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研修阶段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9 15:28:21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1

我有幸参加了“省培计划”的培训学习。在这次培训中我感到我们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共聆听了许多位教授专家的报告讲座,每一场讲座都好比一份美味大餐,既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的理念。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校本研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但怎样开展、怎样运作、怎样评价很多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

很多时候感到茫然,感到束手无策,而这次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校本研修的内涵、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校本研修的内涵简单的说是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所面临的各种教育教学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关注教师进修与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四个关键词:校本,进修,研究,专业成长。是在日常工作中为解决实际问题展开的一种朴素的研究。教师专业知识分析框架有7个方面: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eent know,简称PCK)、学习者及学习者特点知识、教育情境知识、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知识。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有发展理念、需求理念、管理理念、合作理念和特色理念等。校本研修的基本特征是:校长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设计人和第一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为显著特征,教师个人主动学习为关键,同事共同学习和研讨是主要形式,与校外机构合作是保障。校本研修主要模式及过程是: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模式,包括三个阶段(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新行为阶段)和两个反思(反思已有行为和先进理念、先进经验之间的差距,反思理想饿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以追踪教学问题为主的“行动研究”模式,包括扣问教学细节、追踪问题、收集积累资料、探索解决策略、实施解决方案、逐步澄清问题、及时总结提升、成果共同分享、不断澄清问题、跟踪问题前行、问题串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并强调:教育行为研究过程是“问题—设计—行动—总结”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校本研修具体操作方式有:以观课研课为主的观察研究、以反思记事为主的叙事研究、以学习借鉴为主的案例研究、以教育博客为主的网络研究、以教科研课题为主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研究)。

设计方案为①校本研修方案基本内容:本校师生发展现状分析、校本研修目标、校本研修内容、校本研修措施。②基本要求:现状分析实事求是,研修目标形成序列,研修内容要分解,研修方式与考核要多样灵活,研修措施要立足校情、周详。③校本研修方案目标的设定:学校发展困境之所在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学校发展之优势就是研修主题之所在。④拟定校本研修方案程序:现状分析、起草方案、讨论交流、修改定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教师尤其应该如此。校本研修应与时俱进,从了解教师需求方面入手,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重在指导教师学会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对教师们顺利实现“发展规划”大有裨益。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2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研讨。它由网络作业评价;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活动经验总结;完善多元评价等几步构成。

(四)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展开师德大讨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辐射点,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研修。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上传到“县研训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训。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一,健全机构,加强教科研指导。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和课题成果的总结。第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二、特色与成效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了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为专题的研讨。

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着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研修者主讲,被研修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的课题方面,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还需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和创新。在具体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对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中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比较薄弱,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的指导与帮助。

为了使校本研修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必须继续以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着眼于教师适应现代教育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开发校本研修内容、创建校本研修的新形式,把校本研修真正落到实处,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3

一、探索创新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确保教师学生齐受益

在前几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施“国培计划”的契机,我区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置换脱产研修的“四阶段”模式。

1.过程规范,重在落实

第1阶段:前期准备。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备课、试教等准备工作;高师院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配合下,进行选点和做好相关衔接工作。

第2阶段:岗位适应。支教生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周,在“双导师”(高校实习指导教师和被顶岗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见习,之后在被顶岗教师的帮扶下进行一周实习,保证支教生尽快进入角色,并能有效地独立开展工作。

第3阶段:顶岗置换。第三周开始,支教生开展独立教学和班级管理,被顶岗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脱产研修。充分发挥支教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完成由师范生向教师的转变;农村教师能真正走出去,接受高水平的培训。

第4阶段:总结反思。最后一周,被顶岗教师培训结束回工作单位,与支教生一起开展教学研究,总结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效果显现,“三方得利”

我们认为该模式做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利于加强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有利于促进师范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置换脱产研修解决农村教师的工学矛盾,使他们能走出农村到高水平的培训院校安心学习;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研修+影子教师”等方式,为他们量身打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形式和内容,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乡村教学能手。通过师范生顶岗支教解决师范生实习走过场的弊端,使他们真正了解将来的工作对象和环境,强化专业思想、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实习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同时,使师范院校深入了解基础教育,加强高校与中小学的联系,真正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促进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师资培养培训质量。

