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8 23:40:26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农业知识培训;模型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72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科学渗透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其中,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中迅猛发展的一部分,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人们的视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顾名思义,即通过应用计算机来模拟人脑的信息接收、思考、判断以及决策等思维行为过程,进而扩展人脑的思维和行动,帮助人们高效智能化地解决特定问题。近年,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1],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决定了其在教育培训中的地位,将人工智能应用在农业知识培训中的可行性也成为教育界热议的新话题。

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和农业培训必要性分析

11我国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进出口贸易主要依靠农产品,农业发展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尤其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相比,依旧有较大差距。

12开展农业知识培训的必要性

反思其他发达国家在r业发展上实施过的举措,包括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高技术,重视农场管理;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可以看出,我国在农业知识培训、素质教育、技术推广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为发展我国农业,培养一批高素质、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以及一批愿意为农业发展做出自己贡献的高学历人才成为关键。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人才的共同努力,而开展农业知识培训,则是为他们的发展奠定了一条夯实的道路。

2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例如,智能化的作业批改可以大大减轻教育工作者的沉重负担,在线学习等网络教学模式可以让人们更灵活地接受教育。从人工智能诞生伊始,其就与教育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延续发展至今,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网络课程

计算机网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一次革新,而人工智能对网络教育的渗透,又将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2]学生可以自主地登录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根据智能导学系统制订学习计划,进行在线测试。例如近年来大为流行的MOOC课程,学生可以便捷地通过网络获取全球最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可以量身打造自己的学习计划。

22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师辅助系统

近十年来,智能传感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方面的蓬勃发展令信息的采集及处理越来越准确高效,这无疑使得人工智能与辅助教学系统的融合变得越来越深入。借助于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技术,学生可以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至系统,借助于数据库系统对信息准确的搜素和整合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提供答案或相关信息,答疑解惑。目前此类应用软件的应用广泛,例如小猿搜题、百度作业帮等。

23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数据库系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搜集、分类和检索碎片化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了更有效地分配和管理信息,在教育中引入智能化的数据库系统势在必行。现如今数据挖掘和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不断深入,依托知识库系统对教育信息的整合与构建,学生可以将已习得的零星的知识点进行扩充,由点至面的不断学习新知识;依托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来,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合理分配教学资源,让人们从爆炸式的高密度信息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物为己用,因材施教。

3人工智能与农业知识培训的结合

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转型,这为新时代的农业知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近年来劳动力转型的趋势日益显著。随着农业劳动人口数量的减少,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需要有素质、懂知识的农民投入农业生产中来。因而,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革新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已被提上日程。

人工智能技术和教育领域融合的不断完善成熟,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农业教育培训领域崭露头角。

31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看,较之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从业者的基数巨大但是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农业专业领域的知识匮乏,农业知识教育的推广不仅薄弱,而且效率低下。因此,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新型教育模式对传统教模式的强有力革新,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展示了其强大的威力和优势,具体可以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311个性化教育针对性强

相比于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网上在线教育模式能够为学生个性化地制订学习计划,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参加农业知识培训的时间成本问题,农业从业者可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另外,针对于培训者的当前知识水平和培训需求,培训平台可以个性化地安排教学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312教育资源利用率高

我国当前的农业知识培训,教育教师需求数量和实际在岗教师资源极不匹配,具备丰富农业专业知识和农业生产经验的教师数量缺乏,这是导致农业知识培训推广速度缓慢的重要原因。而人工智能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福音,智能化的教学进程得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放。同时,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共享可以让先进的农业技术走进千家万户,让学生与优秀农业知识的距离不再遥远。

4平台开发的系统架构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一个合理的农业知识培训平台能够像一个优秀的教师那样具备完备的农业专业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知识,并且能够模拟及扩充教师的教学过程。除此之外,该培训平台还能够准确实时地与学生进行信息交互,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教学,并可以自适应地完成教学效力评估和反馈,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基于以上分析,该开发平台的系统架构分为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综合数据库模型和人机交互接口四个组成部分,结合下图对每一部分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41学生模型

学生模型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准确地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水平、知识架构进行诊断和评定,以便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进而实施个性化教育。

另外,学生模型需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入库,对教育效果进行评定,从而诊断出当前教学计划是否合适,以便下述教师模型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灵活调整。

42教师模型

教师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主体,一个合理的教师模型应该包括如下三个部分。

教师模型首先完成教学内容的选择,这要根据学生模型中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的评定,并且针对学生既定的学习目标,并从下述知识库中调取对应的内容,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在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之后,教室模型要确定如何教的问题,即选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选择依附于学生模型,而又能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记录进行反馈动态,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策略。

另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知识,并能为学生答疑解惑。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和疑惑时,教师模型应该实时地提供信息支持,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因而教师模型要实现与人机交互接口的实时连接,在问题到来时控制模块驱动应答部分为学生答疑解惑。

43综合数据库模型

综合数据库模块为农业知识培训系统提供数据库支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知识库模块中分类别地存放着农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文本、图像、自然语言、多媒体等多个类型的学习知识。一旦教师模型中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择,便由此模块中调取相对应的文件开展教学。

专家评估模块用于处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效果评价和经验总结,为教师模型中的各个环节的反馈和更新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在一个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和反馈,以此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的更新。

为了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还需要引入测试考核模块对学生的成绩进行量化考核。测试考核模块中包含学生答题库和成绩测评库,准确检测出开展农业知识培的作用与效果。

44人机交互接口

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的过程是学生和系统进行交流的过程,所以一个友好的人机接口是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这一模块中,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流畅地接收信息,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借助于人工智能中对语音和图像信号的先进识别技术,人机交互接口可以智能化地接收分析和理解学生的自然语言信息和动作信息,进而为系统提供宝贵的输入信息。

5总结和展望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农业知识培训模式,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教育领域的一次尝试。依托于人工智能应用于农业知识培训的优势,并针对于农业知识培训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知识培训平台的具体系统架构,实现了对教学过程的模拟和扩展。这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培训平台,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并且具备良好的人机信息交互和教学反馈能力,自适应地开展农业知识教学,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扩充与革新。

参考文献:

[1]李昭涵,金桦,刘越.人工智能开启“互联网+教育”新模式[J].电信网技术,2016(12):6-10

[2] 张欣,王浩,O永刚浅谈人工智能与教育[J].电脑迷,2014(1):95

[基金项目]创新训练项目“‘鲜品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编号:201510638037)。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背景回顾

回顾2016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发展的重点事件,除了持续优化的对话机器人、实时翻译语言助手,以及自动驾驶无人车之外,最热门的头条应当是在3月由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对战韩国围棋九段名将李世石。这一事件掀起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新一波关注。

接着,9月底,谷歌、Facebook、IBM、微软、亚马逊这几家科技巨头联合成立了一个名为“人工智能伙伴关系――造福人类与社会”的非盈利组织(Partnership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Benefit People and Society),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技术实践,推进公众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这在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上也是一个关键事件。

此外,像苹果这样的公司虽然没有加入上述的人工智能组织,但回顾过往几年,苹果已经悄悄收购了10~2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并陆续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其产品中。就连微软今年也将人工智能的功能加入其云端办公软件中。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逐渐在众多领域开始绽放光芒。

