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3 18:23:50

校本教材论文

校本教材论文篇1

关键词:传统音乐 校本教材 研究综述

20世纪60年代,英、美两国兴起“新课程运动”。以此为开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逐步开始了课程改革运动。90年代初,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台湾与香港。进入90年代中期,校本课程及教材开发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我国大陆少数课程研究学者的关注。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万方数据库的模糊检索,截止到2016年5月31号,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检索到10000余篇研究文章,硕博论文2000余篇。以“校本教材开发”为关键词能够模糊检索到1900余篇期刊文章,600余篇硕博论文。以“音乐校本教材”为关键词能搜索到的的相关文献仅70余篇期刊文章,硕博论文3篇。由此可见,虽然国内音乐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校本课程以及校本教材开发与建设工作已有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就“新课程运动”以来国内外传统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文献做详细梳理及阐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校本教材开发始于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的“校本课程运动”[1]。校本课程开发一词最早由菲吕马克和麦克莱伦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2]。到20世纪90年代,才在日本、美、英等国家有所发展,很多国家鼓励各地区、各学校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3]。国内外很多学者将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合并在一起进行研究,而针对校本教材,没有完整独立的研究,故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的研究可谓是凤毛麟角。

(一)校本教材研究

世界上多数国家并没有像我国一样实行统一的教材制度,而是由各个学校甚至是教师自行选择、选编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校本教材[4]。例如:经历了“新课程运动”挫折后的美国教育采取分权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所属的学校董事会负责学校教科书的选购以及教学策略的决定,政府不能干预各州的教育事务。教师作为课程实施者,有着诸多选择、改编教材的机会[5]。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只能通过立法、调研、协调等手段对教育施加影响。出版商有权自己编写教材,学校有权选择教材,教师有权增删教材内容。美国的音乐教材具有既注重本土化和民族性,又十分尊重多元文化的特点[6]。而英国一直都有尊重教师专业自的传统,自“新课程运动”后采用学校普遍享有课程决策权和教材选择权,教师可主动参与课程开发,选择或改变教材,也可以决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英国采用的是教材自由制度,即教材的出版发行是完全自由的,学校和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教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编教材,教育部也没有指定教材开发编写的固定或审定的法规。自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行以来,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考试标准,就成为了全国统一课程教科书的编写依据[7]。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国外传统音乐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向:

1.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政策

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仅仅将视野停留在教育政策文本本身,关注的内容由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态到课程实践不等,在理解层面都能深入探究教育政策与教学现状的矛盾与问题。

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Neryl 和 David (2008)特教授在《澳大利亚当代音乐教育中的传统音乐》[8]一文中探讨了澳大利亚传统音乐在澳大利亚学校课程中的生存状态。文章指出,澳大利亚的学校音乐教育对本土音乐(或艺术)的学习是匮乏的。文章通过对各州音乐教育政策的实例分析提出了在学校课程中加入更多澳大利亚本土音乐教学的愿景。

较早意识到利用政策的实施来深化传统文化环境的是香港教育学院的Yip和Scott(2010)博士,她在论文《保护本土传统音乐:一个在音乐教育的政策和实践两难的局面》[9]提出:在香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化的城市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而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传统音乐环境逐渐被恶化,传统音乐有消亡的危险。论文通过香港传统音乐生存现状的分析,提出音乐教育实践政策的漏洞和困境,最后提出一系列政策性的建议。如:允许教学实践的创新,支持学生在传统音乐相关领域工作的研究等。这些建议对香港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研究者Han 和 Leung(2015)对不同地区传统音乐在音乐课程中地位进行比较研究,还有研究者提出传播平台和模式的改良是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一种有效途径等等[10]。总体来说,该研究方向的文章不仅没有关注到音乐政策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鲜有文章关注政策对于传统音乐教材的影响与作用。仅有的研究难以概括整个文化多样性影响音乐教育政策的全部内容。

2.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

芬兰西贝柳斯学院的Heidi(2000)教授论文《不断发展的实践:本土音乐教材的新视野》关注的是芬兰的本土音乐教材的生存状态[11],以及教材在互联网教育上(尤其是音乐教育上)的应用。文章批判性地回顾了本土音乐教材的发展,并探讨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潜力与局限性。然而,该研究并无特别涉及教材文本的部分,资源仍十分有限。文章分析了对本土音乐教材对于芬兰音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系列基本情况,对未来的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日本的Ritsuko (2009)博士在《“音景”的“肌理”:日本音乐课程的重新审视》[12]一文中提出,日本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教材只是简单的将传统和民间视为某种音乐流派,很少有人考虑为什么要用“传统”或“民间”这样的词汇对音乐加以界定。

此外,有研究者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的设计中如何更好体现语言包容性的问题;更有研究者集中关注于传统音乐教材编写中认知偏好的适应性策略,以及学生对于传统音乐态度的实证性研究[13]。但是该方向的研究没有涉及到教材编写的具体设计和实践问题,对于教材运用到实际音乐课堂和教学中的反馈情况也鲜有提及。因此,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无疑处在一个初级阶段,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编写这一新领域的研究将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3.少数民族音乐实践研究

国外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学研究主要关注教学风格、模式、实践三个角度。研究者提出的观点有较强的针对性,一些建议和理念视角独特新颖、引领研究前沿。

Wang(2006)的研究认为:民族音乐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应是多元的和功能性的世界音乐。这是由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培养音乐教师的需要和责任所共同决定的,其本质是要将它与西方音乐语法的不同规律分离开来,进行自身语言智力结构、文化结构的探索,打破以西方音乐本体结构为标准的认识框架的制约,进行自己较独立的系统建构[14]。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非常关注音乐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在近现代音乐教育历史上就有以柯达伊(Kodály Zoltan,1882-1967)、奥尔夫(Carl Orff,1895-1982)和卡巴列夫斯基(Db.kbalefuskuu,1904-1987)为代表的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他们各自所创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始终与其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特性密切相关,他们的音乐教材不仅在本国学校音乐教育中广泛使用,还被世界上很多国家音乐教育学者、教师们作为参考教材。

柯达伊曾说“如果每一代人不能够很好的继承传统的话,我们祖先的文化不久就将会消失,文化是不能自动永存的,我们正是为此而工作[15]”。柯达伊认为“儿童的心灵纯净如水,只有真正的艺术、经得起推敲的音乐才能够拿来教给孩子们[16]”。“如果我们不愿意把孩子培养成外国人的话,我们就只能用民族的音调培养他们学会音乐的读写[17]”。柯达伊把音乐的感受变成身体的律动,音乐的音律变成节奏、变成了力量。他在教学手段和内容上突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音乐教学中民歌的演唱,以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他重视学校音乐教材内容的选择,强调学校的教育作用。

奥尔夫曾在“奥尔夫音乐学院”成立典礼上的演讲中说过:我所有的观念,关于一种原本性教育观念,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18]。而只是一个把古老的精华继续传递下去的人。奥尔夫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把“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元素性的”的贯穿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上,通过肢体的活动让人们感受音乐元素,并常常把音乐训练与民族音乐教学联系在一起。

卡巴列夫斯基的新音乐教学大纲,以“三根支柱”――歌曲、舞蹈、器乐为主要教育形式,以民族音乐为主要教育内容,树立音乐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达到学生能通过学校俄罗斯传统乐曲而理解俄罗斯民族精神,了解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目的。大纲规定:一至三年级主要以民族音乐内容为主,以“熟悉民间风俗、家乡民歌传统旋律;了解俄罗斯传统乐器、民间歌曲及传统音乐表现形式”[19]为教学目标实施民族音乐教学。