二、精心实施远程培训,确保低成本高收益

在我区2010年“国培计划”的三个类别培训中,远程培训占总培训教师数量的92.7%,培训经费仅占费用总额的23%,实现了低成本、高收益。为确保大规模远程培训质量,我们采取多家竞争的策略和坚持必须“落地”的原则。

1.明确标准,公开竞争

我区通过招标遴选了五家具备资质的远程培训专业机构承担任务。在确定承担培训机构时,明确提出,当年的培训效果将作为下一年招标的最重要依据。评判标准就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受训教师对培训服务的满意度。为了做到客观公正,除了当地师训部门进行过程监控之外,自治区组织了专家组进行巡回检查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总结反馈。在今年评估中,五家机构有四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得到了教师的认可。

2.针对需求,确保落地

为做到远程培训落地、切合当地实际需要,我们明确提出了“三线支持”和“三居于”的原则。“三线支持”,即“行政推动、专家引领、技术支撑”。为做好行政推动,我区将远程师资培训学分列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办法,要求各地大力推进远程培训的实施,以解决工学矛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大规模教师培训。为实现专家引领,我们要求远程培训机构与当地教师培训资源紧密结合,构建三级专家团队,辅导一线教师进行远程学习,做到网上、网下相结合。为确保技术支撑,我们要求远程机构和当地电教部门紧密结合,确保教师的远程学习网络条件。

“三居于”,即“居于课堂、居于校本、居于网络”。居于课堂就是要求培训必须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居于校本就是要求远程培训要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要求校长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负起推动教师远程培训的责任,远程培训要促进校本研修的开展,相辅相成。居于网络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强大功能,整合优质资源,开辟教师学习、讨论、辅导、发表作品等园地,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便利,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4

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后,我院党委行政认识的起点比较高。在接受国家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后,曾赴广东、山东、浙江等地考察学习示范型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今年初省第17次党建工作会议后,院党政领导集中学习王国生书记和沈健厅长的报告,开始了学习实践活动的筹划和准备。3月7日召开动员大会以来,根据省高校工委《学习调研阶段的指导方案》的要求,在省指导检查组的帮助指导下,努力完成规定动作,积极创新自选动作,顺利取得了学习调研的良好成果,从今天起,将正式转入分析检查阶段。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省高校工委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方案,并传达了中央四月一日召开的省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研讨会精神。现在我代表院党委对第一阶段学习调研进行总结,对第二阶段分析检查进行部署。首先讲一讲学习调研阶段的活动情况。

最近院党委对这一阶段基本情况进行总结,认为可以概括成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估价:

一、紧张有序地开展了学习调研活动。

活动时,我院紧跟上级党组织的部署,全体党员、中层干部和教职工代表、学生代表、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400多人参加了动员大会。大会以后,大家把学习放在首位。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安排集中学习时间超过了规定的20学时,连同听辅导报告和观看专题电视片,多达27学时。把开展调研活动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环节,从3月10日起院党政5位领导同志带领3个调研组围绕6个课题展开专题调研。先后有系主任、处室负责同志、教研室主任、教师、班主任、机关工作人员及部分学生代表700多人参加了座谈和访谈。分发调查问卷1650份,形成了4份专题调研报告和综合调研报告。17个党支部分别展开调研,写出支部调研报告14份。各类调研收集90多条意见和建议,梳理归纳出有关和谐稳定、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开源节流和作风建设等5个方面问题,为下一阶段分析检查提供了依据。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学习调研阶段着力抓好的又一项重要活动。院党委、各支部分院系两个层面统一安排思想解放大讨论36场次。讨论围绕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科学发展、过去有没有科学发展、今能不能科学发展、怎样才能科学发展、我为科学发展做什么贡献展开,重点讨论了如何“特色强校,科学育人”。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了很多很有价值的意见。

