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07:18:28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1篇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百分点;衣着类下降4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与此同时,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服务、居住及杂项商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阶段的消费特征开始显现。3我国居民消费变化的趋势特点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富裕型特征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收入的增加是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前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各项支出全面增加,消费性支出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经济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将大幅度提高。

(2)消费能级不断提高,消费内容日益丰富,住房与轿车消费同时升温,可望提前成为消费热点在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能级不断提高。

(3)以教育为龙头的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继续攀升随着人们对知识认知程度的提高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对教育的投入仍会保持增长。目前从子女教育在人们储蓄目的位居前列的情况看,对教育及教育产品的投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应是政府长期坚持和倡导的。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与策略

(1)居民消费率分析:居民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居民消费部分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我国居民消费率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81年,这一阶段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53.1%)。第二个阶段是1982-1989年,这8年中居民消费率出现过几次小幅波动,但基本上比较稳定。第三个阶段是1990-1994年,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第四个阶段是1995-2000年,在此期间,除了1997年居民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上升幅度相当小,只有1.9个百分点。第五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38.2%)。

(2)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1978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所占的比重虽然出现过波动,但是整体上保持稳定。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居民消费的比重直线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最高只有81.5%,而且大多数年份不到80%,尤其是2004和2005两年居民消费的比重更是降到了73.3%。国外经验表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一般不低于80%。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事实。

(3)最终消费率分析:最终消费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或一个季度)一国(或地区)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的28年中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上升,并在1981年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67.5%)。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4年,除了在1985、1988和1989这三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余年份均在下降。第三个阶段是1995-2000年,除了1997年最终消费率出现了小幅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是在整个阶段中,最终居民消费率上升的幅度并不是很大,只有3.6个百分点。第四个阶段是2001-2005年,居民消费率直线下降,并且在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低点(52.1%)。与我国处在相同发展阶段的一些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均在80%以上,但是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在2003年却只有55.4%。

以上分析显示,1978年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我国的居民消费率和最终消费率都明显偏低,尤其是2001年以来尤甚,这表明我国当前消费不足明显存在。

论文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趋势;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国家连续出台住房、教育、医疗等各项改革措施和实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强劲增长,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结构不合理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确引导消费,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必要对我国各省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考察和研究,以期发现特点和规律。采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了趋势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考察并作比较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居民消费呈现富裕型、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消费攀升的趋势特点。

参考文献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

一、引 言

当前我国经济放缓,显露经济停滞和通胀并存的迹象。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GDP增幅降至9.7%,①出口在减速,外储增加的1412亿美元中,经常项目顺差仅为298亿美元,②投资增幅跌至25%,5月份PMI指数为52.0%,环比回落0.9个百分点。③可见,如何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成为当前政策的首要任务。事实表明,城镇居民消费一直是我国最终消费的主体,但是其发展已步入正轨,发展潜力有限。因此,当前扩大消费内需的关键在于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换言之,当前的消费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问题。

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问题,经济学界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三视角展开的:一是从农村居民家庭的衣食住行等消费类商品消费

情况的视角来研究其现状:由于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居民家庭消费质量不断提高,表现为食品和衣着消费支出逐渐降低,文娱、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逐渐增加。二是从转型的视角来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未来20年居民消费结构将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并且农村消费结构升级滞后于城市。三是从消费差异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表现为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扩大和农村居民群体之间的消费结构差距加大。本研究是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利用我国1978 -2010年经验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旨在为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寻找原动力。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理

从产业结构的视角看,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各产业产品在居民最终消费中所占的比重,[1]因而产品结构是否合理,影响消费结构是否合理,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经济学家库兹涅茨((Kuznets, 1949)曾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方式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具体地如下图所示。当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变动时,首先通过价格机制引起生产消费资料的最终产品产业的生产调整,最终产品产业生产的调整会引起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重新分配,以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为目的的不同产业协调发展必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然后,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和决定三大需求协调拉动经济发展,收入决定消费,经济的发展通过收入机制影响消费者行为,从而直接带动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简而言之,消费结构的变化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反之,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动必须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动进行调整。

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互作用机理(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改进或提高广大人民的福祉,因而人们消费需求的满足状况、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提高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国民经济是否良性循环的关键。目前我国有7.4亿农民、1.82亿农户,占中国人口的56.1%、世界人口的11.32%,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最大的发展空间。然而,从目前发展现状看,无论是消费水平还是消费结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相比,都落后10-15年。如,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021元,略高于城镇1994年的消费水平3852元,不到1995年的4931元。⑤2009年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年度拥有彩电量为108.9台,大体相当于城镇居民1999年水平的105.43台。⑥可见,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契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变量的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模型是一种非结构化的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它可以同时揭示内生变量之间的即期关系和动态影响。基于此,本文采用VAR模型研究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关系,以及在给定单位变化条件下各变量系统内相互影响的综合动态反应。考虑到统计数据的可得性及其代表性,选择相关变量和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如下。

