校园伤害事故对家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笔者以为,学校除了加强教师责任心,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外,更应主动出击,加强家校联系,做好他们的工作。有关专家指出,学生出现伤害事故在所难免,家长们往往不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归因于学校显然有失偏颇。“其实,伤害事故危险无处不在,发生事故后,学校要和家长一起找原因,同时告诉家长,只有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教会他们应对各种危机的方法,才不至于在危险来临时猝不及防、手足无措。”因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真正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说说而已。其次,要真正关心孩子的健康就要关注孩子的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的时间和参与度,如果有时间还应当陪着孩子一起运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成长,还能够增进与孩子之间的友谊和交流。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实验小学的做法值得借鉴,该校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参与活动和管理,还请来了社区的爷爷奶奶协助安全管理,前来接送孩子的家长也被请进校园一起参加校园体育锻炼。同时,学校还和家长签订了共管协议书,明确家、校职责,形成家校防护合力,规避法律责任。该校校长林培玲说,“有了家长的理解、支持,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后顾之忧才能得到真正解决。我们学校的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不但强健了师生的体魄,还渗透到家庭中,改变着孩子和家人的生活方式。”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中心学校是一所全国体育项目传统学校,这一荣誉也让校长陈晓红遇到了更多规避不了的问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比一般学校多。面对这一状况,陈校长没有选择退却,而是加大了学校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宣传力度,并发动教师深入到家长中做工作,让他们了解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陈晓红希望,对于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的赔付和应对应有制度的保障和法律的支撑,以解校长们的后顾之忧。

不久前的2010年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指出,学校伤害事故主要由运动及学生玩耍打闹引发。学生课间打闹玩耍致伤的有401人,在校内体育活动受伤685人,均为轻微伤和轻伤。其中骨折的占56%,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由此,加强课间秩序的管理和体育活动的引导非常重要。该报告建议,一是不断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学校要坚持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让学生在运动中增强体质、砥砺意志、健全人格、学会合作。学生家长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或陪伴孩子在闲暇时间参加健身活动,同时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改善营养结构。二是家校互动,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加强家校联系和互动,一旦发现学生思想和心理健康中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沟通。对处于初三、高三阶段的学生,家长要尊重孩子对升学意愿的选择,避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

从上海市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中不难看出,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中引发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同时,还提出了相关建议意见,值得各地借鉴。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方案范文 下一篇:感动为话题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