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

时间:2023-11-19 15:32:05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生活德育;文化建设

在深化德育改革多年后的今天,对传统德育实效性的反思使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只有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中,在其内心灵魂的价值冲突中,才蕴藏着弥足珍贵的教育契机,才能挖掘出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发展的魅力源头,德育回归生活成为人们的共识。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以活生生的文化方式存在的,生活德育的实施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生活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生活德育的内涵

生活德育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源远流长。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

所谓生活德育是指学校和教师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按照一定的品德规范来生活,从而养成一定品德的教育。它注重的是在生活中培养道德的主体性与自主性,用人文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道德,真正领略到道德的内涵、生活的本质、做人的意义和对他人关心爱护的重要性,达到知情意统一,表里如一,把道德要求内化为道德品质,达到高尚的道德人格境界。

2.生活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理念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是指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向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着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形成并与之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精神情感为表征的文化系统。它不仅体现在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上,更多地则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中。而校园精神和校园价值观等德育观念形态的东西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对于整个校园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这样说,贯彻着德育内涵的校园文化就像校园的神经中枢和潜意识,是其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校园文化建设坚持育德方向不是让道德空泛化、德育说教化,而是让道德具体化、德育生活化。对学生而言,最基本、最普遍的生活就是校园文化所反映及承载的生活,以生活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没,加强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是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3.校园文化建设是生活德育的载体

生活德育是全面渗透、全时空覆盖的德育,必然是囊括学生在校生活方方面面的载体;必然是“教、学、做合一”从而实现知、情、意统一的载体;必然是关注集体生活、社会交往的载体。校园文化作为生活德育的载体恰恰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化生活几乎涉及学生生活的每时每刻,并且由于其生活性、生动性、参与性、广泛性和同龄化,其影响方式具有强大的潜在性、渐进性、渗透性,能在熏染中完成同化。

校园文化的德育渠道不仅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课,也包括了其他所有课程;不仅包括了第一课堂教育,也包括了学术科技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教育;不仅包括了教学育人,也包括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不仅包括了被动的接受承载,更包括了主动的探索实践。

二、以生活德育为指导发挥校园文化的育德功能

1.在生活德育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塑造健全人格的功能

生活德育不是把人当作一种有生命的“材料”,可以任由他人雕琢和剪裁,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发展的基础上,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的。

在参加校园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个性潜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对满足学生交际、结伴、归属的需要以及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开阔知识领域,完善认知结构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自由、活泼、新颖为特征的文化娱乐活动,能起到调节学生的生活方式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平衡机制的作用。

2.在生活德育的主导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性、规范性的功能

生活德育是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的德育。在多种复杂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并存的今天,没有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可能失去方向。人的品德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是人对各种社会品德规范不断选择的过程。解决好品德规范的选择问题,也就解决了品德教育中的关键性问题。

校园文化大都是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有意构建和创设的。当其一旦形成,就会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对学校整体和师生个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产生引领和规范的作用。当个体成员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与校园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对立时,个体在周围文化环境的强烈影响下就会与主导价值观念逐渐趋同。在潜移默化中选择并接受共同观念,使个体与周围的价值取向逐渐和谐一致。

3.在生活德育实践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实践锻炼的功能

在实践中开展品德教育,是由学生的“反教育性”和“受暗示性”特点决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会产生一种对外部教育的抵抗心理,这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淡化人为设计的痕迹。同时,人具有可暗示性,即与他人交往时有一种下意识地模仿别人的语言或行为的倾向,使得群体背景下的行为带有明显的依从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在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更体现在师生参与和创造校园文化的交往活动中。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亲身参与实践,通过效仿、体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状态,使品德规范要求悄然进入学生的心灵。真正做到教育目标的内隐性和过程的无形性。

4.在生活德育渗透性原则的指导下发挥校园文化育情的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动车组”理念 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人格、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用“动车组”理念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在新形势下,以往“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的普通列车逐渐被车头车厢齐发力的“和谐号”动车组所替代,外部运转速度和内部运行环境都有了大幅提高。动力再强大的机动车拖带几十节车厢前行,怎么说都显得力不从心,速度的提升会有一定限制。如何突破这个限制呢?动车组就是解决方案:它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而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采用了动车组的列车,车厢本身也具有动力,运行的时候,不仅是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把动力分散,更能达到高速的效果。

组织行为理论表明,任何组织要想获得快速成长和良好发展,必须把组织的目标化作组织内部每一个成员的目标,使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重合起来、一致起来,从而调动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发挥整体合力,“动车组”效应就是对这一理论的生动诠释。