文中采用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EC) ,即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作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代表变量。产业结构是中间变量,用三大产业占GDP比重,即第一产业比重(PFI),第二产业比重(PSI)、第三产业比重(PTI)作为产业结构的代表变量。经济增长指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用历年生产总值指数对GDP进行调整,即按可比价计算。所选变量数据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0)》整理得来。为消除异方差,对以上五个变量做自然对数化处理,于是构建VAR模型为:yt=c+∑Pi=1A变量向量,At是带估计的参数矩阵, C是常数项,p是自回归滞后阶数,εt是随机扰动项。

(二)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1.单位根检验

由表1显示,五个变量都为不平稳的时间序列,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I(1)过程,因此,可利用1978―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经验数据来构建反映它们之间互动关系的VAR模型。表1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 ADF

检验值检验类型

注:检验类型中的C,T,K分别表示检验模型中含有截距项、趋势项、滞后值;临界值均为Mackinnon协整检验临界值;表示一阶差分。

2.VAR模型估计

在VAR模型估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LR(似然比)检验法,另一种方法是利用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和HQ信息准则判断。根据样本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量,经判断初步选定滞后阶数为2阶,VAR模型具体估计式如下:

一般而言,第一个协整向量具有较强的经济解释能力,对第一个协整向量进行正规化后可以得到对应的协整关系表达式为:

由协整方程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GDP的增长呈正相关,即GDP每增长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0.130801%。而三大产业的系数均为负值,显然,三大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脱节。因此,当前应高度重视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把握扩大农村居民的有效消费需求以及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尽快走上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

4.格兰杰检验

为考察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三大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方向如何,选择滞后期为2的格兰杰检验,结果见表3。表3

由表3可得出如下结论:其一,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和第一、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而第三产业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存在因果关系。换言之,三大产业中,只有第一、二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第一、二产业结构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究其原因,三大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相适应,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相差甚远。其二,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从生存消费需求向享受、发展需求层次转变。但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却不明显。其三,第一产业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双因关系,而第二、三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可见,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而第一产业相对较小。

5.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清晰地反映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在VAR模型的基础上估计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脉冲响应函数,并根据相关指标的比较把响应函数追踪期设定为15年。由表4显示:一方面,当本期给第一、二、三产业一个冲击后,居民消费结构立即作出了响应,并且这一冲击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短期内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因此,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不仅在短期内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且能持续形成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正向响应,不过这种带动作用将会越来越弱。

6.方差分析

方差分解可将系统的预测均方误差分解为系统中各变量冲击所作的贡献,从而可以进一步考察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变化。具体分解结果如表5。

由表5可知:一方面,消费结构的冲击影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6期最高点27.14417%。三大产业结构的冲击影响是递增的,在第15年分别到达1.438864%、1.460255%和23.53602%。另一方面,在lnGDP的变动中,0.000332%-27.14417%的波动可以由消费结构的变动解释0.328230%-1.148291%的波动可以由第一产业的变动解释,0.272053%-1.482778%的波动可以由第二产业的变动解释,3.709335%-23.53602%的波动可以由第三产业的变动解释。可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大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并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大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最大原动力,这与理论分析相吻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可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大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并且第三产业结构变动大于第一、二产业结构的变动。然而,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着严重“错位”,经济增长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变并没有引起产业结构的改变,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不明显,从而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慢于经济增长。因此,在当前和未来时期内,可从如下几方面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与优化,适时调整三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一)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

首先,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村居民消费取决于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性,因而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既要从农业内部挖掘农民持续增收潜力,又要通过市场,增加农民的货币收入,从农业外部寻求增收途径,同时还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农民自身增收能力。[2](56-57)其次,稳定农村居民的消费预期。目前我国农村居民面对农业生产、疾 病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不得不减少当前消费,增加储蓄以增强抵御不确定的风险。据调查,农民一次大病的平均花费7000多元,几乎等于一个家庭一年的全部收入。⑦因此,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完善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体制,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从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其支出结构的升级。

(二)把握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与升级

消费热点反映出消费者新的消费愿望,构成了消费者对未来消费的潜在需求的方向。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逐渐升级。因此,要关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动向,把握农村消费热点。一方面,加强舆论导向,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以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为增长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这样既能使企业生产实现有效供给,又能使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培育农村消费热点,[3](29)如调整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力度和节奏,采用各种转移支付手段来改变产品的相对价格,在农村市场培养那些示范效应强,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辐射作用大的消费热点,引导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三)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首先,适时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的品种结构;另一方面,根据市场消费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推出农产品消费热点;同时,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升级。其次,面向农村消费品市场调整第二产业结构,生产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工业消费品。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与农民生活消费相配套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幸福指数。