综上所述,国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音乐政策与教材研究及传统音乐教育传承的实践研究。研究整体上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有效结合,但从整个宏观背景下校本教材的研究情况来看,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研究还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少数民族音乐教材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视野仍需要进一步扩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的学校教育中,教材仍然是基础教育的核心环节。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学者在研究校本课程的同时,也关注到了校本教材的开发,从教科书的“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再发展到目前的“多纲多本”来看,校本教材研究在适应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在推进课程改革。综合目前研究文献来看,我国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层面。

(一)校本教材研究

目前,国内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校本教材资源开发、校本教材编制、策略等方面。如蔡伟等(2006)在《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提出,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应该相互借鉴补充,各具特色,并在融合中扬长避短、尽显其能,校本教材的编写目标应该是在适应现实的基础上促进发展,编写内容应看重科学性和求趣味性取得平衡[20]。刘学(2012)在《从“以何为本”到“何以为本”―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校本教材建设的思考》中对少数民族校本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种解决方法:1.适应社会发展状况;2.充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3.充分体现学校特色;4.要促进学生的终极发展。就校本教材的资源问题。孙娇(2011)在硕士论文《校本教材应用的困境及策略研究》中,分析校本教材的应用现状,指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并分析出导致这些困境的原因;通过调查校本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提出校本教材使用的原则。凌美凤(2010)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领域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被提上重要位置。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21]。

从已有研究视角来看,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方音乐校本教材资源建设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已逐步得到重视。如:英(2007)的《苗侗民族山歌走进校本教材》和刘小兰(2009)的《民歌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及教学范式》两篇文章中都是将地方民歌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建设与实践中,寻找民歌中育人的文化内涵,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爱国爱乡情感的目的。吕志明(2011)的《本土母语音乐校本课程可行性分析》中也提到,在我国,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多民族环境下,本土母语音乐进校园的必要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校本教材资源研究中,鱼彬的硕士论文《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西宁市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对青海西宁市本土音乐资源开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进行问题分析,根据现状为青海省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开发应用本土音乐教材给出了相应的途径措施与建议。博雅杰、杨丽容(2010)《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中校本课程开发探究》,博雅杰、张波、尹爱青(2012)《影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与夏敏(2012)《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实施》《新疆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对策之我见》等文章,在研究方法及观点上都主要集中在理论综述、讨论分析等方面。缺乏对具体的开发策略、实践的可操作性以及个案研究的描述。

(二)传统音乐教育研究

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学者们认识到学校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将研究的触角伸向了传统音乐教育研究领域。1994年《音乐研究》第二期刊登了《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两篇文章,拉开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理论研究的序幕。1996年《音乐研究》第四期刊登的《传统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的观点。1999年,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教授提出“让每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赵宋光教授提出“扎根办学”的呼声得到倡导。2001年11月在南宁召开的“全国21世纪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深入讨论了“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问题。随着各种学术会议对民族音乐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学校教育传承[22]。如由谢嘉幸、杨立梅负责的国家“九五”课题“学校教育艺术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项目,先后调查了“福建泉州中小学南音比赛”、“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开办蒙古长调大专班”、“贵州省榕江县的多声部侗族大歌进课堂”等各地乡土教材的开发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活动;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音乐组开发的《湘西民族音乐》校本教材,教材内容由当地主体民族土家族的歌、舞、乐三个单元组成;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戏剧音乐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由河南豫剧的演唱与演奏组成;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开发的《微型音乐剧实践与音乐剧鉴赏》音乐校本教材,内容由国内外优秀的音乐剧组成;厦门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刘瑛老师主持开发的《闽南民间音乐校本音乐课程》,结合闽南民间音乐特点设计编写了《闽南民间音乐》校本教材等。

我国多民族的独特自然环境、社会风俗、语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民族音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面临传承危机。近年来,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得到了国内音乐教育专家们的关注。如王耀华(1997)在《福建南音继承发展的历史及其启示》中梳理了福建南音的发展历史,并对继承这一传统音乐文化提出了建设性的启示;孙丽伟(2000)《福建南音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从教学实践层面提出了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与策略;杨殿斛(2003)《论侗族大歌音乐传承》中就我们如何把握好基础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如何把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引入基础教育课堂和高等院校殿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刘泽梅(2008)在《客家传统音乐保护与传承之策略研究》中对客家传统乐种、剧种-汉乐、汉剧的历史发展及生存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客家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出了建设性的策略方案;伍国栋在《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指出:“中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本土化进程和民族音乐的青少年传承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23];岳圣东等(2014)在《自贡市部分中小学开展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中对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教育状况进行调研、探讨,分析了当下省内学校基础教育阶段中音乐课堂开设四川传统音乐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意见与建议。国内更有不少硕博论文也在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如张亚利(2008)在《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和总结了豫剧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提出可行的建议;乐康(2008)在《南京本土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中实践的可行性研究――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为例》一文中采用教育行动研究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南京白局、方山大鼓这两种音乐形式设计了符合学生水平的教学课案进行课堂实地教学,通过多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参与、实践、创编音乐活动,并邀请老艺人进课堂表演等形式来进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小受到本土音乐的熏陶,培养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跟踪、调查、测量以探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与音乐成就的变化,从而提出可行性建议;石莹(2015)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以西安五所初中调查为例》中分析了目前西安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学开展现状不理想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的方法。

在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案例方面,目前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要数福建南音进校园活动。从1990年开始,泉州市教委、文化局联合发文,正式将福建南音列为学生课堂的教学内容[24]。市政府还推出一系列的奖励措施,每年举办中小学南音演唱比赛,获奖者可作为音乐特长加分。市教育局、文化局成立南音教材编撰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南音演唱的难易程度,编撰和修订中小学南音教材[25]。2009年9月,“福建南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泉州文化的标志[26]。

综上可见,目前很多国家的学者都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融合在一起,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国外校本课程开发较早的一些国家,校本教材的开发研究更加深入。但整体而言,国内外关于校本教材研究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仍缺乏独立完整的研究体系。

管建华先生曾说:“乡土音乐体现了民族灵魂的本质,每个民族、国家都将立足于自身的音乐文化的历史与世界交流,并面向未来[27]”。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音乐校本课程及音乐校本教材的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地方民族音乐课程资源,使其能够与学校音乐课程结合使用,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服务,将是新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2]庞健:《初中弹性教学管理实践探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年。

[3]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4]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5]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Neryl,J, & David, D. (2008). Commission for Policy: Culture, Education, Mass Media. Bologna: [1] 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2008.

[9]Yip,L.C,&Scott,G.J. (2010). Music Education Policy and Implementation:Culture and Technology[C].Zhengzhou: Henan University press.

[10] Han,R.C,& Leung,B.W.(2015). 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1]Heidi,P.(2000).Participatory assess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folk and popular music programs in Finnish mus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J],196.

[12]Ritsuko,K.(2009). New status of traditional childrens songs:“Warabe-uta” in the Japanese School Music Curriculum. Journal of Artistic and Creative Education, 2, 166-174.

[13]Han,R.C.,& Leung,B.W.(2015).A survey on Weifang pupil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Chinese folk music.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J],December 17.

[14]Wang,J.C.(2006).Multicultural and popular music content in an American music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Education & Educational Research 196 out of 224.

