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资产监管范文

时间:2023-08-16 10:38:39

扶贫资产监管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1篇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一是突出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国资金融系统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开展县国资系统党建教育培训、国资系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红色主题党日活动、爱国主义观影等活动16场次,探索“党建+”工作模式,深入推进“党建+扶贫”、“党建+阵地”、“党建+学习”等活动,构建起“比、学、赶、超”大党建工作格局。在国资系统开展“五个一”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增强县属国有企业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激励党员干部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不断开展国资国企新局面。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党组领导班子深入基层讲廉政教育党课6次,开展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突出问题、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规经商办企业、深入开展蒲波严重违纪违法案“三项整治”“三项教育”回头看、国资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展“五对照五反思”专题讨论,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形势宣讲;召开国资系统2020年廉政工作暨党风廉政集体谈心谈话会议,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政治纪律保障;召开国资系统深化“改进作风、服务群众”工作推进会,要求以良好的作风推动实际工作,以实际行动服务群众。三是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按照“组织健全、活动经常、队伍过硬、保障到位、作用突出”的目标任务,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目前已完成4个基层党支部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国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健全国资监管机制。修订完善了《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管理办法》等文件,指导督促国有企业依法厘清董事会、监事会权责,进一步优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三重一大”议事规则,推动国资公司逐步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二是规范融资备案审查。加强信用风险预警和防控,督促国有企业加强融资合规性审查把关,市场化调整融资成本上限,加强存量债务低息置换和化解,全力拓宽国有企业融资渠道。三是促进国资保值增值。深度挖掘国有资产内涵价值,全面清理企业国有资产,引导县属国有企业通过规范化的公开拍租形式出租闲置资产,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去年以来,共处置资产86处,实现收益8000余万元,着力解决了国有资产闲置等问题。

(三)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一是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为大力推进县属国企改革工作落实,有效突破国企发展“瓶颈”,结合县情实际,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相关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国企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从改革目标、国企改革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予以明确,确保我县国企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强化工作责任落实。由县国有资产监管和金融工作局牵头,加大了改革工作动员和宣传,督促各县属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层层落实责任,做好资产登记和财务清理,为国有企业改革奠定好基础。三是深入谋划实体转型。制定《县国有资产清理工作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国有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新组建景扬旅投、普源农投2家国有独资公司,完成佛都药业混合制改革,正在推进普发供排水公司收购工作。以2个母公司(集团公司)+N个子公司(2+N模式)为基本架构,已组建完成盛安建设集团公司,正在有序推进中安实业集团公司筹建工作。四是加大项目投资力度。通过城市综合运营、联合开发、基金合作等方式探索市场化运营路径,正在实施俄罗斯卡里土石方平场项目、县体育小镇项目、县委党校迁建项目,同时盛安集团公司积极拓展其他业务,如:国家现代产业园创建项目、融媒体建设项目等,国有企业转型做实初见成效。

(四)金融服务保障不断优化。一是加强专项对接实现“增量”。深入开展“金融诊疗”“百行进万企”“金融辅导员”等助企活动,加大首贷户支持力度,落实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支持措施,做好有贷户续贷、转贷、增贷服务。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487.68亿元,较年初增长47.13亿元,增幅10.70%,存款增量、增速居全市第二;各项贷款余额217.33亿元,较年初增长21.69亿元,增幅11.09%,贷款增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三。二是深化市场改革推动“降价”。督促银行机构加快贷款利率市场报价机制转换,打破贷款利率下限;加大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力度,全国性商业银行内部转移定价优惠不低于50个基点;逐步推进融资担保机构将平均担保费率降低至1%以下;加大银行减费让利监督检查,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同类机构同类产品平均水平的银行,从严问责处罚。截至目前,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下降约20个BP。三是强化融资服务有效“扩面”。切实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中小微企业债券市场融资、上市或挂牌融资、吸纳股权或股债联合融资。积极拓展间接融资,组织银行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首贷培植行动。加强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天府信用通平台,引导中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实现线上融资对接,截至目前,全县小微企业注册数461户、个体工商户119户,实现融资签约90笔、5.16亿元。

(五)农业保险工作持续推进。一是明确工作内容。2020年3月27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召开政策性农业保险专题会,确定保险承办机构、服务范围和柠檬价格指数保险承保价格等,严格落实各乡镇(街道)、部门、保险机构职能职责。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台、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等各种宣传载体,通过小册子、宣传栏、宣传车和标语、横幅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张旗鼓地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大力宣传保险的意义和目的,宣传农险开办形式、赔偿标准、责任范围等知识,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进一步提高农户参保积极性,有效推进参保面的拓展。截至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今年保费2236.2万元。其中:生猪养殖保险保费1075.1万元;特色柠檬保险保费711.9万元,其他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49.2万元。三是强化督导检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定期核查保险机构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开展情况及数据真实性情况,对虚构或者虚增保险标的或者以同一保险标的进行多次投保及以虚假理赔、虚列费用、虚假退保或者截留、挪用保险金、挪用经营费用等方式冲销投保人应缴的保险费或者财政给予的保险费补贴等骗取保险费补贴的,由县财政局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金融扶贫工作稳步实施。印发《县2020年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县2020年“扶贫保”工作方案》等文件,全面开展金融扶贫风险排查整治,加快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工作。全县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8.93亿元,累计发放金融扶贫贷款13.19亿元,其中:个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亿元,累放2.08亿元;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1.44亿元,累放3.55亿元;项目精准扶贫贷款余额5.88亿元,累放6.75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7653万元,余额3739万元,使用分险基金代偿39笔、金额73.29万元。推动“扶贫保”在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2020年参保38651户。