(四)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促进消费公平

消费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收入差距。所以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应从合理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入手。首先,稳定和完善农村税收政策。继续通过对农业生产资料从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实行税收减免,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成本;完善现行对农产品征收增值税制度,应将增值税延伸到农业生产环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4](177-179)其次,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数据资料分析表明:⑧农村居民土地价值下降是城乡居民财产占有水平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出发,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方式和程序,缓解农地关系紧张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农民能够获得通过市场化运作土地资产在流转中带来增值的收益。第三,建立和完善补偿机制,着力改善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省略/tjsj/jidusj/

②余丰慧.智慧应对中国经济不确定性风险[EB/OL].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2011-5-30

www.省略/xsfx/rdfx/20110530099713.shtml

③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5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2%经济增速回落[EB/OL]. 2011-6-1www.省略/news_speed/hgjj/20110601099730.shtml

④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扩大农民消费问题研究――背景和意义(上) [EB/OL]. www.hbzyw.省略/xwxx.asp?id=791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www.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ch.htm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省略/yearbook/indexC.htm,www.stats.省略/tjsj/ndsj/2010/indexch.htm

⑦韩 俊,罗 丹.中国农村医疗卫生状况报告[J].中国发展观察, 2005(1):16

⑧张 鑫.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径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论文,2009(11):183-184.

主要参考文献:

[1]姜 涛.转型时期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的产业结构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

[2]贺喜灿.人力资源开发视角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研究――以江西为例[D]. 南昌大学博士论文,2010(6).

[3]杨志安,王 娜,张 磊.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热点培育问题研究―基于ELES模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2).

[4]刘 利.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理论分解•现状评判•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0(5).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ransform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Evidence from 1978 to 2010

Tang Yueyue1 Zhang Yuxiong2

Abstract: It is the most stringent task how to re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s and change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action among the rural resident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he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s a VAR model to reflect them based on data from 1978 to 2010, which are used by Ganger causality tests, Johansen co-integration test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In the end, it proposes related suggestion.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区 深圳 消费 述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专家学者的关注。笔者选取中国知网收录的有关经济特区尤其是深圳市消费方面的学术论文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我国经济特区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深圳市是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消费水平较高,消费方式变化较快,消费产品丰富,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在中国知网以“深圳”、“消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共收集该方面资料91份,除去与研究主旨不相关的论文以及新闻报道之后,共有56篇论文。详见表1、表2。

其中,2000年以前论文较少,共14篇,约占25%,2000年以后(含2000年)42篇,约占75%。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区市民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跟居民消费收入水平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区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基金项目资助

从所获得的基金项目来看,有6篇论文分别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有1篇同时获得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软科学研究计划经费的资助,约占10.7%。其他50篇均未能够得到相关研究资助,约占89.3%。

(三)学科分类

以一定的学科分类来看消费问题,可反映出该问题在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视角。由于学科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研究消费问题的交叉学科也越来越多,因此,在统计上会出现同一篇论文同时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具体分布见表3、表4。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内容与主题

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有关特区居民消费研究的内容广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消费行为是以支付货币或者信用以获得个人所需劳务及商品的过程,是现代人所共有的一项基本社会活动,因此必然成为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56篇文章中,研究居民(包括游客)消费行为的37篇,占66.1%。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1.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这方面的论文有23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62.2%。很多研究根据深圳市民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进行概括。牟金洲、路宏达等对深圳居民消费的基本数据、人口特点、收支情况、主要问题、消费变化及其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

2.具体消费行为,包括特定商品或劳务消费研究。这方面论文有6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16.2%。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深圳市特殊商品和劳务的消费行为成为居民消费研究的一个重点。冯颖、黄云芬等分别对深圳女性的瑜伽消费、服装消费、高尔夫消费、游艇消费、证券投资消费、金融投资消费等行为进行了专门的探讨。

3.特定群体消费行为。这方面文章有8篇,占21.6%,主要包括对青年白领、80后在校大学生、前卫青年、在深圳的内地赴港游客、农民工集体等等社会各类弱势、另类群体。这些不同于普通深圳市居民的消费行为成为消费研究的一个独特领域开始出现。

(二)消费结构及其特征研究

消费结构及其特征是衡量消费水平的重要尺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发达程度以及人们生活水平高低。这方面的论文有11篇,占19.7%。徐森忠、褚可邑和吴富悦的研究形成了特区刚刚成立之时以及特区成立20年之后居民消费结构在不同时代之间的差异,而黄吉乔则将消费结构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

(三)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性对策研究

这方面论文有7篇,约占12.5%。影响消费的因素对消费来说是一个函数,包括消费倾向、消费偏好、消费边际效应、消费需求弹性、消费时空、消费者年龄、消费者收入、消费动机等等,并以诸多合理性建议提出应对策略。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方法及人员构成