[15]甄琦:《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16]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7]石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8]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9]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0]彭岚:《湖南省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1]凌美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第12期。

[22]张亚利:《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对郑州十所中学豫剧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08年。

[23]伍国栋:《当代中学音乐教育的守土职责-关于民族音乐的基础教育理念及其认知讨论》,《中国音乐教育》,2012年第11期。

[24]刘婷婷:《论福建南音的传承》,《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第8期。

[25]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6]博雅杰:《民族音乐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以新疆伊犁州直县市十五所中学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校本教材论文篇2

关键词 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开发 开发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alysis

PU lili

(School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uzhou, Dushu Lake Campus,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In 2001,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romulgated "the basic course reform outline (try out)" which is further defined fo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of course reform is too centralized, implementation three-level course management of country, local, school, and strengthen curriculum adaptability for local schools and students. To achiev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 study on teaching contents, and from the needs of students develop some basic teaching material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carrier and conditions of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Therefore, discuss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s' development purpose, the choice of contents, the implantation and evaluation.

Key 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school-based teaching material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rocess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实现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为开发主体,以学校为基地,针对本校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特长兴趣,编写的一系列用于教与学的素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开发过程充满了个性化教育的思想和人本主义色彩,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教师的教材开发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

1 开发前期准备工作

开发校本教材,首先要做好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教材开发前的状况、社会的需求以及需要准备的各种资源。根据本人导师王海燕和各位学者对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可将开发前期的准备工作分为以下部分:

(1)现状分析:在对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期准备中,需要收集和整理与校本教材开发相关的资料,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所处的环境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主要包括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分析和需求分析。其中对学校实际情况的分析主要是对学校处的地理环境、教育资源、办学规模、办学特色的调查,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对传统教材的优缺点的掌握等。需求分析则主要是在开发校本教材前需要明确社会和学校对教材哪方面的需求较大,这样才能开发出有使用价值的教材。只有对这些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为后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组建开发团队,并对其进行培训: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集合团队优势力量一起完成。因此,校本教材开发团队的组建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学校应该组建以学校校长、教师为主体,课程教材专家、社会人士、家长共同参与的开发队伍。同时,协调团队开发过程中的分工合作,明确团队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开发计划,使得整个开发团队发挥最大的合力。同时,由于校本教材在我国起步晚,教师对校本教材如何开发尚不明确,因此,学校需要邀请相关的课程和教材专家,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尤其是校本开发小组成员的培训。

(3)物质资源的准备:开发校本教材不仅需要有理论准备、现状分析、人力资源的准备,物质资源的准备也很重要。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资金的支持,学校应有关于教材开发经费的预算,可以争取国家、企业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也可以从学校的经费里扣除。教材出版前,学校相关人员应当联系出版商,协商出版事宜;明确校本教材的使用者,以便校本教材开发后进行首批实验,再进行修改,推广和使用。

2 校本教材目标的确定

设定目标是校本教材编写规范性的表现之一,是为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阶段性进步标志,是教学评估的依据。我们可以认为,教学目标是教材设计的灵魂,也是教材设计的出发点与归宿,而教材则是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者。

校本教材目标的确立,要求教材设计者共同努力。教材研制者在教材设计过程中,要设想并预测教材目标的诊断水平及学生和教师可能达到的水平,可使用间距等级和系列等级方法,在教材的前沿和每一章节前,阐明教学目标、具体要求及建议师生在何种水平上实施教学。

3 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

校本教材内容是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是达到校本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选择校本教材内容的主要标准包括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应用性。

(1)教材内容的选择:泰勒以学习经验作为教材内容,提出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第一,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学生必须有这种经验,即应提供一些学习经验,是学生有机会实践学习经验所隐含的行为;第二,选择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目标所隐含的相关行为时获得满足感;第三,教育经验想要引起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第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都能用来实现同样的教育目标;第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常常会产生多种结果。校本教材内容的选择不仅要遵循以上教材内容选择的一般原则,还应体现其“校本”的特色,即校本教材的内容的选择应以本学校和学校学生的需要为基础,明确校本教材内容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

(2)教材内容的编排:根据统一的设计风格和模式,各版块负责人安排各版块内容的编排工作,完成各自的任务,提交教材开发小组讨论综合,完善教材结构,此后,根据情况具体指定修订方案,修订教材内容,完成教材编写印刷工作。

在选择和编排教材内容时,不但需要考虑到所选内容的经典性、独特性,同时每个部分的教材都应按相应的主题进行归类编写,条理分明,这样,才能一方面体现教材内容的特色性,另一方面更好地体现教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4 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

校本教材的编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制定编写计划,步步落实。首先应当制定合理的编写计划,分工明确,步步实施。(2)因地制宜,挖掘资源。“校本”特色即“以校为本”,应当注重学校的特有资源的开发和使用。(3)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积极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尊重事实,经过反复的讨论,不断筛选教材内容,补充新内容,力求真实可靠。从而更好地补充统编教材。(4)积累资料,精心撰写。资料积累是校本教材建设的基础,只有广泛、细致,又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资料,才能从中选取精华。

5 校本教材的教学实施过程

校本教材开发后,必须在实际课堂中使用,只有在使用后,才可以发现教材存在的问题,从而再次修改,不断完善。为了更好地推进校本教材的实施,须明确以下问题:(1)教学实践的目标和实践对象;(2)教学方法:可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等教给学生间接经验,同时可让学生自己观察、自主探究、合作获得直接经验,也可采用练习和训练法让学生逐渐掌握相关技能和方法;(3)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可适当采取小组活动的形式或者其他活动如讲座、培训等;(4)教学过程(以某一章节或课题为例,教学过程分以下几部分):首先要明确学习该课题的背景;学习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应做好相关准备。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独特的课题导入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讲授部分内容,并引导学生自己思考;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或实验;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本课题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研究。

6 校本教材的评价

校本教材评价的功能旨在改进和发展教材。在实现需要评估、教材比较与选择、教材诊断与修正、了解教材成效的功能时,都必须围绕校本教材自身的改进与提高而展开。

(1)评价体系:目前教学评价体系通常较为开放和多元,既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又注重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

校本教材的形成性评价,即在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给予评价和反馈,以便进一步修改;校本教材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校本教材开发使用以后,对其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为下一轮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意见。校本教材的定量评价,即运用教育测量与统计的方法,收集和处理开发的校本教材使用效果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校本教材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简便化等鲜明的特征;校本教材的定性评价,即根据评价者对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的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对校本教材做出定性结论的价值判断。

(2)评价主体:对于校本教材的评价应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色发展为主,评价应比统编教材更人性化。第一,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上级教育部门领导对校本教材开发的情境、目标、内容等进行评价,从整体上诊断该教材是否成熟、可行。第二,学生的评价是校本教材实施效果评价重要部分,只有学生的评价才能真正地体现教材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是否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第三,教师对校本教材的评价最有发言权,可以对校本教材开发前期准备是否充足、目标定位和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实际使用是否达到应有效果进行准备的判断和评价。第四,学校也可组织家长对校本教材的使用进行评价,家长可及时反馈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校本教材的情况。

综上所述,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应循序渐进地开展。在校本教材开发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校本教材开发时,明确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选择恰当的教材内容,更好地推进校本教材的实施。同时,应及时对校本教材的开发作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以更好地改进开发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 曾天山.教材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3] 徐学辉.《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校本教材设计与开发研究——以浙江省金华商业学校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1.

[4] 王大国.校本教材《诗歌阅读与鉴赏》编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5] 王秋菊.语文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

[6] 陈丽英.关于苏南城镇高中物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8.

[7] 赵坤.高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4.

[8] 徐景萍.民办学校初中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践——以江苏省常熟市昆承中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9] 刘晓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10] 李时菊.论新世纪中职语文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06.