二、加强党委核心力建设

学校党委要有针对性地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形成思想共识,在确立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提出工作目标、引领思想、激发动力、固本强基、创建一流,真正使全体职工团结在党委周围,把党建工作落在实处,做出成绩,提升党委核心领导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三、点燃“动车组”动力源,多点发力

动车组效应的有效发挥,离不开火车头的牵引带动,更需要有效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思维前瞻性和创新性,让职工利益与学校利益紧密结合,凝聚广大职工干部的工作合力。

1.凝聚力

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使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

2.约束导向力

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

3.激励性

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四、对标“动车组”节点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使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党员、每一位职工都发挥主人翁作用,那就要对标第一个节点,如对标党员标准、对标岗位职责、对标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广大党员、干部、教职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争先创优,思想觉悟不断提升,全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打造校园文明“和谐号”。

五、加强信息网络建设

为保证“和谐号动车组”的正常运行,校党委要密切注意职工的思想动态、各动力点运行的状况,正确的工作指令,保证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激发干部职工“干成事”的工作热情,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在既定的轨道上快速向前推进。

六、重视“轨道”建设

打造校园文化建设的“动车组”,需要建立有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要积极发挥“动车组”效应,使车头和车厢协调运转,实现动力输出的最优化,离不开科学合理的体制、灵活高效的机制提供制度保证。这就需要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深入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公平透明、合理科学的奖励激励机制,使工作在轨道上高效运转,干部在阳光下激情工作。从上至下充分调动各自优势潜能,真正形成新形势下车头正确引领,车厢有序前行,加速、制动灵活自如,运转科学的党建工作“和谐号”。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3篇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的理性认识,是关于大学本质、大学的办学规律、教育规律、大学精神等等的理性认识。它包含了大学精神、大学本质、大学宗旨、大学办学目标等等内容。这正是大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我们通常说的大学理念即指大学的精神文化。而在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对大学文化发展影响特别重大。因此大学理念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理念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理念既是关于学校的理性认识,那么这个认识正确与否就会影响学校的定位、目标、办学方向等,因此可以说大学理念引领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先进的大学理念,可以形成不同的校园精神,也培养了工作风格和个人性格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师生员工。

2、大学理念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大学理念对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制度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设计两方面。首先正确认识到制度文化建设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对制度的设计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加强和保障。

3、大学理念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大学理念引领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反过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直观地体现大学理念,对大学理念的延展和强化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师生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需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割裂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辨证关系。从上面论述可以知道,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割裂开来进行建设。但在实际的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偏差,人们常常割裂它们的辨证关系,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入误区。

第二,办学理念存在的误区。首先,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脱离客观实际,一味“求高求大”。这些大学只在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上做文章,丝毫触及不到大学理念的实质,这是办学理念存在的误区之一。其次,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收效甚微,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最后,市场化的倾向太重忽视了大学的人文气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功利主义的蔓延。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理念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解,在认识上存在肤浅化、单一化的倾向,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办学理念,同时也有社会消极因素影响的客观原因。

第三,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建设基本都由工会、学生社团负责,严重的边缘化了。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之重视起来,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定了必须对校园文化加以控制,而不是任其散漫地发展。否则,校园文化不能发挥有利作用,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和教师,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变动,甚至冲击社会,后果很严重。因此,校园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建设,必须得到我们重视。

三、创新大学理念,建设校园文化

1、统一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首先,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定位、历史沿革,寻找自己的特色理念,从创新自己大学理念入手,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其次,在校园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将高度概括的理念具体化为制度和行为规范,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校园文化。最后,要对校园物质文化有清晰的认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学会利用一切有效的物质载体传播先进理念,真正做到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都能起到熏陶的作用。总之,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辨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片面化和单一化的认为建设好其中一方面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要共同着手,三方面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纠正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办学理念上的误区是由于对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认识出现误差导致。因此我们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开拓创新,根据自身办学宗旨特色等确立合适的高水平的办学理念。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将之边缘化。一方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艰苦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收到一定成效;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学校里面应该全员共建,只有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大学人”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的这种状况。

4、将创新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二十一世纪全球竞争,国民素质与国民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竞争尤为重要。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的片面性导致教育方法等的片面,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可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教学文化,现在需要的是讨论式引导,开拓学生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准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贯彻创新这样的理念。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人们审视现代大学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缺失和危机。大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将意味着人们以新的眼光审视和认识大学教育,以新的范型重新构建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为先导。同时以大学理念来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期获得更大突破。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理念;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方面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态,对学校教育活动、全体教职工和全体学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形态,即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的成长发展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活动的有效突破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很有意义,首先从讨论大学理念特点开始。