合理的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是理论发展的基本条件,方法的使用状况反映了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来看,有关深圳市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问卷法、实验法、二手数据统计等定量研究的有36篇,占64.3%;理论研究、田野法等定性研究的有20篇,占35.7%,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近一倍,成为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研究人员构成方面,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人员呈现多元化。由于城市居民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约36人,实际工作部门(包括各类研究院)18人,两者之比为2:1,学术界居优势。在学术界,研究主力集中在经济管理、社会学、教育学、人口学、地理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实际工作部门中,企业和各类研究机构构成了主力军。

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简要评析

科学研究是一个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断提高、发展、深化的过程,需要广大实务部门人员实践和研究人员理性提炼的共同努力。经济特区深圳市的消费问题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成绩和问题,是推动深圳市消费问题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质内容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甘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进行研究,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阐述了居民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内涵及动因,指出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其次探讨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阶段,并论述了各阶段的主要特点;最后指出了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随着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人口结构等一系列结构的变动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发生剧烈变化。

凯恩斯主义指出总需求不足是经济萧条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由此从理论上推论出只要将总需求提高到与总供给相等的水平就能恢复经济均衡则是有问题的,因为经济均衡不仅取决于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的相等,更取决于在结构上的一致。因此研究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机理

居民消费结构是指消费储蓄结构和消费支出结构的统一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美元国内居民的财富积累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居民消费将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升级换代,伴随着消费结构性升级消费支出也将大幅增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根本动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必定会不断增加。消费函数理论表明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居民收入是消费需求的基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是源于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而居民收入的提高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由于居民收入变动方向和居民消费变动方向的一致性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必然导致消费总量的增加和消费结构升级。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不断升级为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一般地社会总供给可分为基本性消费品、享受性消费品和发展性消费品。在生产力发展初级阶段社会总供给以基本性消费品为主,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基本的、必需的消费品占较大的比重此时消费结构是低级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种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不断增多产品的质量也不断提高,在社会总供给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实现了结构升级与此相应的居民消费结构中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品的比重逐步上升,此时消费结构也会逐步升级(表)。据世界银行对40多个国家的消费发展状况调查表明由日常消费进入住、行等重大消费升级一般发生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住房消费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当人均GDP达到300。美元时将进入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我国目前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且有三分之一的省市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大城市人均GDP已超过300。美元。这为消费水平从万元级向十万元级或几十万元级升级提供了积累和准备,可以说消费结构升级在我国已初见端倪。

二、我国消费结构的国际比较

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比较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我国生活型消费比国际水平偏高。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9。美元在城镇居民中只有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等60%的居民家庭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时恩格尔系数41%以下的国际平均水平全国76%的人口恩格尔系数没有达到应有水平。

2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过高。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为11%基本和主要国家不相上下农村居民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6%大大高于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高收入组居民2003年的恩格尔系数为38%基本相当于主要国家和地区人均GDP1000美元的消费水平但其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高达19%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GDP20000美元左右时的居住类消费支出比重不相上下与其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严重不相匹配这对农村居民的其它类别消费具有严重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

3.其他发展享受型消费不足。我国居民家具、家庭设备消费支出比重不足: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具、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6%和4%,都大大低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家电市场仍有发展空间,尤其在农村市场,彩电、冰箱、洗衣机等日常家用电器的普及水平还有待提高。

4教育和医疗消费偏高。我国城镇居民文教娱乐支出比重达14%,其中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到50%,而一般国家这类比重为20%。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或地区以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主我国也应该采取措施逐步减轻居民教育负担.为扩大其它消费创造条件。

三、我国消费结构变动的趋势预测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表)使得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进入了加快升级阶段新的消费热点开始启动。未来我国居民的消费活动将进一步活跃消费率将继续提高,消费总量将持续增长。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居民消费结构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美元时,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消费热点不断切换。在现阶段,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30。美元,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将由前一阶段的平面扩张缓变期进入升级换代的剧变期导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

2.居民消费结构由生存型的温饱消费向享受型、发展型的现代消费转变。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100。美元一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由温饱消费向现代消费转变。纵观近几年的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的内容是吃好、穿好、住好和玩好其中最突出的是恩格尔系数将进一步下降,非恩格尔系数如医疗、保险、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等发展型甚至享受型消费系数呈上升趋势,消费结构将出现良性变动。