随着计算机演算能力的提升以及相关技术的推进,人工智能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从需要外力监督的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跨入不需要监督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现在已经能够模拟大规模的神经网络,让机器在不需要直接人为干预的状态下自己“动脑思考”。虽说如此,人工智能要能取代人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于那些基础与重复的任务,已经足以胜任。

而在企业培训的应用中,人工智能尚未达到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一样,不用学习就可将所需知识直接下载至脑中。因为学习是个性化的,并且还要经历知识内化的过程,才能最终完成。虽然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学习,但现阶段“智能化”在企业培训中还是有很多应用潜力。

解读

To老师:推进个性化辅导

“智能化系统”通过对学习者行为历程的收集与分析,让老师可以更快地了解到每个学习者的能力水平与学习进度,进而透过系统平台推送相对应的学习资源或者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标。“智能化系统”也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程度与需求,匹配相关的资源,选取真正对其有用的内容,提供多元与个性化的学习历程(Learning Experience),从而摒弃以往齐头并进式的课程规划。

“专家系统”(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是一种模拟人类专家解决领域问题的计算机程序系统。将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根据某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能模拟出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以便解决那些需要专家才能处理的复杂问题。非专家们可以通过这种系统来增进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专家们也可把它视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助理。这种“专家系统”已经取代了部分老师的角色。

从内容制作来看,现在已经有些“智能化”系统可以针对特定主题自动生成内容。智能化写作工具的发展以及国际很多新闻行业吹起的人工智能化风潮,都预示了内容制作“智能化”的未来。

To学员:提供个性化反馈

学习者过去在学习时,往往缺乏足够的演练机会,通过“智能化”的辅导系统,可以增加学习互动练习的机会,让学习者不断试错,进而加快提升学习者的熟练程度。例如在语言学习上就有很多类似的应用。

学习者可以借助知识图谱快速缩小搜索范围。“智能化搜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搜索的信息,总结出与搜索话题相关的内容。由于知识图谱构建了一个与搜索结果相关的完整知识体系,所以学习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搜索中,学习者可能会了解到某个新的知识或新的联系,从而进行一系列全新的搜索与学习。并且有些“智能化”系统,还能根据过往学习者的学习历程以及本身的兴趣、能力或工作岗位,主动推荐相关资源。

此外,与传统学习管理平台注重管理与记录不同的是,“智能化”指导系统会提供给学习者“个性化”的反馈。学习者参加完测验后,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弱项,进一步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及后续所建议的学习路径。智能化辅助系统扮演了助教的角色,有效指导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To培训管理者:开展个性化推广

不管名称是叫培训部门、学习发展部门、企业大学或者近年新兴的互联网学习部门,培训管理者都会面临整体培训项目管理与运营的问题。过去,培训管理者在运营项目时,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或者“拍脑袋”。通过广泛收集学习者各类的历程与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培训项目运营者就可以了解项目的健康度,并实时监控,即时调整运营手段。在项目推广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特征的学习者选择个性化的推广手段,提供更精准的培训服务。

学习无处不在,当学习历程记录可以通过xAPI这类学习技术标准,来收集多元及完整的学习历程数据后,学习数据就不会只停留在SCORM课件阅读或者面授中缺席的记录模式,而是可以将学习历程数据集中起来。过去单纯的学习记录也可以上升到预警及预测的层次,甚至通过数据收集与深度分析,提供关于“学习者如何建构所学内容的意义、如何形成理解、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做决策”的报告,这对培训项目设计与运营会有莫大的帮助。

To业务部门:提供场景化的工作辅助资源

培训的目的,对业务部门而言,并不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也不是只为了提升个人素质或能力而培训,而是为了更好地在工作中完成任务,提升工作成效,最终创造组织绩效。培训如何落地,一直是企业培训所面临的挑战。在工作环境中,“智能化”工作辅助系统(Intelligent Performance Support System)可以依照角色或流程等属性,即时提供给任务执行者个性化且适量的内容,扮演了教练的角色,加速问题解决并提升工作成效。

此外,通过学习元件(Learning Objects)或知识元件(Knowledge Objects)在元数据层(Meta Data)的标签,内容资源可以具备学习者能力、角色、工作场景及业务流程等属性。之后,结合“智能化”推荐引擎,内容便可以依照单一或多元属性呈现,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被自动推送给学习者,或者作为问题解决的资料来源被推送给任务执行者,满足在工作中“即用即学”的场景。

未来的终点:智能化

人工智能在企业培训中其实有很多的应用可能性,但要能真正在企业培训中应用人工智能,还需要经历几个阶段。

首先是“自动化”。也就是从学习环境中的知识传递与学习历程,到工作环境中的知识应用历程,都能汇集完整行为历程数据,并且能进行数据的自动汇总集中,以便后续的分析。

其次是“个性化”。除了在学习环境中了解并掌握学习者(Learner)的个性化需求之外,还有在工作环境中,了解并掌握工作任务执行者(Performer)最终知识应用的业务场景个性化需求。

最终是“智能化”。当具备足够的数据以及有用的数据,智能推荐、智能指导、智能搜索或者智能辅助等应用就能水到渠成。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观念

1.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时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惊人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逻辑学、信息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学科,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前沿学科。人工智能学科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从而实现机器智能[1],使得机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几乎所有的科学与技术的分支都在共享着人工智能领域所提供的理论和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专家系统、语义Web、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控制、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智能计算等方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作为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之一,其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展开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并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为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工智能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本科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通过初步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内容,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适时适度地进行科研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研究兴趣,树立目标意识,找准研究方向,为科研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3.人工智能教学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前沿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内容抽象且更新快的特点[2],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3]: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其知识的抽象性,又加之其应用实例较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内容单薄,需要不断充实;人工智能教学资源短缺。现有适用性教材较少,学校硬软件设备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开展。

4.人工智能教学方法探索

4.1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探索本科阶段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使人工智能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困惑的是理论不能或不容易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不知道学习人工智能能做什么。所以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除了要很好地讲解理论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中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应用实例,如:智能机器人、车牌识别、防火喷头根据烟雾浓度自动灭火、无人驾驶汽车等[4]。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实例,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还是非常广的,让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内国际举行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小车等智能学科的比赛,发挥同学们动手、动脑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更难能可贵了。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9月,总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实验室拥有价值超过百万元的机器人设备、仪器和工具,可以满足机器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要求。目前,我校除了人工智能理论教学之外,还开设了机器人创新实验课,使理论和实验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图1为学生在上机器人(机器鱼)实验课。

图1 机器人创新实验课

4.2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很好地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目前人工智能教学的现状,人工智能教学应该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

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积极地引导学生从模仿再现到探究发现,重视动手操作和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三,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人工智能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理念,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全面、持续、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促进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无论有何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都要保证课堂教学进程紧凑有序,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提取材料信息、探索(猜测)方案、尝试实践、理解强化、实际运用等。在一节课里有时也可能是几个学习过程的循环提升。因此,一定要将实验所涉及的理论都讲解完才能进行实验课,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

4.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刚开始听课由于有兴趣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点比较多,不便于理解,兴趣逐渐减弱。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案例教学。例如:我校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等多项比赛,让学生观摩、参与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与实践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带动学习,建立了以学生科技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协调发展的实验实践训练体系,即由机器人社团作为基础培训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四级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具体包括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初级动手训练、高年级学生系统动手训练和综合创新设计。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加强理论基础,扩大知识范围、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图2为水中机器人比赛现场。

图2 水中机器人比赛现场

4.5加强合作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合作教学,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合作能力[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安排:

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

每次实验课之前都分好小组,明确实验目的,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安排,做到统筹协作。

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

实验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协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统一思考实验的成果,并作出书面实验报告。

③小组代表实行轮流制(有利于每个个体的锻炼),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互通有无。

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

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应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5.结语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解决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人工智能教学新路。人工智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因此,教学和实践方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展开。另外,精心选编适合时展和教学需求的教材也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2]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09,1:129-132.