一、大学理念的特点

1、前瞻性与导向性

前瞻性与导向性是指大学理念作为大学的理性认识,在指导办学实践时不仅应先于办学实践,并且能指明大学的发展方向,并起引领作用。如果说大学精神是学校在办学历史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是学校运转的精神力量的话,那么大学理念则是指明了这个精神力量的方向和对大学教育理想思维的阐释。因此,大学理念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

2、实践性特点

理念作为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要使它转化为对学习、生产和生活真正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就必须转化到实际的行动中来。理念如果不想变成空洞的说教,就必须经过实践的环节,指导人们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它只有通过具体化为制度和行为规范让师生员工践行才能产生效果。正确的信念,只有人们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才能发挥作用。

3、鲜明个性特点

不同的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传统,并代代相传,形成具有特色的院校精髓,其大学理念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大学理念上个性和共性是相统一的,其共性的内容是:促进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积累、扬弃与发展;培植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引导社会良性健康发展;培育具有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公众分子与健全的国民。但是更强调鲜明的个性特点。

二、大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的理性认识,是关于大学本质、大学的办学规律、教育规律、大学精神等等的理性认识。它包含了大学精神、大学本质、大学宗旨、大学办学目标等等内容。这正是大学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所以我们通常说的大学理念即指大学的精神文化。而在大学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中精神文化是核心,是灵魂。对大学文化发展影响特别重大。因此大学理念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大学理念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作用

理念既是关于学校的理性认识,那么这个认识正确与否就会影响学校的定位、目标、办学方向等,因此可以说大学理念引领着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先进的大学理念,可以形成不同的校园精神,也培养了工作风格和个人性格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师生员工。

2、大学理念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作用

大学理念对校园制度文化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制度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和设计两方面。首先正确认识到制度文化建设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是对制度的设计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理念指导,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来加强和保障。

3、大学理念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作用

大学理念引领着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反过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能直观地体现大学理念,对大学理念的延展和强化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对师生员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需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建设。

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割裂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辨证关系。从上面论述可以知道,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能割裂开来进行建设。但在实际的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偏差,人们常常割裂它们的辨证关系,使校园文化建设走入误区。第二,办学理念存在的误区。首先,在办学规模和层次上脱离客观实际,一味“求高求大”。这些大学只在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上做文章,丝毫触及不到大学理念的实质,这是办学理念存在的误区之一。其次,声势浩大的教学改革,收效甚微,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最后,市场化的倾向太重忽视了大学的人文气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功利主义的蔓延。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大学理念缺乏完整科学的理解,在认识上存在肤浅化、单一化的倾向,没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办学理念,同时也有社会消极因素影响的客观原因。第三,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部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建设基本都由工会、学生社团负责,严重的边缘化了。校园文化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对之重视起来,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决定了必须对校园文化加以控制,而不是任其散漫地发展。否则,校园文化不能发挥有利作用,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学校、学生和教师,很可能会引发剧烈的变动,甚至冲击社会,后果很严重。因此,校园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建设,必须得到我们重视。

四、创新大学理念,建设校园文化

1、统一校园文化三个层面,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

首先,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定位、历史沿革,寻找自己的特色理念,从创新自己大学理念入手,这样才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其次,在校园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方面,将高度概括的理念具体化为制度和行为规范,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共同构建校园文化。最后,要对校园物质文化有清晰的认识,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学会利用一切有效的物质载体传播先进理念,真正做到让每一堵墙都能说话,都能起到熏陶的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辨证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绝对不能片面化和单一化的认为建设好其中一方面就万事大吉了,一定要共同着手,三方面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纠正办学理念上存在的误区

办学理念上的误区是由于对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认识出现误差导致。因此我们要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开拓创新,根据自身办学宗旨特色等确立合适的高水平的办学理念。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将之边缘化。一方面,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艰苦努力长期奋斗才能收到一定成效;另一方面,校园文化的建设在学校里面应该全员共建,只有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使“大学人”都能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负有的责任,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才能从整体上摆脱目前的这种状况。

4、将创新精神引入校园文化建设

二十一世纪全球竞争,国民素质与国民创造精神、创新能力的竞争尤为重要。由于在教育观念上的片面性导致教育方法等的片面,教师习惯以自己为中心,可是现在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教学文化,现在需要的是讨论式引导,开拓学生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做准备。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贯彻创新这样的理念。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当人们审视现代大学出现的种种问题甚至危机时,发现其主要根源之一在于理念的缺失和危机。大学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将意味着人们以新的眼光审视和认识大学教育,以新的范型重新构建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为先导。同时以大学理念来引导校园文化建设,以期获得更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建国.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0,(3).