[11] 郑红良.中职烹饪专业《红楼梦》饮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研究[D].浙江师范 大学,2012.

校本教材论文篇3

课程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和学校和品位与学生存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是循环递进的关系。对学生现状视而不见,对教学内容不做改革, 学校教学和管理活动将恶性循环,学生的学业、道德以至个性心理等发展都将受到抑制, 将会出现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循环指责, 招生、管理和就业三难的局面。开发校本教材, 可以解决生源质量和培养之间的矛盾, 具有较强的教学性和可操作性。因此, 我校自2005 年以来开发校本教材《英语200 句》, 用于一年级专业班学生学习使用。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 本文试就中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原则和方法和注意问题等几个方面, 略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价值

(一)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课程体系下, 英语教师需要掌握各种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 并且知识广博, 是“全能型” 人才。而事实上, 在语言学习中, 每个教师都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英语校本课程的建设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 这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一专多能”, 充分挖掘了每一个教师的潜力, 有助于塑造“全能型” 和“专家型” 兼备的教师。

(二) 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

在开发了若干套英语校本教材后, 通过实施和评价,最终确立一批符合地方和本校特色的、切实可行的校本教材, 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 把它们建设成为学校的特色教材和课程, 有效地提升学校在这些领域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学校的特色品牌。

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一) 服务学生, 服务企业, 服务地方

1. 有用: 内容贴近, 体现专业

(1) 日常用语和对话, 有利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很好地服务于将来生活。

(2) 贴近专业英语知识, 可以很好地服务于未来工作。学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利于学生服务于企业, 发展地方经济。

2. 有趣:题材有情趣,操练有乐趣

(1) 新颖活泼, 操作便利。本教材由日常用语(Everyday-English)、对话(Dialogues)、专业句型(Specialized- patterns)和词汇(words)、谚语(proverbs) 几大板块组成。内容采用英汉对照,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内容紧扣热点,与时俱进。教材所选内容涉及社会热点,较多的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体现出极强时代感,而且难度适中,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能力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容易引起共鸣,激发情感,产生兴趣。

(二) 因时而新,不断发展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漫长而且艰巨的过程,需要开发——使用——再开发的反复循环, 使教材中的内容体现所教即所需,所教即有用,所教为时尚的原则,这样才能使教材内容有用和有趣。就《实用英语》而言,这是次尝试,有些地方仍有有待改进。如:

1. 在以操练为主导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教学题材都可操练内容, 但如模式的操练内容, 参考选用, 则操练会更有可操作性。

2. 现在校本教材还未细化到不同专业不同教材,可以把教材分为两大块: 一是日常用语,这为公共内容,所有专业必修。二位专业拓展,可与日常用语平行,供不同专业班级选用,使其更有实用性。

3. 办学条件的欠缺和开发理念的不成熟。教材教材的开发还可与音像出版单位,校园网等合作,当然也不排斥与兄弟学联手开发,强强联合。

三、校本英语教材开发的思考

在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条件,学校的特色形成是结果。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优势和风格,进而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形成特色。我校校本英语教材的开发与实践才刚刚起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 办学特色是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因此,教育改革实践是教材开发的必经之路。教材开发者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大胆创新,做出成绩,真正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二) 课程评价是教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本教材只有经过课程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评价,不断的改进,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三) 要充分体现校本教材的价值,这里的价值应该包括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要求教材开发者把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1] [2] 

(四) 校本教材开发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应通过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校本教材。

[] 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王斌华. 校本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崔允淳.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

[] 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文章屋在线 www.wzk.co

校本教材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2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03 

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是满足高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更好地形成学校特色,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令人忧虑的是,当前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积极性不高,认为编写校本教材难度太大;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网上搜索资料”,方法创新程度不够;开发之前的论证工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校本教材开发的程序不够严谨;内容的选择不够实用等等。 

为更好地培养与社会经济生产相适应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培育高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开发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校本教材的开发。 

一、完善校本教材开发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应的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制度来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如校本教材人员管理制度,建立校本教材开发人员数据库;校本教材开过程管理制度,规范校本教材开发的申请、立项、实施、结项等工作;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监督校本教材开发资金的合理分配,专款专用,发挥实效,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校本教材质量评价制度,建立质量评审机构,加强对校本教材质量的评价审定,从而提高校本教材的适用性和声誉,并有效发挥辐射效应,推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当前,还要进行及时更新,并做出相应的修改。 

二、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和资源 

校本教材要立足于高职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同时需要贴近高职教育与企业行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特点。因此,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高职院校要积极利用各种资源,将校本教材开发融入到校企合作中去,融于国家高职教育发展的项目研究中,从而拓宽经费来源,保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础条件创设。 

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的经费预算机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该项工作,同时通过努力增加校本教材市场占有份额的方式来实现校本教材开发的良性循环。其次,积极向企业、行业寻求支持。“一般来说,企业的教育投资有两种形式:员工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提高生产效率,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投资办职业教育。”[1]校本教材灵活性、实用性强,不仅是高职院校的教学材料,还可以作为企业行业员工的培训材料。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与合作企业建立联合开发机制,寻求企业的经费支持,更为重要的是寻求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持,如企业的研发人员、资料、材料、工具、设施、设备等,这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开发人员的知识缺陷和不足,缓解开发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从教材内容上来说,可以把企业、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信息纳入校本教材之中,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素质。 

三、加强校本教材开发培训 

我认为校本教材开发最大的难点在于开发者的能力与水平。开发者应该具备一定的课程理论与教材开发理论知识,并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有比较全面的掌握,能够把经验性的知识与技能提炼出来,并以相应的知识逻辑与教材逻辑加以安排。 

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组织校本教材开发培训,应该构建制度化的培训体系,而不是单次地服务于某种教材开发需要的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要让参与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能够清楚地了解校本教材的定位,预期的使用对象、使用范围、使用期限等等。可以聘请职业教育科研机构、综合性大学从事课程与教材开发的专家和企业从事技术研发的技术员担任培训专家。参与培训的人员应包括高职院校负责教学的各层次领导、学科专家、青年教师等等。由于教材开发涉及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课程与教材理论、逻辑学、写作学、美学、设计学等等相邻学科,因此,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材开发的专业性知识和技能,如开发的原则、方法、程序、管理、评价,还有教材开发的其他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安排逻辑结构能力,教材版式、颜色、图表等方面的设计能力。 

四、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的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一种鉴定,又是一种引导力量。高职院校对于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着力通过评价来提高质量,管理教材开发。首先,评价人员应注重多元化,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教材研究方面的专家,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教师与学生是教材的受众,对于教材具有最直接的感受,必须直接参与教材评价工作。从师生反映来判断校本教材的适用性与延续性,校内外教材开发专家才能够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观察,全面地审视校本教材的质量。企业、行业实践方面的专家能够根据企业、行业最新专业发展的动态,所使用的设备、设施发展情况,先进技术,专业知识、技能、技巧等作为标准判断校本教材的实用性,从而提出评价结论。其次,开发校本教材评价的指标体系。“多个层级的指标、指标的不同权重、将指标进行量化后的数值以及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2]。评价指标可以包括教材目标、内容、设计、教材表达、适用性等几个大的方面。评价标准需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体教材要实现的目标来拟定。第三,多种评价方式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数据来源来说,要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从评价信息来源来说,要以教师和学生为重点,以其他主体的评价为补充,以第三方评价为参考。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五、采取有效的激励办法 

校本教材论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教材话语;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1-0187-04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话语无疑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对教师而言,他所使用的教学话语不仅承载着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的和所要传播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承载该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材认知和掌握。对学生而言,如果教师的教学话语能够为其喜爱和接受,往往会使其尽可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与教师建立积极的合作学习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应用话语体现理论说服力的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恰当地使用教学话语表达教材话语,就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的,引领学生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提高思想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现实实践教学中,能较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和知识及技能传递的教学话语,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所代替,使师生间的联系极其脆弱,很难创造出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那么究竟什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二者之间的关联怎样呢?