二、注意根据高校特点抓学习调研。

这次学习调研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领导率先垂范,典型引路。活动中党委一班人亲自起草动员报告,亲自组织动员大会,亲自参与各项活动,3名副院长亲自动笔撰写学习体会在简报上发表。运用典型示范,确定教务处、信息系为先行试点单位。院党委先后召开了5次会议,带头学习上级文件、分析活动开展情况,讨论学院主要问题。基本上做到了领导带动了中层,中层带动了党员,党员带动了群众。广大师生员工看到领导同志的决心和诚意,调动了积极性。他们说:“领导有诚意找问题,我们有诚意提意见”。其次,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习既坚持原原本本阅读规定文件,又邀请专家作辅导报告,四次观看系列电视片《重托》。土木系支部会同后勤集团支部,还把学习文件和组织党员参观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结合起来。基础部主动把科学发展观编进教材,向一年级2000多名学生印发了知识竞赛题,组织开展竞赛。应用艺术系等召开了科学发展观专题班会,推动了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再次,自觉联系实际,坚持求真务实。经贸系党支部结合本系专业近年报考人数逐渐减少,讨论了今后生存问题,提出了“营销专业”要“营销”的口号,决心加强招生宣传,重新崛起。机电系根据高职培养人才特点,提出了“教学要改革、教师要改型”的建议,加大了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力度。招生就业处深入分析近几年学校招生利弊得失,从科学发展的高度提出了新的工作思路。同时,学做结合、边查边改。院系对调研中收集的90多个问题,及时分类,对需要下一步系统研究解决方案的,计划放在下一步解决,对容易解决的具体问题,立即整改。针对教职工意见,学院对办公室和图书阅览室布局作了调整,扩大了教师和学生阅览容量,增加了开放时间。全院已整改类似具体问题10个。

三、注重成效抓学习调研。

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动员”提高了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全院60%教职工直接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后较好地克服了“活动与己无关”、“本人无能为力”、“时间难以安排”、“本院问题不大”等错误观念,提高了积极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是,“大学习”提高了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认识水平。大家普遍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必须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和内涵;必须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上取得新进展;机关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全校师生员工必须同心协力为“申办高职本科,创建民办名校”作贡献。再次,“大调研”找准了前进方向。学院调研找到了“申办高职本科,创建民办名校”5个方面主要问题,系部也结合自身实际找出了各自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分析检查整改落实打了基础。同时,“大讨论”在全校形成了科学发展的共识,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讨论中,大家说:回顾学校过去,展望学校未来,我们心情舒畅。民办院校国家不拨一份钱,完全靠自我发展完善条件很不容易。我校在过去发展中对硬件投入较大,但教师工资待遇比公办院校较低,希望今后注意用待遇留人。学院领导能正视存在问题,我们表示高兴和理解,要同心协力为克服眼前困难,科学发展共谋长远利益。不少人表示:江海学院不是国办的,也不是私立的,是全体教职工的学校,教职工利益和学校利益是一致的。江海兴,教师好。我们与学校命运紧密相连。应爱护学校、关心学校,为学校科学发展出大力。

四、寻找薄弱环节,继续深化学习调研。

我院前一阶段活动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据反映:一是这一阶段时间短,任务重,日程安排偏紧,有些工作难以做深做细。二是系部处室在活动中存在不平衡性,学习效果也有差距。三是总体上大家能够紧扣主题发表意见,但也有少数同志具体意见提得多,如何从大处着眼共同探讨科学发展,立足点不够高。四是,提高到理性认识高度思考问题还不够理想,对讨论中提出的新理念、新看法梳理不够及时不够深入,理论成果比较单薄。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党委强调要把学习调研贯穿全过程,准备结合分析检查深化学习调研,结合整改落实深化学习调研,结合当前申本建设深化学习调研,结合十周年校庆总结十年办学经验深化学习调研,目前已开始组织实施。我们一定要把重学习、重调查作为继承党的传统、加强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更好地贯彻到今后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去。