[2]朱京凤.目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3]刘华钢.大学理念与大学功能再思考[J].高教论坛,2007,(8).

[4]王卓君.现代大学理念的反思与大学使命[J].学术界,2011,(7).

[5]刘德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39-03

一、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本是指“耕作”、“教习”、“开化”的意思[1]。在汉语中,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生活的存在方式的总和。它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高等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区别于其它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3]。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因素均起着重要且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生成人、成才、成功的环境因素,并以一种隐性机制对学校其他成员起着潜在的间接作用。同时,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也起着导向、规范和约束作用。国内、外不少学者对公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却甚少。从2008年以来,国内有些学者开始对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研究。孔靓评估了校园文化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认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欠缺、校园文化活动单薄、校园制度建设滞后、校风不良等问题,并基于物质和精神文化层面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4]。至今似乎还没有国内学者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

独立学院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5]。独立学院是新生事物,其校园文化建设受一系列复杂且动态因素所影响,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独立学院应当按照其特点和规律来建设适应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校园文化。文章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体制和模式以及所处发展阶段,从理念视角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作初步思考。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评价

(一)思想认识状况

独立学院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除应当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与设备等“硬件”外,还应当具有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软件”。校园文化正是这种“软件”的反映。因此,校园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努力建设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以优化育人文化环境。现阶段,独立学院往往重视“硬件”环境建设和教育教学以及行政管理工作,而忽略“软件”环境即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在实现育人功能和促进学院和谐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识不足。极个别独立学院甚至违背校园文化建设规律,办学存在功利化、商业化倾向,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市场化特征,这不利于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基础建设状况

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校园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均重视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和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实验室和图书资料以及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从总体上来看,独立学院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教学、行政、生活和体育活动功能区布局合理,基本满足了招生规模扩张的需要。但是,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内涵发展转型的需要。一是办学理念、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核心价值体系等校园理念文化还有待凝练,还没有形成适应独立学院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办学和育人文化体系。二是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少,校园文化场所不足,致使校园文化活动少,校园文化气息不浓,尤其学术文化和科技及实践教学文化缺失,还没有保障适应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园文化设施。三是制度和组织文化建设还不能适应独立学院实现依法办学和实行民主管理的需要。独立学院章程有待完善,科学民主决策程序和工作运行机制有待加强,法人治理结构也有待优化。

(三)功能效果状况

先进的校园文化,对独立学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科学研究以及履行社会服务等功能均起着促进作用。同时,对独立学院和谐校园建设和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功能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所起作用及效果均欠佳。一是校园文化教育导向效果欠佳。独立学院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导向作用,营造了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毋庸讳言,当今独立学院还不同程度存在诚信文化意识薄弱、感恩文化意识萎缩、学风文化导向歪曲,敬业精神文化缺失、学术文化氛围贫乏、和谐文化意识淡漠、科学发展文化意识弱化等校园文化支流现象,校园文化所起的教育导向作用与效果欠佳。二是校园文化激励凝聚效果欠佳。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和凝聚教师爱岗敬业,认真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信心,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品德。但是,独立学院师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认同且稳定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致使难以激发师生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难以激励凝聚师生对独立学院的荣誉荣、责任感和归属感。三是校园文化娱乐调节效果欠佳。许多独立学院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这对调节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节奏,避免紧张情绪,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与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校园文化活动少,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也不高,还难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娱乐调节功能。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民办公益

坚持民办公益,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高等教育包括民办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品,具有公益性。同时,又是一种基础性产业,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强调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毋庸置疑,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民办公益原则,切实承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责任。一是要提高认识。独立学院要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民办公益的办学指导思想,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独立学院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作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要增加投入。一方面,要增加精力投入。独立学院要按照教学型类型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积极构建适应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增加经费投入。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教育教学规律,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尤其应当增加学术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以推动学术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结构,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坚持育人为本

坚持育人为本,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独立学院是教学型学院,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对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独立学院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保障和提高校园文化的育人效果。首先,独立学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的良好素养与品质。其次,独立学院要坚持能力为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活动为广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培养特长提供了文化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要通过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和丰富校园文化内容,尤其应当通过开展实践教学文化活动,以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合作,以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独立学院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应当根据学生群体的特征,坚持齐抓共管的学风管理模式,把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重视考风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切实加强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努力营造学生相互督促和竞争的学习文化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三)坚持依法办学