[3]冯爱祥,罗雄麟.本科“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国电力教育2011.10:111,118.

[4]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

一研究背景

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院校一直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逐渐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对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陵科技学院作为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创始单位,也正在积极地去探究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建设模式。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学校的一门深度涉软专业,也要紧跟南京城市软件建设发展方向,这对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工程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不但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方式,而且为人们进行信息的获取、存储和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目前,各行业大都需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而且薪金很高。2015年5月8日,备受瞩目的《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下发,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该规划二个突出特点是,将"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作为贯彻始终的主题,提出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为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在今年,随着国家“两会”的盛大召开,人工智能首次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人工智能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带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电子信息技术的巨大成功和进步,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层次、多维度地参与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使科技的进步快速融入到跨界合作中。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使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配合甚至取代医生进行精确的手术治疗。在无人驾驶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舰船都已经陆续投入使用;在军事领域,人工智能的运用更是已经炉火纯青,俄罗斯与美国的人工智能作战部队和相关系统,已经在反恐作战中屡立战功,威力无比,作战效能与性价比远远超越人类士兵。由此可看出,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技术大发展的当下,终于在应用层面开始发光发热,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后续无穷无尽的成长潜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是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能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创新获得成功的关键。随着BAT、华为、大疆无人机等高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和开发上的不断探索,刺激更多人才和资本向人工智能商业应用领域涌入。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学习背景下,软硬件相关知识过硬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社会上最为紧缺的人才,薪水待遇很高。

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将“人工智能”新概念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校企紧密结合,培养出复合型的,应用型的社会紧缺人才,是需要去解决的关键问题。1.像当年互联网的崛起一样,人工智能真正的发展才刚刚兴起,相关的概念及定义还不完全定型,如何把握好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课程计划中规划与人工智能息息相关的课程,比如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课程,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上面临较大的挑战。2.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了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崭新概念。如果要将“人工智能”融入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中,就不仅需要学生学好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技术,C/C++程序设计等传统的课程,打好基础,还需要加强在数据挖掘,神经网络等以数学为基础的课程方面的建设,扎实学生的数学物理基础。这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更高,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此方面的师资专业培训,是一个该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3.一个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优秀的师资力量以及良好的学风,还需要有相关的硬件实验平台作为支撑。如何根据“人工智能”新概念,针对性地新建一些诸如智能传感器实验室,人体特征识别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电子器件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等应用于人脸识别,智能家居,机器人等热门领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该课题需要去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及实践模式为研究内容,重点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相关的理论及实验课程建设融入到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做到无缝结合,在培养模式上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以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类的高新电子信息技术企业对相关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目前拟以现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方向为基础,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导向的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在未来的专业发展规划中,逐渐形成物联网、智能家居、机器人,无人机,人脸识别,语音交互,智能驾驶等不同的专业方向,增加学生的就业面,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加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

可采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依据的引导式教学实践模式,在扎实学生数学物理等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人工智能概念贯穿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不同的应用型实验项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将课堂教学、校内实验和校外企业实习三者相互结合,鼓励学生参加诸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中美创客大赛等赛事,以确保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让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自选课题、进实验室、根据兴趣爱好组建不同研究方向的实验团队,并为学生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向配备专业教师,以此让学生融入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形成所谓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由相应的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

在努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注重提高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使其能够很好地将“人工智能”新概念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各种竞赛,提高教师团队的实践能力及技术水平。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师资团队建设;通过鼓励教师积极开设MOOC课程,参加教师技能大赛以及国内外教学培训,从多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

企业工程师可以参与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部分的教学实践工作。这种合作制度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应用水平,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注重课程大纲修改,实验室平台建设

以改革传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目标,总结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教学及实践的相关经验,形成一个有鲜明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育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改革方向,应重点考察“人工智能”新概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缺点。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新概念下的教学及实践课程大纲修订、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培训体系构建、实验室软硬件平台建设、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及校外实习基金建设等工作。

四结语

本文探讨和研究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下应用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结合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情况,对原有的专业培养模式做了一定的理论创新,引入了“人工智能”新概念,从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研技能培养,校企合作办学,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姚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57-358.

[2]叶全意,徐志国,吴杰,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93-94.

[3]刘红喜,徐峥,林海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23):39-41.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

1背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互联网跨界融合创新模式进入林业领域,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信息化与林业深度融合,开启了智慧林业的大门。我国林业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逐步走上了有序、快步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2011―2013年,国家林业局先后开展了中国林业信息化体制机制研究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2012―2013年,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林业局编制了《中国林业物联网发展框架设计》,2016年3月正式了《“互联网+”林业行动计划》。

国家林业局制定的《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信息化、智能化在林业中的应用已经从零散的点的应用发展到融合的、全面的创新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逐步应用,能实现林业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管理,更透彻地感知生态环境状况、遏制生态危机,更深入地监测预警事件、支撑生态行动、预防生态灾害。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涉及研究、设计和应用智能机器的一个重要分支。国际上,人工智能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在国内,也呈现出极好的发展势头,人工智能已得到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并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我国已有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和大学师生从事不同层次的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学习,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受到广泛重视并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庞大的、交叉的前沿学科。特别是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成为各行业创新的重要生长点,其广泛的应用前景日趋明显,如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机器、智能化电器、智能化楼宇、智能化社区、智能化物流等,对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在智慧林业相关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在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方面,已经有大量的嫁接机器人、水果采摘机器人、农药喷洒机器人、果实分检机器人等投入使用;在专家系统的应用方面,森林病虫害诊断专家系统、病虫预测预报专家系统、林产品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专家咨询和人员培训专家系统等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在智慧林业中的广泛应用,涉林企业和事业单位对智能型林业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为了适应市场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自2003年起,国内诸多林业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林业相关专业的研究生阶段陆续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同时不断加大人工智能课程的比重,因此,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对于林业院校显得越来越重要。

2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现状

林业院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专业不多,但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自2003年起就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所用教材一直是蔡自兴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另外,面向部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如农业硕士的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技术,森林经理和森林培育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主要使用蔡自兴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教材施教,但由于课时数仅有32学时,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高级应用,如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采用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该专业没有设置实验学时,仅在理论课堂上演示了一些仿真软件,如BP神经网络仿真环境。