一、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的重要属性

教学是在狭义上讲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教师传授知识、技能和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为基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话语即discourse,是由拉丁词头dis(穿越、分离、对称)和词根eoursus(线路、行走)合成,意为“对事物的演绎、推理、叙说的过程”,词典里多做说话、讲演、论述解。因而,教学话语,通常是指师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教学活动中对知识、技能等教学内容的演绎、推理和叙说的过程[1]。也就是说,教学话语的言说者是由师生两个主体共同构成。如果按照教学话语言说主体的角度分类,课堂教学话语可分为以教师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以学生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等。以教师为课堂教学言说主体的课堂教学话语通常又包括教师的板书、教学中的多媒体等。本课题所探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则仅限于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言说主体的教学话语,也即是在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等现象和问题的技能等教学内容时对其的演绎、推理和叙说的过程。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和发展技能的主要常说,而话语在课堂上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课堂上教室的教学行为大多数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因而,教学话语的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学习。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功能而言,它与其他教学话语一样,具有与它们同样的提问、反馈和演示等等。但就具体而言,它在保有其他课程教学话语的共的同时,还独具有自己的功能个性特征。通常而言,这些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语境预设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授,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像其他课程一样,把讲授知识作为课程教学的重心。有学者认为:当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应在“道德品质和塑造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不是停留在掌握知识多少的层面上”。当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趋势的转变也就要求教师必须紧扣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首先用话语为自己即将讲授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预设和培育。只有用贴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心理的教学话语创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境,才能较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第二,讲授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是一个涉及师生教与学的双向过程。由于师生双方信息的载体不同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话语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诸如教师可以通过声光电的电影、电视及多媒体,利用综合讯道来传递教学内容。在这方面取得成就突出的上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李梁,他完全把多媒体变成了自己课堂教学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话语,从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第三,组织教学活动,此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主要是介绍教学活动的步骤、要求等,宣布活动的开始、结束等;组织学生报告活动的结果;对学生完成活动情况的评价。第四,维持课堂纪律。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由于大班化教学及学生对公共课教师不如专业课教师那样敬畏,课堂纪律有时需要必要的维护,因而,此时的教学话语更多体现在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的最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引领他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识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如果他的教学话语不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那么他的教学话语是不合格的。同样,如果他的教学语言不能够引领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引领他们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他的教学话语为学生喜爱,同样是不合格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通常又有以下的要求: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其具有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就是指教学话语既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又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以让学生可接受为原则。可接受性这一特点意味着教师要适当把握好教学话语的难度和生动度,若言之过难,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若言之过简,学生听得索然无味。若言之枯涩无味,则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当前,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并存的时代,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不再是单一的被动接受,甚至摆出一副桀骜不驯的带有挑战的姿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话语为学生说接受,教师既要把握好教学话语的难易度,熟知学生已知什么和将学什么,还要了解喜爱的话语风格,能用其喜爱的话语风格诠释教学内容,循循善诱知识、技能。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教学话语的真实性,不能以假话、空话、大话取悦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就是实事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对大学生产生久远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最讲究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要将背离真理的假话、远离生活的空话和脱离实际的大话,所举案例和材料必须坚持真实性。只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等思想政治理论的真实呈现给学生,才能说服他们对他们产生持久吸引力。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在这里,规范性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要正确和准确。所谓正确就是教学话语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知识传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也就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因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学话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党中央的文件、决议保持高度一致,而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的政治趣味,用所谓幽默甚至搞笑的教学话语,解读和传输严肃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把不健康的东西搬进课堂里来。所谓准确,就是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话语一定要严格依据教材,反映出教材重点和难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教师一味抱怨教材内容枯燥不能为学生喜爱。有的教师为此自辟蹊径,抛开教材内容,完全根据自己的思路和自己的专业特长、学术兴趣,搞出一套所谓的教学话语体系。这样教学话语是不能准备反映教材内容的,有违背教材编写精神的。第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一定要坚持具有感染力。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话语一定言之有物,并要求其所言能主动学生的心灵和认知。换句话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话语是一定体现出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和心灵感受,而不是毫无自己情感地“照本宣科”教材内容,而是用真情注满教学内容的教学话语,来打动学生的心扉,从而感染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热爱以及对道德情操的升华。情真意切的教学话语,动人心魄,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又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使他们不但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去感受知识。教师依据崇高的道德标准和崇高的审美情操,正确地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把对是非曲直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化作富有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以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着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的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实质

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其最为狭义的定义便是“教科书”,有时也称课本。教材的编写无论如何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应用,离不开话语的表述。教材话语实质就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教学目的,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编制者为主体的话语。因此,教材话语的言说主体在形式上是教材,实质上却是教材编制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编写课题组全体成员。他们依据自己的教学和研究,严格按照中央精神的指导,多次经过调研和探讨,共同编写而成。因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实质上以教材编织者为言说主体的对中央精神的准备表述。

就教材话语的功能而言,它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大纲,按照一定的范式,给教学提供比较全面、准确、严谨的逻辑和知识体系,成为教学所应遵循的基本蓝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是党和国家意志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为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2005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学部负责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工作,组织由学术带头人任首席专家,理论研究人眼、教学人员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同志组成的编写队伍,编写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无论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框架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严格而准确地体现了中央精神。也正因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功能除了向学生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理论知识,而且还在向学生诠释和传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对党和国家意识的强烈体现及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使命,并为完整体现中央精神。这使得其教学话语具有了以下特征: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呈现“官方化”和“文件化”。为体现中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理论观点主要是依据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严肃写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中,在《概论》课教材话语在这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概论》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育,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还包括当前中国最新的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要想把这些内容较为规范地展现给学生,在教材编写中,最好是采用党和政府的文件。这能更好地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准确性和严肃性。由此,也就自然使得教材话语必然会呈现“官方化”和“文件化”。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呈现理论化。在现实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抱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太过抽象化。其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是一门理论课,这决定教材话语自然必须呈现抽象理论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叙说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它必须以理论化的话语阐释教材内容。如《原理》教材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就决定了必须注重理论化。即使《纲要》课同样注重理论性。《纲要》课虽然主要是叙说的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但实际在回答中国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道路。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现实性的品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都有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它始终立足于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完全超乎于现实的玄思。就四门课的教材内容看,《原理》课、《品德》课和《概论》课的现实品质自不待言。就是《纲要》课同样与现实密切相连。它告诉我们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历史发展内在逻辑所决定的。这些同样是一个历史与现实密切不可分的大问题。

三、遵从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间的内在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保证