坚持依法办学,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独立学院应当坚持依法办学,营造依法办学的文化氛围,构建依法办学的校园文化法制环境。一是要认真执行《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和《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以及其它教育政策和法规,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维护学生、教师、院长和举办者的权益,从严治教,依法管理,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监督,努力构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治文化环境。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独立学院要遵循民办高等教育规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逐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克服行政化倾向,克服公办高等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切实营造尊重学术自由的宽松学术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为董事会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教职工参与监督等提供制度文化保障。三是要实行民主管理。独立学院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让教职工代表参与董事会或理事会,落实教师和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独立学院要坚持以开放的视野,主动接受社会参与管理和监督,主动接受社会的评估,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促进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坚持传承创新

坚持传承创新,是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首先,独立学院应当开放办学,切实承担大学应有的文化使命,以国际视野和眼光传承古今中外尤其母体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并借鉴和实践于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同时,应当对外来校园文化成果进行科学的选择,有效汲取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尤其要预防消极校园文化的渗透,抑制低俗校园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使校园文化建设向健康高雅可持续方向科学发展,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先进性。其次,独立学院应当结合办学体制和办学定位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学生和教师群体特点,在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总结和传承广大师生认同的校园文化,并逐渐形成特色和永恒的向心力,以激励教师、学生努力学习和工作,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第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除应当借鉴古今中外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问题,坚持改革与创新,尤其应当强化先进实践教学文化和应用学术文化建设,努力探索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自身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潘懋元,吴丽卿,黄锦汉.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孔靓.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8(2):114-117.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校园;文化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显性指标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埋下“润物无声”的激励人奋发的种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一、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意义

1.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能凝聚精神力量。

2.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需求丝丝相扣。

3.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窗口。

二、学校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各学校对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卓有成效。如我们的毗邻三中学的《温州生态园建设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就为我们开发与研究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建设“生态校园”,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授“生态”科学知识,启迪“生态”创建思维,培养“生态”思想品德,养成“生态”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1.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生态和谐。

2.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力,推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文化品牌,实现学校发展需要。

4.在学校办学目标的贯彻上,开展与之相一致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建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生态校园文化实施策略

(一)课程开发

1.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根据三生态园的特色充分开发校内校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搜集与三生态园相关的资源,盘活教材资源。如:《对生态自然村的调研与设想》《瓯柑的生长》《棱角的生长》《参观戒毒所》等等。

2.建立农科红领巾小基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要充分利用温州生态公园――“五福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黄屿山王金每烈士陵墓的人文教育等资源。

(二)建设生态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景观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1)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校精神告示牌等,弘扬校园生态文化。(2)对现有操场进行改建,建立“生态校园”建设成果宣传基地。目前,学校的操场彩塑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校园书吧建设即将完成,文化走廊的面目已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建设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1)在做好绿化养护、整形、校园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环保意识。(2)宣传节能环保,人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养成不乱丢、不乱扔的习惯,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师生进行各种保洁活动。

3.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1)少先队大队部在“文明岗哨”的基础上,成立“绿色志愿者”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2)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宣传优秀作品。(3)广播站开设绿色校园栏目,每周定期广播环保知识、美化校园信息以及与绿色校园建设有关的活动。(4)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多项活动。设立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生态园的瓯柑节,创办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生态意识,并在活动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建设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人际和谐

1.从领导到教师,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教师积极探索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课,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优化师生的心理健康环境。

3.成立“爱心站”,由师生自主筹集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体现互助精神。另外,组织服务队服务于社会,如打扫校园周边卫生等,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

(四)生态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渗透

1.把学校的生态教育渗透到家庭与社区,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每一个家庭,甚至周边的每一个社区积极参与。

2.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利用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实施校园生态计划。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部分。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建生态校园、用环境育人”这一思想,全力打造生态校园,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子予.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红星电子出版社,2006-06.