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是城镇先行城乡互动,城市经济发展对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将具有较大影响力。多年来由于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重城市、轻农村,导致企业产品结构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加上城乡的二元结构,直接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使得城乡消费结构差别很大。因此,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体现出城乡差别的层次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就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而言,以城镇中等收入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为启动点是最佳选择。占我国城镇人口60%- 70%的城镇中等收入家庭约2 5亿人,基本构成我国城镇的具有代表性的主流消费群体,这个群体的消费正处于从小康型向富裕型、从讲究消费数量向讲究消费质量转变的转型期他们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主力军。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则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型的转变正逐步向小康型转变。

4不同档次消费品的替代转化将加快。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结构会发生变化,某些高档用品、中档用品、低档用品是可以替代和转化的。原来属于高收入阶层消费的产品可以普及到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原来属于大众或中等收入阶层消费层面的产品也可以普及到低收入阶层消费层面。这种转化正是消费结构升级的显著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大类产品群的替代与转化对消费结构升级与扩大内需有较大影响。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5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6篇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甘肃省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7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1)

(0.002)(8.237)(2.469)

R2=0.873D.W.=1.212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2)

(1.095)(40.793)(3.908)

R2=0.997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8篇

1.生产总值构成变动分析。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是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同时是计算支出法生产总值的三要素,其中最终消费一直在我国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最大。1978年甘肃省生产总值为64.73亿元, 2007年为2702.40亿元;消费率1978年为66.62%,2007年为59.78%,说明最终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因此实证分析甘肃省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对经济影响作用有一定实际意义。

2.最终消费情况分析。最终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甘肃省最终消费支出1978年为43.12亿元,2007年为1615.37亿元。根据《甘肃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居民消费支出一直占据最终消费支出大部分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

3.甘肃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消费贡献率(消费拉动率)通常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消费需求拉动所占的份额,计算甘肃省最终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至2007年间分别为63.99%、55.38%、63.81%、69.24%、49.67%、53.44%,可以看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不稳定,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更容易受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政策要素影响。

二、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分析

1.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消费结构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中所占的比例,消费结构能够反应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肃农村居民从1993年到1999年将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费,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处于贫困和温饱状态;从2000年开始消费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医疗、交通通讯、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相关数据变动说明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变动分析。恩格尔系数从1993年的0.51总体上保持下降趋势,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费支出已不在占据消费支出的一半比例。说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到达小康阶段,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应有所增加,表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分析。消费结构变动度,是分析消费结构变化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在1996年~2000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9.00%,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间甘肃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2.22%,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度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动非常显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2001年~2006年期间,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经过剧烈变动后,明显趋于缓和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分析

本文采用持久收入消费函数。具体模型:Ct=α0+α1Yp+α2Yz+ε

其中Ct为现期消费;Yp和Yz表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系数α1和α2分别是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甘肃年鉴》统计资料,对模型进行回归拟和,分别得甘肃省城乡居民消费函数(1)、(2)。

农村居民消费函数Ct=0.258+0.721Yp+1.737Yz (1)

(0.002)(8.237)(2.469)

R2=0.873 D.W.=1.212 F=34.461

城镇居民消费函数Ct=87.934+0.789Yp+0.873Yz (2)

(1.095)(40.793)(3.908)

R2=0.997 D.W.=1.91F=1878.984

从方程中可看出,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2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1.74元用于消费。既增加了暂时收入,不仅要将暂时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同时还要拿出储蓄来消费。城镇居民每增加1元持久收入,有0.79元用于消费;每增加1元暂时收入,有0.87元用于消费。

四、简要结论

1.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有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越快,收入增加越高,消费也会随着增加。但是,在投资、出口和消费等三要素当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一般都在70%左右,说明拉动消费仍然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随着经济的增长、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出现重要变动倾向。在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变动当中,食品支出消费对消费结构的变动影响最大,交通通讯的影响其次,特别是自从2001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剧烈变动,居住消费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最大。另外,医疗、文教消费是影响消费结构变动的又一重要因素。

3.为了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我们建议:一是加快发展城乡经济,保证固定资产的投资速度,使投资增长不要出现大起大落;二是进一步开发农民能够稳定增加收入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如非农产业收入、转移性就业收入、农业产业化收入等;三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要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作为重点,用扩大就业保证收入,用收入增加保证消费;四是对于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一定的引导,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医疗、教育、保障等关键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彭劲松:重庆市经济增长中消费与投资贡献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10

[2]余约成:浙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33~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阈值协整模型