下面,我讲一讲党委对分析检查阶段的工作部署。

首先我们要提高对分析检查意义的认识,明确分析检查的总体要求。搞好分析检查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这一阶段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过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接受群众公开的监督和检验,有助于增强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党性修养;②分析检查阶段是学习实践活动承上启下、从思想层面进入实践层面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做好了,整改才有明确的方向,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质量才有保证;③分析检查形成高质量的文字报告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文件,对指导学校今后科学发展具有长远的重要的引领作用;④分析检查对院(系)领导班子和中层以上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检查,锤炼我们用科学发展观发现问题、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

分析检查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是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重点围绕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两个环节,梳理提炼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形成一份高质量的指导学校今后科学发展的分析检查报告。这一阶段的时间安排是从4月中旬开始,至5月底基本结束,约40天左右。这里侧重讲讲这一阶段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

一、要继续深化学习调研工作(从4月中旬-5月底)。

要在第一阶段集中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党员干部研读中央指定的学习内容,结合学习关于发扬党内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文章。学习中要进一步紧密联系实际,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与推动科学发展相结合,坚持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要注意做到四个“紧密联系”: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部署要求,共克时艰、共渡难关,我校要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和为地方服务等工作。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稳定形势,着力维护学校稳定,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紧密联系本校党员干部思想实际,形成关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共识。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推动申本建设、搞好今年招生,推动校园建设,组织好十年校庆。

二、充分准备开好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会(4月中旬——4月底)

召开民主生活会要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汇总、梳理意见,积极采纳群众意见。二是开展谈心活动。班子成员之间通过谈心,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三是认真撰写发言材料。材料一写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二写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问题的分析;三写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校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确定在4月28日召开。民主生活会要适当扩大列席人员范围,我院确定的范围是党委委员、部分党政部门负责人和党支部书记、党外人士和群众代表。准备邀请上级党组织派人指导。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要到各自联系点参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会后,要将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及时报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支部报院领导小组办公室。欢迎大家对我们领导班子提意见。在开好校、院(系)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同时,认真组织全校党员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希望全体党员重点围绕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个人先锋模范作用踊跃发言。

三、起草和修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4月中旬-5月中旬)

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做到“四个写清楚”:一要写清楚在学习调研基础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本校、院(系)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形成了哪些共识;二要写清楚党的十六大以来本院(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包括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深入分析产生突出问题的主要根源;三要写清楚院(系)科学发展的主要思路,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经过努力在一段时间内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举措;四要写清楚院(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改进作风的具体措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对分析检查报告的总体思路、突出问题、主要原因、对策措施等,提出具体明确的指导意见,全程主持分析检查报告的撰写工作。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起草分析检查报告时要重视系统梳理院(系)和师生、服务对象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尤其是要原原本本汇总大家对领导班子及成员提出的批评意见,使分析检查报告充分反映实际情况,真实体现群众意愿,更好地凝聚集体智慧。要在5月初至5月中旬反复修改完善校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首先要分别召开校机关处室、基层单位、服务对象代表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其次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讨论修改分析检查报告。会议让参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对反映比较集中的突出问题,要专题研究。校级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送审稿)于5月20日前呈报省指导检查组。

四、组织群众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评议。(5月25日前)

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认真组织评议,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拟组织学校全体中层以上干部、党员代表、教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派负责人、无党派人士及师生代表200人参加评议。采用适当、有效的方式组织评议,拟召开座谈会、组织评议大会、书面接受评议等进行评议。评议内容要同分析检查报告内容相统一,评议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调查研究和听取意见的范围广不广;评议领导班子查找的问题准不准,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评议领导班子对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清不清,制定的工作措施行不行;评议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有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五、修改完善并公布分析检查报告。(5月底前)

在认真研究,充分吸收正确的评议意见,体现于分析检查报告后。通过会议或不对外发行的内部刊物、不连接外网的内部网络公布校级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评议结果和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要将这一报告作为重要文件列入学校档案指导今后工作。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5