严格意义上讲,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话语与教材话语本质上并没有根本区别,两者都属于言语信息表达的媒介。有的学者因此把教材编写专家为课堂教学设计的课堂话语看成是教学话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课堂教学上的言说话语与教材编写专家设计的话语还是有更多的区别。尽管许多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专家本身就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话语,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编写的话语毕竟受到教材设计语境的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和教材语言的书面性决定了教材话语的严谨与刻板,教材语言并没有具体区分到被教育对象的具体个体的生动性,与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对象性还是具有功能性的区别。因此,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材即使编得非常详尽,也不过是某一学科的提要,加上一些必要的范例罢了。因此,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老师的善于运用。”[2]这里的“善于运用”就蕴含了对教材话语进行转换工作,以使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课堂的教学话语,接受认同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达到教学效果,同样需要处理好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的内在关系,实现教材话语到教学话语的转换。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思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时,有一种倾向,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还存在很大的空间,教育教学的效果还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原因分析中,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不理想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话语的“官方化”和“文件化”,据此成为大学生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而造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过分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客观负面影响,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转换工作的责任。固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于其担负着意识形态的功能,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的“统一性”和“官方化”,这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话语和教材话语的转换工作。教师根据教材章节的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对象的特点,创设具体的话语语境,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话语进行加工和衍生,创造性地构造教学话语,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反,教师如果只“照本宣科”,忽视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的转换工作,不对教材话语做根本的转变,机械地将教材话语直接搬到课堂上,直接作用于“活生生”的大学生群体,则教材话语刻板、枯燥的特征不做遮蔽,教材的思想理论教育功能大打折扣,最终也就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实事求是的精髓,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来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转换其实是对教材话语加工、构筑教学话语的创造性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大学生心理认知水平等实际,在课堂上对教材话语进行丰富、拓展和升华,使教材话语能够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由教材话语的书面死板转化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具备个体性的、生命之间双向交互态势的语言。相对于教材话语,教学话语具有简洁、形象和体验的特点,因此教材话语和教学话语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要求和水平做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3]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具体特定的时空场合,创设具体的语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话语进行解析、归纳和提炼,通过教师个体性话语和话语媒介,受到大学生受教育群体的感知,从而使书本的教材话语转变为活生生的教学话语,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内容内化于学生的感知,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震动和共鸣,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要掌握教材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的方法途径外,归根结底还是要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这是教师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话语和教材话语的内在关系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石鸥.试论教学话语与师生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2]叶圣陶.关于探讨教材教法的几点想法[J].课程・教材・教法,创刊号.

校本教材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 教学实施

论文摘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文章作者对汽车类专业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和教学实施进行了探讨。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私人购车的迅猛增加刺激着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为适应汽车后市场人才需求全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以培养汽车后市场高级技能型人才。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飞速发展的技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现今的头等大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其关键在于课程改革。由此引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教材编写、双师教师培养、教学环境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组织等一系列课题。wwW.133229.Com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课程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课程为公共及基础类,着重介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常识、形势与政策以及汽车机械识图、汽车机械基础等。第二类课程为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发动机机械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等,有一些专业课还在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不断演进,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柴油机电控系统检修等。与第一类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具有行动导向性强、对教学环境依赖性强、技术更新迅速等特点。由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状况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是一种较好的方式。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实际,总结一些对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和经验,提出汽车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原则、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二、校本教材的编写

关于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和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很多相关文献中都有详细的阐述1]2]3]。笔者在实际编写教材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以下几点认识。

1.迫切性与工学结合原则。汽车专业的教学工作者们从50年代末至今已经开发了很多优秀的汽车专业教材。然而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自身存在许多特点,使得一般的教材难以满足其教学需要,校本教材的编写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汽车行业的发展在不同省市有各自的特点,地方企业需要依据环境特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路线。现有的教材能从国家经济战略的高度出发,从原理上指明方向,但很难覆盖到每一种具体的情况。校本教材则能深入到基层进行调研,使教材内容来自生产第一线,使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汽车专业的职业教育既需要重视实践能力又不能忽视理论基础,现有的教材或强调理论与科学研究,或单独针对实践,这使得我们很难找到一本合适的教材同时兼顾两方面的要求,而同一门课程使用两本甚至多本教材无疑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给学生带来负担。校本教材则较易做到二者的兼顾,因此为学生与老师所喜爱。第三,各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和设备不尽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国内外的较新设备,往往还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供教学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接受培训并亲手实践,然后通过校本教材这一媒介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据可依。从以上几点分析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具有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这是与专业课程“工学结合”这一特性密不可分的。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4],因此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当紧密围绕着课程来进行。我们在编写专业课程校本教材时应严格遵循“工学结合”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教材建设规划,教材内容及结构要反映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需求,反映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体优化,提倡选用生产一线收集的故障案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所设计的教学工单上应列一些讨论题,但不给标准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学生打开思路,让校本教材满足教学的需求,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2.时效性与统筹优化原则。汽车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更安全、更便捷、低能耗、无污染、智能化等新的需求更是不断催生出新的技术。校本教材必须有较强的时效性,并经常更新,只有时刻关注最新的动态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然而在一般情况下,投入校本教材编写的人力、物力和时间都比较有限,如何组织教师在短时间内编写时效性好的教材是一个挑战。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不失为一个良策。在横向上,笔者在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组建了不同的教学团队,例如发动机教学团队、底盘教学团队等。教材的编写由各教学团队组织教师进行,每本教材至少由3名教师参与编写。不同团队之间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共享一些共同的注意事项、统一绘制插图等等。在纵向上,一本教材的编写时间一般是一学年,而使用时间一般是2~3年。新教材与旧的相比,在内容上约有20%的更新,这使我们的编者可以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调研,以及对教材结构的调整方面,保证了快速、高质量的教材编写。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尽可能减少那些教学中不涉及而学生又没有兴趣阅读的内容。我们还专门针对课程开发合适的校本教材,做到一本教材对应一门至多门课程,如《汽车结构与拆装》,一门课程最多使用一本教材,以减小开销并提高使用效率。在实际中,我们编写的《汽车结构与拆装》、《汽车发动机机械检修》、《电控汽油发动机检修》、《电控柴油发动机检修》、《汽车传动系检修》、《汽车行驶转向制动系检修》、《汽车自动变速器检修》、《轿车电控系统检修》、《汽车应急维修》等9本校本教材都在使用当中,没有作任何无用的开发。

三、教学场所的设计

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应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的要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在这个工作环境中,学生使用工具,通过与工作人员合作与沟通,完成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取得特定的工作成果,并学习到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必要的工作经验。教学场所设施布置合理与否,对于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可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专业教室中可设置针对全班的理论教学区,并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实践工位。大的专业教室还可划分为小组工作讨论区、资料查询区、实验区和实操区等,从而把理论和实践教学合二为一。专业教室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有相应的提高。单纯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无法独立承担起专业教室里的教学任务。实践中,在“双师型”教师不足的情况下,可以由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共同组成教师小组承担教学任务。与专业教室相比,实训车间更强调一体化教学的实践性和生产性。按照功能的多少,可把综合实训车间设计成单一功能和多功能实训车间。在笔者所在学院的实际教学中,教学场地已由原来的一块黑板、几十张桌椅板凳的理论教室,改成了理实一体教室(相当于专业教室),如汽车发动机理实一体教室、汽车底盘理实一体教室等,有的课程如汽车自动变速器维修、汽车应急修理等就直接进入实训车间进行。学生对于这样的设计普遍反映很好。

四、教学的实施

有了教材和教学场所的基础,如何组织实施教学呢?我们在实际中根据具体情况遵循了下面几点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没有教师直接帮助下,围绕已经明确的学习目标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在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中独立选择劳动工具、设计工作方法、控制工作过程和保证工作质量的能力,较好地发展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独立学习起咨询和辅导作用。

2.行动导向的教学:通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这里的行动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同时还是为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3.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教师设计和构建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情境和资源条件,学生以现实生活和工作情境为基础,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资源和方法,确定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并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从教师、同学甚至是竞争伙伴那里获得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我管理式学习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笔者所在学院已将所有专业课程全部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此外,教师还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最多的包括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岗位培训法等6]。

五、总结

高职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因此其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地方。在校本教材编写方面,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和教学目标服务,在编写时不能一味地按照普遍原则进行,而应当有侧重地选择指导思想和原则,用工学结合与统筹优化的方法着重解决迫切性与时效性的问题。在教学场所的设计方面,需要根据实践性和生产性的需求将一体化教学场所设计成专业教室或实训车间。在教学的实施方面则应当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涂永忠.高职教材的现状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9(26):13.