针对农业硕士的农业信息化领域研究生和森林经理及森林培育两个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教学计划安排的学时数为40学时,没有指定教材,仅给学生列了蔡自兴教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研究生用书》等几本参考教材。课堂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组织教学,每一讲除了相关的理论以外,还介绍一些工程实践应用的例子,让研究生能够了解这些人工智能算法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具体应用。

3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林业院校更有区别于其他类型院校的显著特征,而且林业院校开设该课程教学相对较晚,因此林业院校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更多的问题。

(1)师资短缺。在林业院校,林学相关专业开设该课程往往由林学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这些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虽然曾从事过人工智能个别算法或领域研究,但不具备全面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在讲授不熟悉的人工智能知识点时显得力不从心。

(2)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一般的人工智能教材都比较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但是农业信息化、森林经理、森林培育等专业的学生不管是专业基础还是行业应用背景均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不同,如果我们仍然按普通的教材施教,教学内容就缺乏林科特色,显得专业性不强,无法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

(3)教学难度过大。林业院校涉林专业的学生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C语言等简单的计算机课程基础,缺乏算法思想。而人工智能课程涉及很多高级、复杂的算法,不论从算法思想,还是从算法实现和算法应用,对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来说难度过大。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要做一些取舍。

除此之外,还存在诸如缺少实验环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案例缺乏等其他普遍性问题。

4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通过分析林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近十余年来从事人工智能教学的经验,我们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

(1)推行专题式教学,解决师资缺乏的问题。在师资缺乏的情况下,由一名教师完成整个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比较困难,同时,可能有多名教师分别在人工智能的不同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可以将该课程按章节分成各个不同的模块,每一个模块设一个专题,如神经网络专题、专家系统专题、机器学习专题等,再由多名教师分别承担自己熟悉的专题进行讲授。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位教师的知识不足,又可以让各位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将每一个熟悉的专题讲授得更加详细、更加有趣。

(2)教学内容与涉林专业紧密结合,解决专业性不强的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各领域应用在林业行业都能找到对应的应用实例。例如,林果采摘机器人就是机器人在林业中的应用;林火识别和林木病虫害监测就是模式识别在林业中的应用;林火蔓延预测可以用到隐马尔科夫模型;PAID50专家系统平台就是专家系统在农林业中的应用典范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将人工智能知识与林业应用结合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乐意接受。更进一步,如果能够结合这些林业应用编写一本《人工智能及其林业应用》教材,将会更加适合涉林专业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

(3)应用计算机仿真软件解决教学内容难度大的问题。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差,编程能力不强,算法训练不足,对各种人工智能高级算法难以理解,更难以编程实现。针对这个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主动提供一些相关算法的计算机仿真软件,在课堂上通过演示这些仿真软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法,甚至能够通过仿真软件应用这些算法解决本专业相关的问题。例如可以开发如图1和图2所示的BP神经网络算法仿真软件,通过该仿真可以把神经网络的结构、训练时的权值偏差变化、训练过程中总误差的变化等信息完全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这个仿真过程就不难理解BP神经网络算法,甚至可以使用这个仿真软件来解决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问题。

5结语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人工智能在培训行业的应用,除非已经进化到像电影《黑客帝国》中的场景一样,可将所需知识直接下载至脑中,否则,还是得回归学习的本质。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学习,学习是个性化的,并且还要经历内化的过程,才能最终完成。然而,这并不代表人工智能在培训行业没有用武之地,恰恰相反,“智能化”学习技术的发展正为培训行业注入一股新动能,而其中有些应用值得重点关注。

辅助系统

在学习环境中,与传统学习管理平台注重管理与记录不同的是,智能化辅助系统会提供给学习者(learner)个性化的反馈。学习者参加完测验后,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弱项,进一步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源及后续所建议的学习路径。智能化辅助系统扮演了助教的角色,有效指导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在工作环境中,智能化辅助系统可以依照角色或流程等属性,即时提供给任务执行者(performer)个性化且适量的内容,扮演了教练的角色,加速问题解决并提升工作成效。

课程规划

想像一下,你所经历的学习与工作都留下了记录,你曾经去过哪儿、看过什么、读过什么,都被记录分析。之后通过电脑演算模型,人工智能就可以根据你的程度与需求,为你匹配相关的资源,选取真正对你有用的内容,提供多元与个性化的学习历程(learning experience),从而摒弃以往齐头并进式的课程规划。

内容资源

通过学习元件(learning objects)或知识元件(knowledge objects)在元数据(meta data)的标签,内容资源可以具备学习者能力、角色、工作场景及业务流程等属性。之后,结合智能推荐引擎,内容便可以依照单一或多元属性呈现,作为获取知识的来源被自动推送给学习者,或者作为问题解决的资料来源被推送给任务执行者。

精确搜索

语言可能是模棱两可的,通过建立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学习者可以快速缩小搜索范围。智能化搜索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搜索的信息,总结出与搜索话题相关的内容。由于知识图谱构建了一个与搜索结果相关的完整知识体系,所以学习者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在搜索中,学习者可能会了解到某个新的知识或新的联系,从而进行一系列全新的搜索与学习。

数据分析

学习无处不在,当学习或者历程记录可以通过xAPI这类学习技术标准,来收集多元数据的时候,学习数据就不会只停留在以往SCORM课件阅读的纪录模式,而是可以实现学习历程数据的集中。过去单纯的学习记录也可以上升到预警及预测的层次,甚至通过数据收集与深度分析,提供学习者如何建构所学内容的意义、如何形成理解、以及学习过程中所做决策的报告,这对教学设计会有莫大的帮助。

项目运营

过去,培训管理者在运营学习项目时,往往只能凭借经验或者“拍脑袋”。通过广泛收集学习者各类的历程与行为数据并进行分析,学习项目运营者就可以了解项目的健康度,并实时监控,即时调整运营手段。在项目推广时,还可以针对不同特征的学习者选择个性化的推广手段,提供更精准的学习服务。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人工智能;电子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传递

作者简介:王亮(1982-),男,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助理工程师,学士,单位:呼伦贝尔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方向: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是结合了机械工程与电子技术的一类新兴的工程,它能够很好地结合两者的优点,使机械变得更加智能,操作变得更加精确可靠。同时记过长时间的发展,机械电子工程正在向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1人工智能概述

为了很好的了解机械电子的智能化发展,我们十分有必要对人工智能做出简单的认识。人工智能的发展十分的缓慢,其起源于十七世纪初期,经过两个多世纪的缓慢发展才完成了前期的积累过程,之后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段时间的积累上而快速前进的。最初的积累就是简单的理论积累过程,主要体现在映射方面。在现代人工智能所需的逻辑理论方面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但是在二十世纪中叶,人工智能被首次提出,出乎意料的是还对其有了比较清晰的规定,为其接下来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大概的方向。以这个事件作为节点,人工智能在此之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生产实践的工作中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为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比较强大的支撑。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不仅促进了其智能化的过程,而且还充分的交流了各种信息,与网络的发展相辅相承,这样的发展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2机械电子工程概述