关键词:校本研训;教师专业成长;主体

以校为本,开展校本研修、校本培训、自主学习、教师反思等途径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对于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校形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校本研训发展的态势及效益日益凸显,内容和形式也日渐丰富多样。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继续教育,以教研带动培训,以培训反作用教研,集培训的普遍性和教研的针对性于一体,形成提高教师专业化的长效机制。

以校为本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型社会和终身学习理念,从上世纪60年代就被教育界普遍认同。自从教育部教研室提出“以校为本”新型教育发展模式后,新一轮的教学体制改革便如火如荼进行。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的不断深化和改革,原有教育模式和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新时代新动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教育行业正发生翻天覆地更替。时代和社会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压力,而教师的专业成长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教育的成败。以校为本,集培训、教研、科研为一体的研训模式是时代所需,更是人文所需。积极打造适合本校的研究模式和培训模式,对于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塑造学校品牌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立健全实施细则

校本研训,通过研训一体化的新型模式将强调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和注重普遍性的培训工作合二为一。实施过程中注意教研和培训的相互作用,既要强调研训的同一性,更要看中研训的针对性,把研训的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上。因此,我校在准备阶段投入大量精力,积极研究行之有效的校本研训实施方案,明确研训路线、重难点把握、模式进程、后勤保障及评价导向。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设置特训目标,采用形式多样、投入小见效快、评估全面的实施细则,科学组织、保障有力,搭建富含本校韵味,凸显本校特色的研训之路。

结合我校情况,教研组最终确立了以课程、学校、教学法为中心的校本模式,组织开展课堂观摩、小组合作学习教研、学科抱团学习、跨年级交叉点评和团体反思总结等活动,积极打造教师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决策者及示范者的主体地位。研训进程中体现教师的主体需求,重视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把教育做实、做细、做到位,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领会校本研训的精髓,把研究与行动合二为一。从而打造一支整体素质过硬、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特色明显的团队。

体系方面:校本研训着重强调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因此我校制定了“全校参与,全员研训”的实施方针,组织全体任职教师对实施方案和细则进行充分分析和研讨。成立“以校为本,研训一体”教学研究制度,研训结合,做到研中有训,训中有研,研训一体化,明确重点、难点,保障研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先进性。制定实施“三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阶段后期进行认证总结和反思,依托现有条件和资源,对下一阶段研训计划进行丰富和修正,明确阶段性目标、任务、项目等。通过开展研训活动,构建并完善适合我校发展的研修制度,探索并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研修制度、模式,创特色名校,研修名校。

实践方面:研训各个阶段,呼吁全体教师参与制定研训内容及形式,充分体现民主化、人性化。分层管理,分层培训、完善制度、拓宽渠道、注重交流,激发教师校本研训的热情,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研训活动中;校方积极构建“教学、培训、教研一体化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策略”新型模式,紧紧围绕专题研讨式、课题研讨式、专题培训式、师徒竞赛式等四大模式展开工作;在教研中力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的培训形式、改变单一的理论学习和理论学习形式、改变单一的局限性培训形式、改变单一的集体统一课程培训、改变单一的教学职训课时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教学研究能力的方法、模式,建立高效的教学研究制度。

评价方面:科学合理的评价能保证研训持续健康的发展。校本研训的对象是教师,评价的标准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民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合理的标准。为了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我校对教师的评价分为教师自我评价和教研组研训积分评价两种评分制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研训档案袋,记录着研训的点点滴滴,大到成长规划、研训总结,小到课堂教训、研讨发言。自我评价能帮助教师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发展历程,不断地充实自我,寻找成就感和幸福感。相比之下,W分管理评价就显得科学和严谨。在原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登记的基础上,我校引进了学生问卷评价、教师互评、专家点评和学术专评等新型评价标准,将教学研究权限下放在非管理层,把研训普通化,建立起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让评价阳光透明,充满祥和气息。并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教师品尝到小有成就,就会迸发活力,获得职业价值的认同感。