[2]张国华.基于教育生态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教学月刊,2008(10).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7篇

一、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框架

1.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立足校园地理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为主体的校园人的文化特质的反映。因此,小学校园文化是指在小学义务教育特定的环境中,由该校全体师生员工在学校里进行全部活动形式共同创作出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在教育生态理念下进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则包括了校园的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可以说生态型的校园文化既有校园文化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各自学校折射出的特殊性。

2.建设框架

从教育生态理念分析,校园文化以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的社会生态环境,以学校文化精神引导的物质文化构建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团结和谐的师生集体构建学校的人文生态环境,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校的内外和谐和共同发展,是实施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二、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1.品位独特的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对于生态型校园文化而言,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精神特质来引领学校的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对校园内的所有设施都精雕细琢来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一所学校如果广场精致优美,教学大楼清新整洁,操场生机勃勃,校园设置的石凳、雕塑富有情趣,一走进这样的校园就让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必然给人以美的感受。可以说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首先直观体现在对校园景点的设置上。因此要在教学场所、生活场所等体现倾情关爱的烙印,凸显自身个性特点,不断激发学校物质建设的审美张力。

2.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

生态型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参与构建的结果,需要充分展示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风貌。因此必须通过创设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最大化地实现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和倾力相容,在学校内营造科学规范、立足民生的制度文化,让学校各项工作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在制度体系建设中,需要处理好“教育为本、管理为辅”的关系、学校发展和个体成长的关系、尊重师生和严格管理的关系。为此要大力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强化师生主人翁意识,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来。

构建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不是为了管理人,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师生员工的工作激情和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学校要通过制度体系,强化师德教育,进一步弘扬敬业奉献精神,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要通过人文化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人文色彩和人文关怀。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构建人文的制度体系,在校园内营造和谐、规范、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让教师幸福地工作、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3.融入地方的校本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受到校内外文化大环境的影响,需要有机融入地域文化底蕴和立足校本实际,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校园文化特质。这也是生态型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即每一所学校因地域位置和校本情况而形成多元的学校生态文化。诸如加强“校地合作”开展的文明督查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同台表演的文化节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教育活动等,都充分显示了学校在校内外大环境的影响下,创造形成许多独具魅力的精神文化活动。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长期积累和积淀的过程,需要不断增加文化内涵的凝聚。笔者所在学校——海州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文化精神。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注重对地方文化的融入、吸收和利用,不仅可以实现快速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可有效规避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显性、轻隐性”的倾向。

三、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策略

生态型校园作为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海州实验小学立足教育均衡、注重育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更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型校园,根据学校的特质,传承地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草根性生态校园文化。

1.以草根性为内核,彰显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总是反映着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传承社会文化的天然基因。海州实验小学强调学校教育应立足于基础教育,立足于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草根文化为内核,努力打造特色生态校园文化。对于海州实验小学来说,构建草根文化,实施草根教育,就要彰显草根文化的光辉,要求教育教学活动扎根于每一位学生、扎根于每一位老师、扎根于每一课堂、扎根于每一项活动,努力“让每一棵草长出属于自己的叶子”。

环境文化的草根性是指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文化型态。物质环境的草根性要求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在强调环境育人功能的同时,能够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彰显个性。海州实验小学通过校内秋实园、蔷薇园、砚池阁、一峰楼的建设和具有乡土气息的命名进一步恢复学校历史记忆,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之根;通过传承地方文化,将“海州五大宫调”“古城风筝”和农耕文化引入校园,进一步增加校园文化的底蕴;通过感恩教育,小制作、小发现和小发明的社团活动,以及“希望”雕塑建设和书香苑、国旗广场命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进一步融入现代文明和彰显时代精神,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育人的功能。

2.注重人文关爱,夯实德育工作的根基

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得益于规范和科学的管理,而规范有序的管理又源于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通过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爱的制度体系,不仅可以在校园内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有效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特色。海州实验小学立足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以“有爱就有希望”为校训,注重构建科学制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新规定,促进师生之间形成融洽、平等的关系,实现让每位教师以充满爱的姿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实践证明,在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下,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立足学校自身特点开展的校园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可以实现让德育活动寓教于乐。海州实验小学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我和小树共成长”“我节俭、我节约”“关注,爱我中华”等每月一主题的队会活动。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每年举办诸如石曼卿读书节、风筝节、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性情。

3.立足校本实际,实现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生态型校园建设必将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海州实验小学以建设“校园、家园、乐园”为目标,充分利用位于海州朐阳门广场西侧,北临海州古城、东西南三面山环抱的地理位置优势,按照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于一体的设计理念,建成希望广场、国旗广场、运动场和农耕文化实践园四个校园主体建筑。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追求品位”的思路有序推进,既注重古城文化风格,又凸显地域特色。