为了更好地了解机械电子工程,我们对机械工程的发展历史进行了阶段化的划分,根据其发展的时间顺序划分为以下的三个阶段:

(1)首先是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当中,人工对机械电子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我们往往需要通过人工来完成机械电子工程的手工化作业。所以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生产效率十分低下,也正是因为如此低效率的生产,使机械电子工程得到了发展;

(2)其次就是工业革命的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流水线生产方式的引入。流水线这种工作方式具有分工明确、单元的操作简单的特点,它不在需要工人对所有的生产工序都了解,只需要对自己所在的环节熟练就行,这不仅节约了培训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的双手。但是其机械化和智能化程度也不够高,难以满足市场的大量的需求。所以我们还是必须着眼于机械电子的研究,实现流水线的少人生产;

(3)最后也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当中,机械电子已经具备雏形,与以前的发展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的飞越。并且在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中出现了更多的非人工元素,即机械。而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飞越,机械工程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新高度。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人工智能被添加到了机械设备上,使机械设备的灵活性及适应性能够完美的适应我们的生产生活的需求,机械电子工程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3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分析

在自动控制的理论学习当中,我们学习到的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基本上都是成比例关系和现行相关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实践当中,机械设备与电子设备组成的系统往往都是呈现不稳定性和非线性的,我们很难用一个简单的式子来表达出这种系统所具有的特性。在该工程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通过不断的发现,总结了以下三种描述这类系统的方法:

(1)通过对机械设备完成操作的物理过程来总结其数学规律,并用数学表达方式进行表达;

(2)通过对运行经验的积累来编写一套行之有效的库函数,在实践中调用其中的某些组成元素,从而实现对生产的指导;

(3)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使之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水平,从而为接下来的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具体的来说,可以通过数学方式对所总结的经验进行升华。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模拟出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而且论证的过程也十分的可靠。但是其也存在很大的不足,在一些十分复杂的系统当中,我们很难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表达,有些及时表达出来了也不能进行有效的求解。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另辟蹊径,寻找一种能够处理这种问题的表达方法,使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在解决数学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上,现在比较可靠的两种解决方法为神经网络系统与模糊逻辑系统。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人工智能,能够较好的弥补数学所不能涵盖的范围。具体的来说,模糊逻辑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模拟,其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对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而神经网络则是模拟人类的神经结构,通过模拟来实现对数据的传输,其对数据的传输精度能够很好地与前者相结合,使复杂系统得到比较完善和全面的表达。以上所述的两种表达方法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复杂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之间的关系,但是其解决问题的难度还是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限制。而新兴的模糊神经系统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很好的解决该类问题,不失为一种先进性与实用性兼备的新方法.

4结语

科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类学科综合应用的过程,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机械电子工程的智能化,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张长弓.浅谈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整合思路构建[J].神州(下旬刊),2014,(1):41-41

[2]宫赟.关于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关系的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4,(3):189-189

[3]臧涛.机械电子工程与人工智能的关联结合研究[J].中国机械,2014,(6):233-233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1)在煤矿安全仪器仪表结构、性能改进中的应用智能自动技术给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仪表和测量领域的应用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前景。要使每台仪器和仪表都能随时准确地分析以前和当前的数据信息,可以在智能化软、硬件的基础上,从低、中、高3个层次上抽象反映测量过程,使现有的测量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得到提高,使传统测量系统的功能得到扩展,如运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计算、混沌控制等智能技术,使煤矿安全监测仪器及仪表实现高速、高效、多功能、高灵敏等性能。将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等微型芯片技术应用到分散系统的煤矿安全检测仪器仪表中,设置模糊控制程序以及各种测量数据的临界值,运用模糊规则的模糊推理技术,对事物的各种模糊关系进行模糊决策。这种模糊技术的优势就在于不用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也不需要大量的测试数据,只需要根据经验,总结出一个合适的控制规则,应用芯片的离线计算和现场调试,按照我们所需要的精确度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准时的控制动作。

(2)开采方案决策及参数优化设计随着专家系统的发展,煤矿企业对矿井挖掘的方案和参数越来越合理,更贴合实际条件。近年来,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所和院校专注于将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中,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大学设计的专家系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智能地实现在长壁采煤法和短壁采煤法之间选出最佳的截煤方案;俄罗斯东部矿业大学将模糊数学理论应用到煤矿生产中,设计出一项可以智能选择最佳的爆破对策以及将方案参数最优化的专家系统;澳大利亚拉瓦尔大学设计的一项专家系统,可以智能选择最佳的设备选型。将人工智能应用到煤矿安全生产领域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针对采矿巷道围岩支护中围岩分类的相关问题,设计出了一项专家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智能的根据实际情况将围岩进行分类。针对巷道支护的形式以及参数问题专门设计了一项专家系统;针对煤矿井下爆破挖掘方案的选择问题开发设计了一个专家系统。这些技术现在在煤矿安全生产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在煤矿安全仪器仪表网络化中的应用煤矿安全仪表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通过强大的计算机计算功能快速并且准确的计算出合理的参数,充分发挥了安全仪表的作用。例如,将数字安全检测仪器连接到网络上,网络上的模式识别软件便可以快速准确的分析出所处的实际条件以及仪表的各项属性,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果将智能系统直接安装到数据采集设备上,便可以脱离网络实现智能的远程测量和数据采集,并自动实施分类。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运算功能和人机互动功能越来越人性化,通过设计一项人工智能软件,然后将计算机与仪器、仪表连接在一起,就可以远程操控这些仪表,完成不同的任务。比如将这些仪表上的数据收集起来复制多份,分别发往不同的部门;比如建立一个煤矿数据库,将测量结果储存在这个数据库里面,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时调出来使用。并且不同的用户可以分别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办公地点实现对同一个仪表或者同一个任务的监控和数据收集,没必要亲自到现场查看。一旦发现问题,由于数据的同时性,工作人员便可以立即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不会因为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讨论的不一致性,耽误解决问题的时间。

(4)井下故障诊断及灾害预防控制煤矿生产过程中不但要解决挖掘方案的合理性和优化问题,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利益,最重要的还是要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对环境的破坏性。针对这些问题,有些技术人员便考虑将人工智能应用在故障诊断和灾害预防控制方面。王文明设计了一项智能诊断专家系统,这个系统以神经网络为基础,利用神经网络强大的学习能力,将过去煤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总结归纳,当问题出现时,专家系统便能迅速反应,诊断出这个问题,推理得出应对方案。文献[1]也在神经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了一项专家系统,这项技术将煤矿生产事故前所出现的征兆汇总,当生产过程中再次出现同样的现象时,专家系统便能迅速推理将会发生什么问题,并提前预报,工作人员便能立即知晓,并做出排查确认是否存在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应急措施。

2结语

煤矿安全生产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关注量的增长,同时要提高质的飞跃。虽然政府对于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在不断加强,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也有明显的下降,但是重大安全事故仍然时有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煤矿安全生产仍然任重道远。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以防止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