多方协同合作,提高教师地位

“校本研训要立足于学校的实际,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真真切切地融入每一节课,踏踏实实地落实于每一项日常工作。既重培训又重训后反思,既重课堂教学又重课例研讨,既重形式化又重生活化,既重统一标准又重教师差异,让每一教师都在愉悦中成长,在平实中自然地提升”,从根本上要求在研训过程中要充分保障教师的主体地位。为此,我校从社会、校方、教师自身三个层面进行努力,切实保证教师的主体地位。

社会层面:树立科学合乎现实的教育理念。巩固教师的社会地位,革新课程,构建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和保障机制。

校方层面:我校在研训过程中牢牢把握“三个坚持”:始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是基础,机制是保障,行为是途径”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把教师作为研训主体,强调全体参与;始终坚持把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努力为每位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从教师的驱动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和层次,设定目标和侧重点。通过纵向对比、横向学习等方式,吸取上级部门及周边学校的研训精华,以名师讲坛、抱团学习、组队研习、交叉评价等培训方式促进教师发展,多渠道多层面地激发教师自我提高的需求。实实在在地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把教师完成研训情况纳入年终考评范围。

教师层面:剑不砺不足以催坚,师不研不足以兴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朝而成、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更、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从根本上注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传承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校本研寻过程中,应有明确的教学发展目标,重视原有教学模式和研训教学模式的融合,在实践中获得自我升华,在成长中争做研训第一人。及时总结,积极反思,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融入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自我思考、自助阅读、创办主题活动等方式促进自我的专业发展,以校本研训为契机,培养教师反思习惯,注重理论修养,更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的升华,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现职业自我价值,在校训阶段实施过程中,根据校方大纲要求,制定出一条符合自己的路子,把校本研训做得更实、更精、更细。

第一,善于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求真务实、讲究实效是开展校本研训的基础和前提。在研训过程中,教师要一改往日“任务式”“应对式”“走过场”的消极心态,变被动为主动。要敢于面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勤于实践,善于反思,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视自己。我校对教师反思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前反思具有前瞻性、教学中具有监控性、教学后具有批判性。实践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能帮助教师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第二,加强协作分享。研训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多变的工作。教师在研训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摸索出一条符合自己的研训模式,也要加强同事之间、年级之间、学科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协作合作。倾诉研训疑惑,分享经验成果,共同成长。沟通交流能寻求捷径,避免走弯路、协作发展能扬长避短,增强凝聚力、分享成绩能获得成就感、荣誉感,激发教师研训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投入研训工作中。

第三,注重落实。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把研训内容转化为教学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是研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建立新型的平等、互信、合作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注重教育研训和教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在教学实践中潜心研习;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在二次培训中总结升华;在反思中快乐成长。

结束语

通过为期3年的研训活动,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员参与的教研实验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不仅丰实了教学科研的实践能力,更加强了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校本研训不是一项任务,我们应该将它常态化、人文化、可持续化,逐步形成一套民主科学、严有序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福华.新时期“研训一体”模式的发展之路[J].成人教育.2013(12).

[2]解国祥.当代美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 2013(12).

[3]周丽霞.“研训一体”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06).

[4]张涛.研训一体体制下的教研工作[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2(03).

[5]张杰.实现研训一体须培养和提高研训教师的问题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09).

[6]王建德.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构建教、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2(09).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6

一、问题提出

(一)课程改革的客观诉求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县域初中数学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三、课题名称界定及解读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假设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目标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策略。

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三)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2.创新之处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技术路线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六、研究过程及操作策略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二)具体分工序号研究

七、成果预期及呈现方式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

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夯实责任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三)加强引领,确保实效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四)筹措经费,确保运行

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保障经费投入。一是县上投一点,即争取协调加大县级经费投入,确保课题负责人深入学校的各种开销、网络耗材供给、资讯购买和县级层面活动开展;二是片校筹一点,一方面,想方设法争取学校的支持认同,确保参研教师岗位研究和学习培训的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协同联片包校人员统筹规划、整体推进,确保片区层面展评引领活动常态运行;三是教师挤一点,在引导教师充分认识课题研究的意义、作用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不仅要舍得挤出时间和精力投入研修,而且要舍得挤出经费用于岗位研修参考资料订购和网络购买服务的购置,从时空和资讯供给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持续运行。