引言

随着居民收入的逐步上升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居民生活引发的碳排放会越来越大。在国家积极探索内需拉动经济的同时,如何有效地降低居民部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消费的重要方面。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减少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平均消费倾向、平均家庭规模、居民能耗结构等[1-3],不过不同因素影响效应的程度与减排潜力存在明显区别。首先,平均消费倾向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起着明显降低效应,但不能依靠该因素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因为这与国家大力刺激内需政策相左。其次,平均家庭规模虽是降低趋势,但不可能一直缩小下去,按照2014年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倡导理想家庭模式为“三或四口之家”,所以未来依靠缩小家庭规模以达到降低居民生活碳排放的目的,是行不通的。再者,居民能源消耗结构呈现出无序的变动态势、各种能源比例需要进一步升级、优化,尽量使其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明显化。最后,文献对于碳排放强度对碳排放的显著降低影响有着一致的结论[4-7],这对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对其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就成为基于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而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取决于居民消费水平、居民消费模式以及居民生活用于购买能源产品的数量,属于影响居民部门碳排放的内生因素[8-10],简而言之,与居民消费结构密切相关。鉴于此,根据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变动特征,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探讨前者对后者的影响效应,并对使其降低的有效途径进行相应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1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变动

1.1 居民消费信息熵

消费支出用途与所占比重不同,无法综合度量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演变规律,信息熵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是对一种物质或体系运动无序度的量化[11],反映其变动结构特征。将信息熵引入居民消费可以很好地考虑到不同消费项目所占的比重,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演变规律。根据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居民消费信息熵的计算方法如下:

为居民消费信息熵(Residential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Entropy), 表示类消费支出, 为 类居民消费支出。 综合考虑各种消费支出的比重变化,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特征,是对居民消费无序度的量化。数值越大,表示居民消费无序度越大;良好的居民消费结构是从无序向有序、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演变。但并不表示数值越大,相应的消费结构越好,而在有序的变动过程中,趋于稳定,才视为良好的发展状态。

1.2 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借鉴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与能源碳排放系数的定义,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称为万元居民消费碳排放,表示为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所消耗的能源产生的碳排放。尽可能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满足单位居民消费水平(或效用)所造成的碳排放,是国家积极探索内需启动经济发展、倡导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方面。

1.3 居民消费结构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动态演变特征

由图1所示,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阶段性波动:

1985~1987年居民消费信息熵缓慢上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较大,居民消费限于基本“衣食住行”。1988~1989年居民消费信息熵有轻微下降,主要由于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引起结构变动的混乱;同时家用耐用消费品的增加,加大居民生活对能源的消耗,造成碳排放系数上升。1993~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与衣着类支出比重逐渐下降,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支出比重持续上升,居民消费结构处于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转变过程中,居民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快于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而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持续下降。

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引发居民对住宅、汽车与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的需求,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增加。这一时期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整体下降,但对这几类的消费倾向是上升的,进而促使这一时期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提高。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与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呈现不同方向变动,前者持续增加,能源与环境压力的持续增强促使节能减排成为“十一五”规划中重要的约束性指标[10],政府大力倡导与宣扬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节能型产品,引导居民生活减少对能源的压力,促使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下降。

由上文分析不难看出,1985~2013年不同时段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12]。因此,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如何升级、优化调整才能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呢?明显看出,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与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之间呈现的是非线性特征,因此不能简单地应用以往的线性模型设定两者关系,应该建立适合两者真实互动的关系的模型。阈值协整模型主要分析非线性序列,不同于以往假定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的模型,因此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构建非线性阈值协整模型,揭示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因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不同而呈现机制转移的非线性效应。

2 理论模型

2.1 城乡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

由于我国呈现二元结构,城乡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而居民消费水平受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影响,因此构建基于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时,需要兼顾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文献中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常常采用人均消费支出,但该指标没有反映城乡居民人口比重的变化,故计算度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泰尔系数[13],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分别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 为消费水平, 为人口。结果表明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呈现先上升,继而缓慢下降的变动趋势。

2. 2 阈值协整模型的设定

表示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 表示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信息熵, 表示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为表征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碳排放系数呈现非线性影响效应,需要定义非线性光滑转移函数 ,大小位于 连续函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对其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随着变动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中 为阈值变量, 为机制转移的位置。 为光滑参数,反映两个之间平缓速度的快慢。 为阈值参数,表示机制发生转移时阈值变量的取值。因此,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可设定为:

3 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3.1 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数据适合构建阈值协整模型,虽然变量不一定是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必须是平稳的。换言之,要求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即要通过变量的单位根检验。运用常用的两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即 与 法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虽然居民消费信息熵、碳排放系数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不平稳,但一阶差分不存在单位根,即三个变量是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3.2 有关平滑转移函数 存在与形式确定的检验

确定平滑转移函数 是否存在与具体的形式,首先确定机制转移发生的位置参数,其次进行非线性检验,证明在位置参数确定的情况下所设置的模型呈现非线性;最后确定平滑转移函数的具体形式。

3.2.1 确定机制转移位置参数

位置参数的确定方法是基于平滑转移函数的三阶泰勒展开[14-15],将展开式代入式(3),重新参数化后得到:

针对不同的 运用OLS对式(2)进行估计,根据 函数值最小确定相对最优模型,或者拟合优度即 最大时所对应的 即为机制发生转移的位置参数。本文选取 的取值范围在 ,根据表1的结果,选取 最大时对应的 。

3.2.2 非线性检验

进行非线性检验,运用基于极限分布为 的 检验,原假设为不存在非线性,即展开式中 ,拒绝原假设,认为该模型存在非线性。由表2的检验结果得知,拒绝存在线性的原假设,即该模型存在非线性。

3.2.3 平滑转移函数 具体形式的确定

通常平滑转移函数形式有两种,指数函数与逻辑函数,检验方法仍是 检验,不过原假设与备择假设的设定不同,本文设定原假设 ; ; [16-17],如果不拒绝 而拒绝 ,则式(4)中 为指数函数,否则为逻辑函数。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拒绝 ,则可确定函数形式为逻辑函数。

3.3 阈值协整检验

根据估计的平滑转移函数 的形式对式(4)进行估计,若模型估计的残差是平稳序列,则该模型为阈值协整模型。可以采用部分残差进行检验[18],检验统计量设定为:

4 实证分析

4. 1模型的估计结果

为确定阈值参数,对式(4)进行 迭代估计,直至残差平方和最小,估计结果如下:

光滑函数的结果反映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情况下,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产生长期效应,呈现非线性特征。其中光滑参数 ,表明这种非线性效应机制转移的速度较为缓慢。

4.2 分阶段分析

阈值参数 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非线性转移发生在居民消费信息熵等于1.905处。如图2所示,1985~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小于估计的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0或接近于0。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遵循第一机制,由 反映。1985年与2002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分别为1.56与1.85,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泰尔系数分别为0.76与0.94,由于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下降了0.31与0.48。其他年份具有类似的结果,即在居民消费以“衣食住”为主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水平还未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处于低级变动状态时,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利于居民生活能源效率的提高。

当居民消费信息熵围绕在估计的阈值参数 周围波动时,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介于0与1之间,从而使得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滑转移,由 反映,影响效应由负向正、继而由正向负平滑转换。2003~2007年居民消费结构中私家车、住宅、高端通讯工具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支出总量与比重快速增加,从而加大了居民生活碳排放。在2003年与2007年使得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分别提高0.48与0.51,表明居民消费结构处于众多消费项目分别变动,较为混乱的变动状态,尤其是高能耗消费的增加,提高了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

2008~2013年居民消费信息熵大于估计阈值参数 ,估计的光滑转移函数 等于1或接近于1,这段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二机制,由 反映。居民消费结构中各消费项目呈现不同方向的变动,但逐步形成以住宅、交通通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为主,食品支出为辅的消费格局。“节能减排”理念引导居民向低能耗与低排放的方向转变,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在2008年与2013年分别下降了0.124与0.127,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为负,有利于居民生活中节能减排。但作用程度较弱,说明通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促进居民部门节能减排这一途径还有很大的潜力与空间。

4.3 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

根据估计结果分别计算居民消费结构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如图3所示,居民城乡消费水平差异的泰尔系数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由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转变,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表明城乡消费差距逐渐成为阻碍居民部门节能减排的重要因素。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呈现先降后升,而后由升向降平缓转移的影响态势,不过后续降低效应不具有明显性。

5 结论

在考虑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情况下,构建居民消费结构与碳排放系数的阈值协整模型。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1985~2013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长期效应,因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变动,而呈现非线性的转换与演变:1985~2002年居民消费结构中“衣食”类支出逐渐下降,“住行用教”类支出比重上升,两者比重接近,逐步形成“两足鼎立”的消费模式,居民消费结构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服从第一机制,呈现负效应。2003~2007年居民消费中“住行用教”类支出大幅度上升,并且属于高碳排的消费项目,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上升,这一时期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增加效应,在第一机制与第二机制之间平缓转换。2008~2013年受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影响,居民消费逐步向低能耗、低排放方向演变,进而引起居民生活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第二,与之相一致,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系数的偏效应由负向正转换,继而向节能的方向演变,但负效应不是很显著。同时城乡居民消费差异对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的影响效应整体上呈现负效应,逐渐向正效应演变,表明城乡消费差异不利于居民部门碳排放系数的降低。

从长期上看,中国需要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提倡可持续消费模式、降低居民消费碳排放系数;同时缩减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提高区域消费水平均衡化,从居民部门出发,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Lenzen M.Primary energy and greenhouse gases embodies in Australian final consumption:an input-output analysis[J].EnergyPolicy,1998(6):495-506.

[2] Weidman Thomas.Examining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gional consumption activities-parts 2: review of input-output models for the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embodied in trade.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5.

[3] Park Hi-Chun.The direct and indirect househol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from 1980 to 2000-An inputCoutput analysis [J].Energy Policy , 2007.