[2]葛力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的三个“切实”[j].职教论坛,2003,(10):25-26.

[3]刘平娥,罗建远.高职高专校本教材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5,28(446):59-60.

[4]李世春.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主要区别[j].教学与管理,2006,(8):34.

[5]刘贤凤.基于学生参与的高职esp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96-98.

校本教材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第二十条明确提出“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调查分析,以期为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持。体育课按教学内容性质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1〕而体育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教材中。体育教材选择就是体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也就是对体育项目和体育知识、方法的选择。〔2〕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就是根据体育课的需要把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提炼、转化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过程。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学校体育资源情况、学生体育需求与兴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一个持续的和动态的体育课程内容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本研究依据以上理论,结合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途径,从体育课程教材开发和利用 、体育实践课程开发、体育理论课程开发三方面对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1天津市高校体育课程教科书开发和利用

体育教材主要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参和各种体育读物、场地器材规格标准和裁判用书等等。〔3〕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集中体现,是新课程标准的诠释。它集中体现了对全国发展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共同要求和个别要求,含有大量的课程信息资源,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4〕

通过抽样调查天津市八所高校,其中六所高校近三年一直使用经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由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写的系列教材,学生用教科书是《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师用书是各单项公共体育选项课教材;天津外国语学院使用了由本校教师主持编写的经教育部审定为“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首部《全国外语院校统编教材—体育》;天津中医药大学使用教师自己开发编写的教材《体育锻炼指南》。天津市教委组织的由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发编写的系列教材,依据《纲要》结合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趋势,现被天津市各高校广泛应用。部分高校根据学校特色进行校本体育教材开发并利用。可见,天津市高校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教材开发,且各高校利用情况较好。

2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实践课程开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三个方法:改造现有的竞技运动项目,引进新兴运动项目,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5〕对天津市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由调查结果可知,在被抽样的八所高校中公共体育课开设项目基本上仍以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特别是球类项目,三大球是每个学校都在开设的项目。竞技体育项目对运动技术要求较高,对身体条件要求也较高,学校和教师应跟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根据健身的目的加强对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大力开发现有运动项目,满足学生实际需要。如天津师范大学在开设排球项目时,考虑到女生班的特点,将器材换成软式排球。规则、技战术等都没有发生变化,仅仅将器材进行了改造,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兴运动类项目具有娱乐性强、动作易学、场地器材简单等特点,特别适合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应通过选择、加工等方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6〕通过调查发现,攀岩、轮滑、健美、瑜伽、街舞等新兴运动项目在天津市高校中亦被引进,但是只集中在个别学校和个别项目上,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对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较好。可见,天津市高校引入新兴运动项目的力度还是不够的,引入项目太少,对一些当前较为流行和普及的新兴运动项目引进不足,如保龄球、定向越野、极限运动等。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有助于形成具有各地、各校特色的体育课程,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程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连。通过调查发现,天津市各高校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设置主要以武术为主,内容涉及青年拳、太极拳、太极剑和传统养生等,棋类、跳绳、踢毽也只是个别学校开设,好多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被吸收进来。天津地处东部沿海,天津市共有4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为22万人〔7〕,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天津市是全国优秀社区体育开展城市,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如踢毽、跳绳、抖空竹等开展得很好,学校可将这些在社区开展好的民族民间项目引入课堂。通过调查分析,天津市高校对一些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也是在进行尝试性地开发进课堂,但仍需根据地区、民族的特点开发和利用这些项目,以做到既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又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3天津市高校体育理论课程开况

体育理论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理论课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如通过传授体育理论和保健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作用和意义,懂得体育保健的基本原理,明确体育保健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

在被调查的八所高校中,全部开设了理论课且全部采用课堂教授的形式。天津市部分高校体育理论课讲授的主要内容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高校体育理论课在内容上,基本是以介绍运动技战术为主,占63.3%;其次是高校体育的内容、分类、目的和任务,占被调查的60%。运动保健知识、健身方法的介绍则偏少,分别占被调查的27%和15%,而对于奥林匹克文化的知识更少涉及。通过调查还发现天津市多数高校对体育理论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每学期1-2次理论课、1张试卷;有的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只是一年举办几次讲座,参加的人数有限,也缺乏系统性。

普通学校体育的理论课一般包括:系统的体育理论、卫生健康和运动生理理论知识、各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理论、动作分析和裁判法等〔8〕。对天津市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基本符合体育理论课的要求,但缺乏系统性,应大力拓展体育理论课程的内涵。体育教师应重视理论课教学,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对体育的需求, 加强体育精神教育, 教会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8〕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2〕张丽,林振平. 体育教材的属性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5):119-121.

〔3〕赵吉峰,赵晚霞.新形势下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408—410.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50.

〔6〕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90.

校本教材论文篇8

校本教材开发理论支持与开发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课程政策,实现校本课程的地方性和学科性。然而我国课程管理模式长期沿用原苏联的课程管理模式,采用国家统一课程设置,由中央对全国的课程教材进行一级管理,全国自下而上,自小学到大学基本沿用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校校同课程、生生同本书、师师同教案”的死板课程设置限制了创新人才的培养[1]。教育部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标准要求》中提倡各校基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或开发课程,但是仍未出现校本教材研发推广的春天。目前对于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很多,然而基于校情教育理论下的大学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研究成果较少。原因在于随着高校扩招,高校英语师资有限,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教师无暇或没有足够精力投入校本教材建设。

主流教材使用调研分析

近些年来,市场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视听说教材,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全新版大学英语听说教材》和北京外研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这两部听说教材较系统,运行情况良好,然而规划教材存在以下弊端:其一、教材研发、发展、完善、市场推广模式化。其二、规划教材提供了定式教学内容、教师用书、练习题、电子课件。一条龙式服务使得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惰性较强、教师缺乏对教材的取舍,教学形式单一化、模式化:所有教学内容都是他人的思维结果,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即教学结论,而不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无法凸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长期采用一套教材,也会固化教师思维,出现教师只能教课本、自身语言水平下滑的局面。调研发现多课型教师融合不同教材、多角度的语言输入,普遍呈积极教学反馈,长期授课课型单一教师程消退式消极教学反馈。其三、规划类教材的预期设计适用对象是笼统的大学生,然而专业、层次、学校体制的差异呼唤符合各自校情和专业特色的校本特色教材。另外现有多数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中国文化输严重不足导致学生英语话中国能力缺失,导致外国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殖民现象。改革现有大学英语教材开发模式势在必行,人才培养呼唤凸显校情、学科差异、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

基于对西安医学院39名教师的英语视听说教学调研发现:电子听说教案主导着教师的教学,教师课堂角色和教学风格程式化,教师讲解和演示课件,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空间完全被多媒体教学或网络教学制约。整个课堂教学由原来的 “人灌”变成“机灌”,无法保障个性化教学[2]。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模式教材和教学模式听说课教对自身英语提高作用不明显。课堂给与学生思考的机会过少。教师对学生课后管理意识淡漠。课后师生交流太少。教学陷入教教材的误区,如何选择拿教材来教。个别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全面涉及、生怕漏了,程式化教学使得学生厌学、如何变“学奴”为“学主”,教师需花心思正确处理教材内容,并辅之课外延伸内容、是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处理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与校本教材内容的互补。