(1)升级煤矿安全生产技术设备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这项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和规模也将不断扩大,煤矿安全生产设备也将越来越智能化和先进化,仪器、仪表这些监控设备也将越来越人性化,不但可以及时处理各个类型的数据,而且还能非常有条理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煤矿生产也必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人工智能技术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可以轻松的将人的思维应用到生产设备上,实现“人”的智能化,不仅可以在量或是质上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而且可以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做到提前预防、提前准备。煤矿生产的提高也将使我们的生活工作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2)提高煤矿企业技术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煤矿企业应认真执行国家在煤炭资源开采、生产布局和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程标准,加强企业的技术管理,使煤矿生产机制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从业人员应熟练操作生产设备,并且熟悉生产环节的链接,从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应加强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从业人员知道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损害,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减少经济损失;对于从业人员来说,可以尽量减少对于人身的伤害。国家重点煤矿应建立数控网络化、操控智能化的检测监控体系和安全体系,增强煤矿安全生产的技术保障能力,数据的收集有利于企业有效的掌握全局,合理的调整煤矿生产产量,操控的智能化则有助于减少从业人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从业人员尽量少吸入煤尘,减小尘肺病的发生几率。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人工智能 情感 约束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1-085-03

1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从20世纪50年代产生,经过长期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语言处理、智能数据检索系统、视觉系统、自动定理证明、智能计算、问题求解、人工智能程序语言以及自动程序设计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不再是仅仅具有简单的模仿与逻辑思维能力,人们也越来越期待人工智能能够帮助或者替代人类从事各种复杂的工作,加强人的思维功能、行为功能或是感知功能。这就要求人工智能具有更强的情感识别、情感表达以及情感理解能力。通俗的说,为了使得人工智能对外界的变化适应性更强,需要给它们赋予相应的情感从而能够应对这个难以预测的世界。

在赋予人工智能“情感”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有科技层面上的,也有社会学层面的。本文在这里只讨论其中一个比较基本的社会学问题:“人工智能情感约束问题”,即关注于如何约束赋予给人工智能的情感,不至于使其“情感泛滥”。情感指的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具有了情感后的问题是:人工智能的情感是人类赋予的,人工智能自身并不会创造或者控制自己的情感。如果赋予人工智能的情感种类不合理,或者是赋予的情感程度不恰当,都有可能造成“情感泛滥”并导致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例如,当人工智能具有了情感之后,如果人类自身管理不恰当,有可能导致人工智能反过来伤害人类。尽管目前我们只能在一些科幻作品中看到这种情况发生,但谁也不能保证未来有一天会不会真的出现这种悲剧。

本文第二章对人工智能情感研究进行了概要性回顾,第三章对如何约束人工智能情感进行了尝试性探讨,最后一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2人工情感发展情况概述

随着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及精神系统深入的研究,已经愈来愈肯定情感是智能的一部分。人工情感是以人类自然情感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机器人学等学科,对人类情感过程进行建模,以期获得用单纯理性思维难以达到的智能水平和自主性的一种研究方向。目前,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人工情感建模、自然情感机器识别与表达、人工情感机理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尤以人工情感机理的研究困难最大,研究者也最少。

目前人工情感在很多领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比较典型的是在教育教学、保健护理、家庭助理、服务等行业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发展的三个方案:在虚拟剧场、虚拟市场和对话Agent中引入情感模型和个性特征来帮助开发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在保健护理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家庭保健与护理方向,如Lisetti等人研制的一个用于远程家庭保健的智能情感界面,用多模态情感识别手段来识别病人的情感状态,并输入不同媒体和编码模型进行处理,从而为医生提供关于病人简明而有价值的情感信息以便于进行有效的护理。服务型机器人的典型例子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发明的一个机器人接待员Valerie。Valerie的面孔形象的出现在一个能够转动方向的移动屏幕上时可以向访问者提供一些天气和方位方面的信息,还可以接电话、解答一些问题;并且Valerie有自己的性格和爱好,情感表达较为丰富。当然这些只是人工情感应用领域中的几个典型的例子,人工智能情感的潜力仍然是巨大的。

尽管关于人工情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惊喜和利益,但由于情绪表现出的无限纷繁以及它与行为之间的复杂联系,人们对它的运行机理了解的还不成熟,以致使得目前人工情感的研究仍面临着诸如评价标准、情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问题。所以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目前对于人工情感的计算乃至控制机制并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

3对人工智能的情感约束

正如上文所述,如果放任人工智能“情感泛滥”,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为了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的发展,使智能与情感恰到好处的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思考如何对赋予人工智能情感进行引导或者约束。

3.1根据级别赋予情感

可以根据人工智能级别来赋予其情感,如低级别人工智能不赋予情感、高级别人工智能赋予其适当的情感。众所周知,人工智能是一门交叉科学科,要正确认识和掌握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的人至少必须同时懂得计算机学、心理学和哲学。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一个观点:人工智能的起点不是计算机学而是人的智能本身,也就是说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之前必须得先解决思想问题。而人工智能由于这方面没有一个严格的或是量度上的控制而容易出现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量变最终会导致质变。现在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能排除这个量变导致质变时代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到来,而到那个时候后果则不堪设想。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就应该对人工智能的情感赋予程度进行一个约束。

根据维纳的反馈理论,人工智能可以被分成高低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是智能型的人工智能,主要具备适应环境和自我优化的能力。高层次的是情感型的人工智能,它的输入过程主要是模仿人的感觉方式,输出过程则是模仿人的反应情绪。据此我们可分别将机器人分为一般用途机器人和高级用途机器人两种。一般用途机器人是指不具有情感,只具有一般编程能力和操作功能的机器人。那么对于一般用途的机器人我们完全可以严格的用程序去控制它的行为而没必要去给他赋予情感。而对于高级层面的情感机器人来说,我们就适当的赋予一些情感。但即使是这样一部分高层次的情感机器人,在赋予人工情感仍然需要考虑到可能会带来的某些潜在的危害,要慎之又慎。

3.2根据角色赋予情感

同样也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机器人角色的不同选择性的赋予其不同类型的情感。人类与机器合作起来比任何一方单独工作都更为强大。正因为如此,人类就要善于与人工智能机器合作,充分发挥人机合作的最大优势。由于计算机硬件、无线网络与蜂窝数据网络的高速发展,目前的这个时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极佳时期,使人工智能机器人处理许多以前无法完成的任务,并使一些全新的应用不再禁锢于研究实验室,可以在公共渠道上为所有人服务,人机合作也将成为一种大的趋势,而他们会以不同的角色与我们进行合作。或作为工具、顾问、工人、宠物、伴侣亦或是其他角色。总之,我们应该和这些机器建立一种合作互助的关系,然后共同完任务。这当然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要做到这样,首先需要我们人类转变自身现有的思维模式:这些机器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平等的服务提供人。

举例来说,当机器人照顾老人或是小孩的时候,我们应该赋予它更多的正面情绪,而不要去赋予负面情绪,否则如果机器人的负向情绪被激发了,对于这些老人或者小孩来说危险性是极大的;但是,如果机器人是作为看门的保安,我们对这种角色的机器人就可以适当的赋予一些负向的情绪,那么对于那些不按规则的来访者或是小偷就有一定的威慑力。总之,在我们赋予这些智能机器人情感前必须要周到的考虑这些情感的程度和种类,不要没有顾忌的想当然的去赋予,而是按分工、作用赋予限制性的情感约束,达到安全的目的。