[4] Munksgaard J,Pedersen K. A,Wier M.Changing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CO2 redu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1,15(2) :146-158.

[5] Vringer K,Blok K,Engelenburg B,Determining the primary energy requirement of consumption patterns[J]. Economics for Industrial Ecology, 2006.

[6] Qu Jiansheng,Zeng Jingjing,Li Yan,et al.Househo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easants and Herdsmen in Northwestern Aridalpine Regions,China[J].Energy Policy,2013(57): 133-140.

[7] 柴士改.最终消费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13:146-166.

[8] 周平,王黎明.中国居民最终需求的碳排放测算[J].统计研究,2011(28)7:72-78.

[9] 彭希哲,朱勤我国人口态势与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人口研究,2010(34)1:48-58.

[10] 汪同三,吴承业.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1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94-304.

[11] 耿海青,谷树忠,国冬梅.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2):56-62.

[12] 向书坚,柴士改.最终需求间接能耗核算模型的改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24:47-54.

[13] Shorrocks A.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 Econometrical, 1980:613-626.

[14] Choi,P.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341-365.

[15] Dijk V D.T,erasvirta P.H.Franse.Smooth Transition Auto regressive Models-A Survey of Recent Developments.Econometric Reviews, 2002:147-150.

[16 ] Sarantis N, Nonlinearit ies,Cyclical Behavior and Predictability in Stock Markets: International Evid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 2001:459- 482.

[17] Terasvirt T.Specification,Estimation,and Evaluation of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ve Models,Journal OF The American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1994:208-218.

[18] Choi,Saikkonen,Testing Linearity in Cointegrating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s.Journal of Econometrics, 2004.

[19] 欧阳志刚.阈值协整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19-34.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邢台市,居民消费

一、邢台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邢台城镇居民消费持续增长,2010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744.43元,比上年增长12.3%。具体来看,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食品支出3834.76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对着装追求时尚、体现品味,更注重服装质量、品牌和款式,消费档次提高。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56.45元,居住消费支出增幅较高,城镇居民人均居住类消费支出1099.66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两位数增长,交通和通信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类支出1343.95元。(资料来源:2011年邢台统计年鉴)。通对我市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攀升,消费结构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如汽车、住房、文化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支出有较快增长,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在整个消费支出当中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人们对旅游、交通的巨大潜在需求必将转为现实需求,旅游、文化等新型的消费支出在快速增长。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一)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现状 。从我市2011经济年鉴的数据来看,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详细资料如下:2010年在食品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1351.41,衣着消费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50.92元,居住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839.66元,交通和通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96.11元,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344.25元,医疗保健上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464.80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务218.90元。

(二)邢台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趋势。需求收入弹性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变时,收入变动比率所引起的消费需求量的变动比率,即消费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市2010年农村居民8大类消费的需求收入弹性均小于1,说明消费需求整体比收入变化迟缓。其中食品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这显示即使收入增加,食品增幅也不大。相比之下,交通通信和居住消费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说明农村居民有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愿望。但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各项社会福利保障措施和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并没有对消费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也会相应增大,但恩格尔系数将继续下降;而家庭设备、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和居住的支出比例将会上升,结合需求收入弹性分析,可以预测住房消费及其带动的住房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通信电子产品消费,汽车消费,假日旅游消费以及教育投资等高层次消费项目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扩大我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建议政府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措施主要有: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业,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二是稳定和发展乡村工业,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家庭的务工收入。三是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业市场化的前进步伐促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引导农民有组织、有秩序地进入市场。

(二)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建议把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来研究和部署,切实加大推进和落实力度。一是加快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进程,特别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要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社保覆盖率,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社会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低保标准,使之切实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救助机制,让遭受意外变故的农户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扶持,使其生产和生活尽快走出困境。

(三)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细化新农村建没的政策措施,并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彻底改变农村基础设施陈旧落后的面貌。当前,应重点加快乡村公共交通、水利、供水、供电、有线电视、广播、商业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不断增加在文化娱乐、旅游、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入,通过加强对农民消费者的正确引导,逐步扩大其服务性消费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农民消费积极性和购买欲望。

(四)为农村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健康有序的农村消费市场,是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打造农村消费硬件环境,要继续在我市推进国家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同时鼓励和支持我市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实现“超市下乡”,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总之,收入水平是影响消费需求最重要的因素,支付能力是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前提,农民收入水平增加,在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就可以使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发生提升作用。只有提高农村居民的纯收入,才能有效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引导农村居民重服务和精神的消费意识,过上高质量的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赵丽娟.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问题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2]陈启杰,田圣炳.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发展分析,上海商业,2005,(l):252运筹学与控制论,2004

[3]韩超群.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行为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东:暨南大学国民经济学,2006

上一篇:消费心理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消费者知情权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