生态型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显性为校园文化的体现建构。海州实验小学在核心价值“爱”的引领下,紧扣校魂“实”,以“仁爱求实”为校风、“敬业求实”为教风、“勤奋求实”为学风,在《 希望在这里飞腾 》的校歌中注重凝练校魂,努力将“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的办学理念扎根于校园文化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立校”之路。实践证明,该校文化理念体系的确立得到了全体师生的广泛认同,在人文科学的制度体系建设中,进一步加以深层渗透,使学校在生态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核心,而且对提升整体办学效益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小学肩负着夯实育人基础的历史重任,要坚持以人文本,注重人文关爱,以生态学为指导,努力构建起促使受教育者和谐发展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办学理念 终身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办学理念也常常称之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或“办学思想”,也有人称之为“学校教育哲学”。学校办学理念是学校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是办学信念的集中体现。具体地讲,是学校对为什么而存在、应当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等基本问题的理性思考,体现在学校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及对办学过程中教与学、发展与改革、理想与现实等基本关系的价值信念。经过认真思考与提炼,我校确立了“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统领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行为活动文化为主线,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基础

1、开启智慧――举办各种竞赛活动。活动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因此我从不吝啬活动的开展,只要学校安排的活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一般都参与。我们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的 学生竞赛活动;学校举行数学竞赛、作文竞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等,通过竞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润泽生命――德育工作势在必行。教育学生首先应教学生如何做人,我校学生素质良莠不齐,德育工作尤显重要。为此,在人手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我校仍成立了心理辅导室,专门主抓德育工作。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德育途径和方法上,我校积极指导、并参与方案制定、活动的落实。我校现在每期按月进行入“文明礼貌及尊师爱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等,一月一个重点,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演讲、黑板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一期一次,收到了较好效果。每年庆元旦文艺汇演,春季趣味运动化、秋季达标运动会已形成常规;我们规范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坚持两操;常抓感恩教育,每年寒暑假我都发放《告家长书》,要求学生完成“记住家长生日,为长辈洗一次脚,做一次饭菜,洗一次衣服”等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校还严格了日常行为规范的考核与流动红旗的颁发,每期评出一批“新三好、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先进分子。习惯养成果冻。我校还重点抓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学习习惯上,要求学生早上到校即读书,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们要求学生爱清洁,讲文明,有礼貌,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使我校形成了较好地学风和校风,为学校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全面人才

学生的终生发展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是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五育”的和谐发展是改变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单一追求智育德现状的现实选择,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作为评价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鼓励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因素,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元化人才,是校园中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特长得到充分展现,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总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校企文化;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25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

1.企业化办学理念

以市场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具体能力为教学中心。知识框架要科学合理,具备职业性、行业性以及区域性。

2.企业化的氛围理念

院校的氛围理念即要模仿企业的具体模式,使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在校园内部形成团结合作的氛围,要重视师德建设,不断引导学生去质疑,大胆进行探索。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主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生产第一线的环境。

3.融合和互动的理念

在院校内部构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将企业文化引入到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格局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4.校企合作的理念

将各种各样的文化进行整合,将校企合作的理念逐渐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理念当中,促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不断融合,使校企文化具备包容理念和创新意识。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1.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地位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精神文化建设,院校精神、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等都属于精神文化,这些具体的内容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的基本精神面貌,对于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加强了精神文化的建设,高度精神文化建设,那么这些具体细节也就随之发生良好的改变。

2.制度文化建设要进行规范和创新

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制度文化建设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保障,可以对其起到导向、约束以及规范的作用。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所用。校园文化的基本建设可以进行整体的规划,引入企业文化,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使其成为院校教育系统的一部分;要积极利用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将企业文化的实践性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学生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和接纳。

3.物质文化建设载体要不断得到优化

校园文化的基本载体就是物质文化。要不断完善教学场所的各种设备,根据专业的不同,设计具体的、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可以用对学校有很大贡献的企业人物的名字,对校园内的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进行命名。在校园内各个醒目位置可以设计有关职业和创业的名言牌。加强校报、校刊、广播、校园网等建设,将舆论宣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注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校园文化比较重要的载体就是校园文化活动,因此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效果,可以有效促进职业院校健康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以就业为向导,以学生为主体,将社团活动积极开展起来,使社团活动具有多样性和文化性,充分展示学生特色,促进文体艺术活动在职业院校当中的普及;重点是开展提高职业技能的活动,将校园内外各种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享受到比较好的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也可以多举办类似“校园之星”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具体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职业院校还可以开展校园科技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与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索,希望可以使其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以不断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国栋,李平权,程 毓.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路径的思考与探索――基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分析[J].榆林学院学报,2013,(2).