3.3对赋予人进行约束

对人工智能情感赋予者进行约束,提高赋予者的自身素质,并定期考核,并为每一被赋予情感的人工智能制定责任人。

纵观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事故都是因为人为因素导致的。比如,首起机器人杀人案:1978年9月的一天,在日本广岛,一台机器人正在切割钢板,突然电脑系统出现故障,机器人伸出巨臂,把一名工人活生生地送到钢刀下,切成肉片。

另外,某些研究者也许会因为利益的诱惑,而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不正当领域,或者人工智能技术落入犯罪分子的手中,被他们用来进行反对人类和危害社会的犯罪活动。也就是用于所谓的“智能犯罪”。任何新技术的最大危险莫过于人类对它失去控制,或者是它落入那些企图利用新技术反对人类的人的手中。

因此为了减少这些由于人而导致的悲剧,我们需要对这些研究者本身进行约束。比如通过相应的培训或是定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制定定期的考核制度来保证这些专家自身的素质,又或者加强对人工智能事故的追究机制,发生问题能立即查询到事故方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强有力的硬性指标达到减少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悲剧的目的。

3.4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工智能情感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并未出台任何一项通用的法律来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过在1939 年,出生在俄国的美籍作家阿西莫夫在他的小说中描绘了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制造机器人时通过加入保险除恶装置使机器人有效地被主人控制的情景。这就从技术上提出了预防机器人犯罪的思路。几年后, 他又为这种技术装置提出了伦理学准则的道德三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看到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2)在不违反第一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绝对服从人类给与的任何命令;(3)在不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前提下,机器人必须尽力保护自己。这一“机器人道德三律”表现了一种在道德忧思的基础上,对如何解决人工智能中有害人类因素所提出的道德原则,虽然得到很多人的指责,但其首创性还是得到公认的。尽管这个定律只是小说家提出来的,但是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也是值得借鉴的。

那么对于人工智能情感的约束呢?显然,更加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那么,我们就只能在赋予人工智能情感的道理上更加的小心翼翼。比如,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应急方案来防止可能导致的某些后果,也即出现了问题如何及时的处理之。另外我们在操作和管理上应更加慎重的去对待。也希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出台一部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人工智能情感的管理,使之更加精确化、合理化。

4结束语

人工智能的情感研究目的就是探索利用情感在生物体中所扮演的一些角色、发展技术和方法来增强计算机或机器人的自治性、适应能力和社会交互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在技术上可能已经很成熟,但是人工智能情感毕竟是模拟人的情感,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本文尝试性的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是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劲头我们不可否认,将来“百分百情感机器人”的问世也许是迟早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赵玉鹏,刘则渊.情感、机器、认知――斯洛曼的人工智能哲学思想探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9,31(2):94-99.

[2] 王国江,王志良,杨国亮,等.人工情感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23(11):7-11.

[3] 祝宇虹,魏金海,毛俊鑫.人工情感研究综述[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04):497-504.

[4] Christine Lisett,i Cynthia Lerouge.Affective Computing in Tele-home Health[C].Proceedings of the 37th IEEE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04.

[5] Valerie.The Roboceptionist[EB/OL].http://.

[6] 张显峰,程宇婕.情感机器人:技术与伦理的双重困境[N].科技日报,2009-4-21(005).

[7] 张晓丽.跟机器人谈伦理道德为时尚早[N].辽宁日报,2011-11-04(007).

[8] Peter Norvig.人工智能:机器会“思考”[J].IT经理世界,2012(Z1):331-332.

[9] McCarthy J.Ascribing Mental Qualities to Machines1A2. In Ringle M,editor,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1C2,Humanities Press Atlantic Highlands,NJ,1979:161-195.

[10] Turkle,S.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sychoanalysis:A New Alliance 1J2.Boston:Winter 1988,117(1).

人工智能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翻转教学法

0 引言

近年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学生所学与实际需求存在不少差距,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因而遭遇诟病。依托信息与网络技术支撑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MOOC)较好贯彻了以学为中心的理念,其翻转教学模式与灵活有效的交互极大提升了学习兴趣[1]。搭建MOOC平台的计算机技术既是技术基础,也是热门MOOC课程。在此浪潮下传统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首当其冲受到冲击,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纵观国际三大MOOC巨头的课程建设均始于计算机类专业课程,同时也是所占比例较大的课程系列,其中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课程在Coursera、Udacity[1]两个平台上均是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呢?这是应对挑战的关键问题。

1 人工智能课程的课堂教学困境

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的前沿交叉学科,涉及面广、研究性强,还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课程难度大理论强实践难,也是公认难讲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1 先导课多,知识抽象,涉及面广,更新快

前期知识包括:数据结构、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图像处理等。如果前期知识不扎实,很难理解内容并融会贯通。传统内容包括:知识表示和推理、搜索策略、模糊理论、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专家系统、遗传算法等,涉及大量抽象理论和复杂算法。教材普遍特点是:内容滞后,枯燥深奥的理论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联系不紧密。

1.2 研究性强

该领域很多内容仍是科研热点,并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方向、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应用。

1.3 教学方式单调

技术和管理的局限也制约了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基本以教为中心,停留在讲授、问答等简单互动上,教学方法单一。很少能提供学生自学、讨论、合作和实践的一整套互动实践机会,难以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的理念。

1.4 学生缺乏兴趣

一方面,课程本身特点使得课程容易陷入枯燥的纸上谈兵的尴尬。另一方面,即将毕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对未来规划明确,抽象的人工智能课程无论从职业发展还是继续深造对学生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进一步拉低兴趣。此外,教材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等也会影响兴趣。

如火如荼发展的MOOC的课程,尤其Udacity的课程设计之初就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导向,做法上的独特之处成功吸引了大批学生。课堂教学中借鉴在MOOC上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不啻为一种尝试,以期摆脱教学困境,提高学习兴趣,最终提升教学质量。

2 MOOC的教学模式

MOOC的教学模式分为三种:cMOOC、xMOOC 和 tMOOC[2]。早期的cMOOC的教学模式特点是学习者完全做主,但复杂的网络互动产生庞大而混杂的知识网,缺乏识别主次和归纳总结能力学生常因信息过载陷入茫然无措的境地。2011年Udacity 创始人之一在网上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改变了表现风格,把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体的呈现潜力发挥到极致,按知识点分割内容成短小视频,其间插入现场对问题的解决,突出了Udacity有别于传统教育机构及其先行者的地方:注重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是xMOOC的教学模式,沿袭并创新了熟悉的学习风格,使得MOOC如鱼得水渐渐发展壮大。随着MOOC逐步成熟,为了适合具有专业基础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培养针对具体任务的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即tMOOC模式,这是Udacity网站课程的另一个设计目标。表1显示了MOOC的三种模式的对比。