一、校本教材开发的紧迫性

焦雨梅[3]认为:“教材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教材建设是高校的基本建设,教材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选用一本好的教材,从某种意义上就等于为学生请到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能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该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对教学有着直接制约力,什么样教材造就什么样的人才,可见教材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和教材都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支持和辅助[4]。校本教材是规划教材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本着服务学科、适合本校学生认知、专业发展、职业发展需求的原则。编写和启用一本好的教材就是为学生请到一位优秀教师, 能够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学生完整、准确、系统地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也是人才培养的要求。[5]

二、开发过程

1、编写组成员构成

编写组成员均分别在省级、校级、系部范围内教学竞赛表现优异,学生评教成绩靠前、全是讲师职称、思维敏捷、学术敏感度较高、熟练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有很强的敬业精神、语言功底扎实、享受教学过程。这些一线骨干教师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动机、职业选择,并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性。

2、编写原则

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外语教材编写应遵循六个原则:真实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趣味性原则、多样性原则、现代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6]。中山大学夏纪梅则在《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现代外语教材编写10性原则:规范性、真实性、刺激性、准确性、适当性、开放性、重现性、综合性、应用性、学生参与性。杨延君等提出外语教材编写的10性原则为:真实性、时代性、人本性、多样性、多元文化性、开放性、立体性、实用性、知识性和适应性[7]。本次趣味英语视听说教材编写坚持七性原则:校本性、趣味性、师生合作性、德育性、高水准文图性、推介中国元素性、视频内容依托性。

2.1校本性

通过展示西医校园文化、名师风采、拔尖学生和校友风采、60年校庆回眸、凸显医学院特色,加注医学模块如人类辅助生殖、医学伦理、病人权力与义务等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推介包括校训、校徽、校史馆、特色医学实验室、学生暑期实践服务社会、特色社团活动等特色校园文化。校本性编写思路体现医学院办学特色和育人观,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转贴于

2.2趣味性

编写过程精选了许多趣味性强、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材料,激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如约翰.道尔顿《黑人给白人的一封信》:dear white, something you got to know. when i was born, i was black. when i grow up, i am black. when i’m under the sun, i’m black. when i’m cold, i’m black. when i’m afraid, i’m black. when i’m sick, i’m black. when i die, i’m still black. you—white people, when you were born, you were pink. when you grow up, you become white. you’re red under the sun. you’re blue when you’re cold. you are yellow when you’re afraid. you’re green when you’re sick. you’re gray when you die. and you, call me color? 短短一封信传递了黑人内心渴望从排斥走向接纳的呼声,印证了莫里森主张的人与人之间无私、宽容的爱,只有人类克服排他性,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谐、共享的人类美好家园。实现教材趣味化乃教材的最高境界。

2.3育人性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曾说过:“教育首要个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人塑造成人,就是培养和发展他的人性。” 当下我国功利教育盛行、大学人性教育淡漠。在编写过程融入知名校友语录和用贴近的实例潜移默化感化学生,给学生做人、做事正确的引领,从而保证教材建设学服从人才培养目标。

2.4师生合作性

师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协作,校本教材编写需赢得学生广泛支持。教学过程千万不可低估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合作力,会帮助教师获取更多宝贵教学资源。有时学生的建议可使教师产生“顿悟”,对后期教学产生反拔作用。优秀的教师往往和学生结成良好朋友关系、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探索。

2.5高水准文图性

校本教材的图片筛选坚持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和创造美原则。编写组教师将审美教育渗透在校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图片选择涉及建筑、音乐、电影、万象生活、美术、诗歌、天文、地理等, 在提供大量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介绍了英语国家和本土文化家的图像文化,教材中选取的是一张张形式和内容都很有美感的图画。激励学生用语言描述捕捉到图片内容的能力并激发学生深度思维力。如下图一、图二所示:

图一:黑人和白人婴儿对坐着,

带出强烈种族平等的讯息。

图二:a homeless boy is so hungry that

he has to pick up the food in a corner.

优秀教材就像有特色的电影画面、唯美、真切、引人入胜。

2.6推介中国元素性

传统的教材习题过多考核学生记忆能力、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与训练。在编写本教材过程中精心筛选中国元素内容、有意识加大实例分析、概括、判断、文化比照比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要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着手、通过分析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搜索答案,勇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张林明[8]博士论文中提出美国电影中出现的中国空间、中国人物和中国符号作为中国形象的承载者,这些地理空间、社会人物和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然而美国电影在欲望和想象中创造了荒诞无稽的中国形象,并利用其掌控的全球化传播媒介将扭曲的中国形象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极大损害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已经势在必行。教材编写者有责任和义务公正客观推介中国元素、中国空间和中国人物,发挥英语语言学习服务双向文化交流与平等对话作用。现行多数教材内容缺失中国元素,教材内容几乎全是源于欧美国家的故事、实例、价值观。造成学生在母语环境下英语话中国文化能力缺失[9]。多数医学生感觉描述中国元素力不从心,多数学生认为规划教材不能够培养自身用英语话中国文化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弱化对学生英语话中国文化能力培养。问卷调查学生反馈教材培养了自身以下能力:思辩能力(33.9%)、公共演讲力(60%)、语用能力(42%)、观察能力(27%)、创新能力(6%)、开阔视野(29.8%)、应变能力(21%)、实践能力(32%)、自信心(41%)、合作精神(70%)、应试能力(51%)、英语话中国文化能力(6%)。英语语言学习目标应该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汲取英语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普及和广大中华文化。此次趣味英语视听说在编写内容上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如中国人描述、中国人时间观念、中国人面子现象、中国人围墙意识、中国人择偶趋向标准、中国人理财观等话题。拉近了学生与home culture 的距离。校本教材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背景、弥足了大学英语教材历来弱化中外文化的同现、交流、融合、冲突等现象。

2.7视频内容依托性

视频部分内容依托公开课和非营利性网站筛选获取,新浪公开课网址open.sina.com.cn/和ted网(ted.com),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icourses.edu.cn。ted 是一个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传播有独特的思想来改变生活态度,进而改变世界。ted专门邀请在各个领域前沿的创新者和实践家来做18分钟以内的演讲。演讲者往往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一种深深的热爱,ted演讲也往往最能打动听者的心,并引起人们的思考与进一步探索。网易公开课 v.163.com/special/cuvocw/国际名校课open.163.com/ocw/。网站内容的学科性、综合性、时代性,保证了校本教材视频内容注入的高图像、高声像质量和时代感。

转贴于

三、编写模块

《趣味大学英语视听说》共36个单元,重点围绕医学院大学生活展开视听说教学。每个单元至少有2个视频和1个音频节目,内容贴近生活,图像生动活泼,语言简洁地道。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学习者能全面提升英语听说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无论用作教学还是自学,该教材可提高大学生英语视听说能力。本套教材选材真实,取材广泛:所有视听说话题都选自当代大学生感兴趣和社会热点话题。选材融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于一体,语言贴近现实生活。因为真实的语言材料和生活体验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任务导向,交际为本,大量的课堂活动。所练内容与视听内容紧密相联,视、听、说融为一体,更加有效地操练语言输出技能,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所用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接受。突出视听后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适量练习形式需多样、生动活泼,围绕口语和所选视频内容展开。寓教于乐,以趣激学:每个单元最后一部分设计了“enjoy myself”部分,让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充分放松,尽享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教室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水电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