校园文化建设理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校企文化对接 职业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 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的特殊类型。一所职业院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合理定位至关重要。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对办学理念进行准确定位,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笔者主要从办学理念的个性特征、定位原则及方法三方面对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办学理念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个性特征

(一)前瞻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应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沿,对院校的办学、打造特色品牌进行理性的认识与哲学的思考。前瞻性的办学理念是指引、激励全校师生进行实践和教育创新的理论武器,在它的指导下,学校才可把握政策导向、社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自身等的发展。

(二)探索性的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教育的核心问题。职业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的硬件条件,还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校际的广泛交流合作,所采用的发展模式均应体现办学理念的探索性。

(三)先行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总是要早于区域内或行业内的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主动地根据人才市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预见性地设置新的专业,或对已有的专业进行创新性地改造。同时,院校还会设有专业学术指导委员会,为专业的设置与建设提供理论的指导。

(四)主动性的特征。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创新的基础上,体现出更积极主动地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互动的敏捷机制,带动区域内或行业内的高等职业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动服务。同时,在和企业的技术合作中,以创新性的科研成果服务企业。

二、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原则

(一)职业性的原则。

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将面向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的工作程序化、专业化很强。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应当突出行业特征和职业化倾向,重视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敬业精神、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二)区域性的原则。

职业院校与地方建设息息相关,必须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依托或吸引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教学基地建设,实现科研和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共同收益,实现“多赢”。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实训基地投资多元化,保证科研和实训基地设备的及时更新,使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特色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指导思想,对社会文化进行评价、选择、认可和吸收的过程,并给予社会文化以自我个性的呈现。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应立足实际、立足现实,挖掘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个性,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努力营造富于地方特色的个性校园文化。

(四)贴切性的原则。

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职业院校其办学理念要切合实际,根据自身的软件和硬件条件、自身的特色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求最大,但求最佳”。应做好几个转变:由求“大”到图“强”的转变;由求“华”到图“实”的转变;由求“多”到求“专”的转变;由“粗”到“精”的转变,使院校办学理念的定位更加贴切。

三、基于校企文化对接职业院校办学理念定位的方法

(一)树立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

1.营造一种像企业一样的育人氛围。把学校的实训实习教室包装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员工”,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

2.配置企业化的教育资源。诚邀企业为院校办学出谋划策,提出它们的独特见解;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由院校领导、有关管理者、骨干教师、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管理专家组成。院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题会议。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⑴课程文化设置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为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夯实、拓宽”为原则,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保证培养对象能够应对职业流动;推行模块式课程方案,由单项技能传授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增强课程组合的灵活性和科学性,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⑵模拟仿真和现场教学,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场、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课堂教学采用以师带徒、徒帮徒的形式,教学空间从教室移到操作室、实习工场乃至对口企业;依托数字化的校园建设,开发仿真职业情境软件,学生在电脑上完成职业能力训练。

4.改进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职业院校要把相应行业、企业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到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强化专业知识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考核、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及文化活动等都要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培养教育。

5.开展富有职业院校特色的文化活动。职业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做人、求知、成才”为目标,遵循自主性、实践性、发展性、教育性、职业性、参与性等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社团活动为平台,以技能大赛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依托”构建集思想、科技、文体、智能、技能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在科学指导,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基础上,达到“学生需,学校有”的目标,使校园文化活动切实达到丰富广大学生生活、思想和精神的作用,培养学生“做人、求知、成才”的目标。

(二)推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

1.依托行业,联合办学。创立“三联”模式:与企业联盟,实行“订单培养”,让学生直接感受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与人合作的职业道德,快速增强师生与市场接轨的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与行业联合,向行业要人才培养标准、行业科技发展动态,为职业院校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基础;与园区联结,使专业教学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入落实到院校的各个专业、各个班级、各个环节。

2.产学结合,促进教、科、研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培养渠道上,坚持外引与内培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在建设内容上,理论提高、科技创新、技能训练并举,突出技能训练。在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同时,派出大批教师深入企业、基层农村兼职、挂职。聘请学历层次高、理论修养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单位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为师生作学术报告,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等,使全校师资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三)建立并实施一整套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形成严格高效的管理体系。

向现代企业学习和借鉴,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完善学生评教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教学督导员听课指导制、教师评学评教制、干部听课制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完善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坚持每年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林广梅,王洪,李红梅.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探讨[1].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4.

[2]章艳华,朱祥贤.企业文化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与渗透[A].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6.

[3]金潇明,李树德,文益民.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质及特征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2.

[4]杨林生,牟惠康.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控索[A].复旦教育论坛,2007.3.

上一篇:心理素质知识范文 下一篇:农业科技研究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