(五)加强评估,激励策进一是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与评估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7

一、校本课程的规划

学校要建立的是校本课程体系,要注意区分体系和课程的区别,体系是一个系统,是多个校本课程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多个相互独立的课程。一般来说,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需要以下三个阶段。

1.摸索中稳步推进

校本课程毕竟不是必修课,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要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同时,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宣传,引导教师开设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同时引导教师深层体会课程建设的原则,杜绝同质化校本课程,杜绝以师为本的授课方式,重过程,轻结果。在这个阶段,要强调课程的量,在推进中对各课程做好分析评价,对于同质化的课程必须积极进行优化,甚至取消。

2.丰富中强化规范

随着学校校本课程的丰富,要积极建立校本课程管理办法,强化教师和学生校本课程的操作规范。要积极开展优秀校本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学期末要开展校本课程互评和学生评价,结合教师的课程设计、课堂状况、教材教案情况,对校本课程进行量化,推行精品校本课。与此同时,坚持多元化校本课程原则,保持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活力。

3.提升中进行整合

通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学校应强化校本课程分类,提倡多学科整合,坚决杜绝同质化课程。要注意,不要将这个阶段的校本课程建设和研究性学习及社会实践必修课混淆。国家设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的是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而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差异化、多样化状况,强调的是个性培养、特长培养。另外,校本课程还要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

二、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和流程

要保证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要有明确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小组。一般来说,校长或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任组长,要统筹校本课程建设,有明确的校本课程规划思路。教务主任任副组长,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积极推进者,要坚决贯彻课程规划思路,通盘考虑社区、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及时召开课程启动会、反馈总结会等,实时监督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校本课程教师是课程的具体执行者,在教研组会上要充分讨论,建立符合学校情况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班主任要做好学生选课的引导工作,要特别注意学生本身个性特长和学生兴趣的情况,千万注意不要搞一刀切、包办学生选课。各部门要明确分工,相互协作。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申报

由教研组长召开组会,充分讨论校本课程建设思路,抓住工作重心,组织教师申报课程,填写申报表。申报表中要有课程提出背景、完整的课程内容、授课计划和课程的考核方式等信息。由教研组汇总后统一上报教务处。

2.审核

教务处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工作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审核,并及时、充分地和教研组交流,确定下学期最终的校本课程,并将全校的校本课程进行汇总和分类。

3.选课系统准备

将校本课程的详细内容导入网上选课系统,明确校本课程的学分修习政策、选课对象(如果有多个校区的要分开,尽量避免跨校区选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在此期间,班主任通知学生查看相应的课程介绍,引导学生做好选课准备。

4.网上选课

在指定时间段开放选课系统,学生选课后,可以锁定选课信息。在第一轮选课结束后,对于开课人数不足的校本课程,教师要进行反思,同时取消该课程,让选修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二次选课。整个网上选课结束后,要形成总课程表,教师课表和学生课表。给教师和班主任提供校本课程学生花名册。

5.授课和结业

教师根据选课系统确定的时间、地点上课。教务处组织督学,对教师的教材、教案、课堂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学期末,选课学生修满国家规定的学时并通过考核的,给予相应的学分。

6.校本课程考核评价

学期末,教师上交总结。教务处组织开展教师网上互评和学生网上评价。结合日常学生反映情况,充分讨论后,评选出星级校本课程,并在下学期进行校本课程展示。对于评价不及格的,教研组和上课教师要拿出整改意见,直至取消该课程。校本课程评价结果要作为校优秀教研组和校优秀教师评选的组成部分。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校本研修阶段总结篇8

一、指导思想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 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 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第三阶段 岗位实践和行动研究。回任职单位进行岗位实践,进行教学改革,提炼个人教学风格,结合个人教学风格完成教学课题的研究。

第四阶段 成果展示与培训总结。到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成果展示,互相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及业务能力。

上一篇: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范文 下一篇:劳动教育核心价值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