以Udacity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为例,只要高中毕业具有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的学生就可以学习,该课程适合入门,但难度较低,内容较少。清华大学的马少平编写的人工智能教材是很多大学,包括我院人工智能课程的教材,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系列教学资源库,包括教材、课程视频、教学课件、作业及答案和实验设计等。根据Udacity网站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展示,表2从几方面对比了Udacity人工智能课程与清华大学马少平版的人工智能课程情况:

从表2可以发现Udacity的人工智能视频采用了按知识块分割成短小视频,在期间和完毕之后都准备了测试,细节上体现了以学为主的理念。纵观类似人工智能的国家精品课程[3],学习资源多为文本类,重用难,对教学重难点没有拓展和转化。这种以内容共享为中心的呈现模式,缺乏与学习者充分交互,难以体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MOOC的教学设计中,调动学习者极大热情的是翻转课堂,在学习环境中引入了自主协作[4-5],在交流机制中融入了多元互动,给学习者带来积极、主动、高效的学习,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如表3所示:

3 MOOC的教学模式对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启示

3.1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调整

MOOC的教学通过把理论抽象的知识点分割成小段录制的微课视频,时长不超过15分钟,内容衔接处具有一定交互性,讲解形象化,提供给学生反复观看,这种用技术处理分解知识点和把难点从抽象变成具象的过程降低了理解难度。

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对教学内容优化调整。人工智能涉及内容与范围多而杂,作为入门课程并不要面面俱到,根据学生层次,可以区分重点掌握和一般介绍的内容,以点带面铺开,因此,根据学生特点,把成熟的基础理论和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整合,辅以其他新技术的穿插介绍,主要分三块:

①人工智能的概念和发展,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包括知识表示,逻辑推理、搜索策略、模糊理论等;

③涉及现实应用,如: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控制等。

为了反映人工智能领域最新进展,教师还可以收集学生感兴趣的最新成果专题信息,及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通过与实际更紧密的融合接轨,对课堂上没时间介绍而又较热点的新知识,通过提供方向和资料解决,注重提高兴趣的同时,也展示出课程学科特点、主流技术及发展趋势。

3.2 紧密结合实际

Udacity的开设之初的目的就是学习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其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也不例外,包含有实际遇到问题的解决,这种立竿见影的好处就是极大激发了兴趣。

考虑到高年级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技术的兴趣远远大于技术理论等细节,不想花太多时间去理解复杂而难以看到实践效果的理论上,更想通过实际体验解决问题增强成就感。教学内容的设计尤其紧密结合实际运用。

传统人工智能讲授通过实例解答或推证式讲述理论,如知识表示和搜索推理技术,该部分理论强,应用实例少,往往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教师也感觉晦涩抽象,学生对所讲内容基本靠死记方法和步骤,这种僵化的教与学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设计教学时尤其注重内容的实用性。除了讲授至今仍沿用和有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引入近年发展起来的方法和技术,如智能算法等,对这些内容重点在技术的具体实现上,强调与实际的融合贯通。教学过程中加入与课程内容对应又可以用计算机实现的试用内容。如模式识别应用于手写数字识别,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实现算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体验,加深对算法的认识,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某些很有发展前景的技术兴趣导入,如目前人工智能研究侧重人类理性逻辑功能的模拟,而如果把情感智能考虑进去,才更有人性化的智能决策。这就是经过了将近20年发展的情感计算,随着可穿戴技术渐渐渗透进生活,引起更多关注,这些接地气的内容提升了兴趣。

3.3 实践能力的培养

Udacity 创始人史蒂芬斯博士的说过,“即使是最好的大学,其计算机课程所传授的技能也是浮于理论的”。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和思考,有利于主动学习的激发。这些方面,可以参考Udacity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验内容修正。强调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的目标。

3.4 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变化

3.4.1 实例教学法

人工智能内容的抽象性决定了知识点的难度,Udacity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中尽量把难懂的知识点结合现实中有趣实例,通过感性体验提高理性理解,让学生容易接受。笔者进行了一些化难为易的尝试:如利用汉诺塔问题讲解状态空间的知识表示,通过野人过河的游戏程序步步领会理论精髓;结合下棋软件体验模拟人脑思考的计算机博弈的极大极小搜索思路,这些实例教学激起了兴趣,扩展了学生思路,拓宽了视野。

3.4.2 翻转教学法

整门课程录制课程小视频还有一定难度,作为尝试,选择少量知识点录制视频进行翻转教学。如抽象的理论部分,借鉴网上已有视频资源融入教学过程,分解知识点破解难点,形象化与短时间的重复讲解,增加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期间穿插核查对理解内容的核查,并留出思考时间,强化学习效果。

3.4.3 交互环境的营造,辅助教学过程完善

1)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交互[6-7]

在MOOC课程中,提供在线交流论坛,学习者建立课程组,学习组等方式交流,这种教与学、学与学的交互不但是网状进行的,而且是即时的。学生将互动产生的内容作为学习的中心,通过学习者不同认识的交互,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拓宽了视野,更有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这种互动交流分成三种形式:

①教师对统一回答提问集中且意义较大的疑难问题;

②学习者分享学习感悟;

③学生间交流带来不同认知的碰撞。

以上三种情况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于课堂教学:及时分析整理共同问题,集中回复;课堂教学的互动除了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反馈的互动,还有对解决问题的互动。课下互动可以利用学者网建立课程组,提供了较好的师生交流形式与效果,同时利用学习组在小组中分享互助,小组成员的交流引起认知碰撞,这种实际参与的体验加深了理解,并巩固学到内容,这些资料的逐渐积累还可以复用。

2)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反馈[8]

MOOC 遵循了程序教学的一般原则,尤其注重学生反馈,像游戏一样关卡设置让整个过程充满挑战性,一些机器评分实现了及时学习反馈,摆脱了单向提供课程资源的弊端。课堂教学可以借鉴这种借助技术手段互动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促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4 教学改革的实施

利用以上措施在《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中实践,通过在xMOOC教学模式中部分适当内容引入翻转教学法与利用学者网的课程交互,探索提高兴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通过观察,调查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该教学模式中兴趣与能力改善状况,同时研究教师教学法转变与教学水平变化的关系,根据追踪研究效果,发现这种改善调动了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效果。实践中通过建立实验组(班)与对照组(班)、评价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因素,不断总结、修正和完善,期望建立适应当前形势与环境的有效的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5 结束语

笔者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本科高年级的教学特点和人工智能课程学科特点,提出在设计人工智能教学时,通过MOOC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完善课堂教学,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和新颖性,适当穿插新方向的内容,目标是将难学、枯燥、难理解的问题,变得易学、有趣、易理解。从学生反馈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积极的实际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udacity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网[EB/OL].https:///course/cs271.

[2]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 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3):13-19.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DB/OL].[2013-04-22].http://.

[4]徐明,龙军.基于 MOOC 理念的网络信息安全系列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03).

[5]王文礼.MOOC 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6]李青,王涛.MOOC:一种基于连通主义的巨型开放课程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2(3):30-36.

[7]樊文强.基于关联主义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及其学习支持[J].远程教育杂志,2012(3):31-36.

上一篇:办公技能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学习个人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