(七)金融风险化解稳步推进。一是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了《关于农商银行风险处置化解工作方案》、《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等相关文件,建立了“1+5”推动机制,每周调度1次,研究处置企业资产处置、项目建设等具体问题。二分类化解处置。制定《县房地产开发领域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方案》、《清收国家公职人员不良贷款工作方案》,在姚氏、代氏及其关联公司现有贷款中,对借款人、担保人无争议或争议较小、财产较为足值且易于变现的抵押资产,分批次向法院申请担保物权程序,依法处置偿还贷款本金。同时,加快推动阳光华庭、民族星城四期等问题项目建设,尽快实现销售收入。截至10月末,已清收处置公职人员不良贷款1719万元。三是全力清收盘活。落实农商行主体责任,通过组织清收、推进诉讼执行、贷款重组盘活及呆账核销等方式加大处置力度。今年以来,农商行累计处置表内不良贷款8.68亿元,累计收回表外不良贷款2.55亿元,截至10月末,表内不良贷款余额9.05亿元、占比8.02%,分别比年初上升4.69亿元和4.03个百分点,分别比一季度末下降2.63亿元和2.2个百分点。

(八)专项工作有序推进。一是不断加强国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始终坚持把安全视作国资金融工作的生命线,不断加强国资金融安全体系建设的前瞻性,建立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国资金融安全防范体系,确保国资金融安全稳定。二是强化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宣传政策,树立增强环保意识,定期巡视报花厅水库,确保工作有序推进。三是全面做好维稳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维稳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以“事要解决”为目标,用心、用情、用力做好维稳工作。今年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40余人次,我局用心接待,耐心解释,不管是有理访、无理访,都让群众得到较为满意的回复。四是持续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工作。制定《县地方金融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工作台账,对属于金融系统的案件和事项,实行严格的“挂号制”和“销号制”,深入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宣传工作,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对不属于本系统的线索,立即移交上报,坚持以更新的措施、更高的要求、更严的纪律,全力以赴开展好地方金融监管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二、2020年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提升党建引领水平。一是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进一步明确党建工作进公司章程的规范性内容。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三是切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党建工作促进国有资产有效监管,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

(二)进一步提升国资监管能力。一是进一步发挥县国资金融局的统揽作用,构建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自然资源国有资产“三位一体”监管大格局,健全国资管理“三本台账”。二是健全议事制度、报告制度等长效机制,定期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三是加强监管力量。明确国资监管机构职责定位,加大国资监管干部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国资监管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提升国企运营能力。一是做强做大国有企业资产。收购普发等一批具有建设、安装资质的民营企业注入县属国有企业,做大国企资产和规模。二是全面推进人才体系建设。为彻底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缺乏等问题,制定完善人才体系建设制度,积极鼓励体制内懂管理、经济、金融等方面优秀人才到企业任职,同时研究建立体制内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人才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按照《县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总体要求,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加快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方面推进改革、落实指导和管理工作。四是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全面梳理并优化调整具体监管职能,建立出资人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法人治理建设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分类监管,结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改进考核体系和办法。建立完善容错机制,建立健全激发国有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四)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一是抓好规上企业改制工作。继续筛选全县优质企业,鼓励推动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改制,争取全县企业2021年改制1家以上。二抓好政银企对接工作。积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与政府和企业的沟通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政银企有效对接,积极为县内主要企业和重点项目搭建融资平台,争取各金融机构对我县的信贷支持。力争2021年新增贷款20亿元以上。

(五)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覆盖面。一是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招投标工作,加强和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二是加强宣传,广泛动员,切实增强广大农民的保险意识。三是规范运作,强化服务。积极创新保险产品,切实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和效率。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2篇

在此情况下,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2016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堡垒的最后阶段”,为2020年实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发出了动员令。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区在贫困问题上各有特点,现行模式下,仅仅依靠救济式扶贫不能彻底改变贫困人口的处境,要处理好经济开发扶贫与社会救助政策扶贫的关系,明确最低生活保障是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而扶贫开发则要侧重帮助有“造血”功能的贫困人口提高发展能力,实现脱贫致富。“一刀切”的扶贫政策并不能满足所有地区的政策需求,需要多角度,多领域探讨扶贫模式,因地制宜扶贫,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发挥各地扶贫的“十八般武艺”。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下面的扶贫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互联网+扶贫”。 互联网的应用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精准扶贫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一方面为精准识别提供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有效工具。扶贫工作的动态监管是一个难题,现在可以依据互联网和大数据实施有效的监管,通过建立扶贫信息大数据库,实现扶贫信息的全程信息化管理。这个扶贫信息大数据库不仅仅是对贫困人口的录入和建档,还可以进一步对数据背后的有用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及时掌握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也为进一步了解扶贫工作、开展扶贫研究奠定了基础。

“电商扶贫”。电商扶贫是“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依托互联网开展电商扶贫,汇聚扶贫资金,动员公益组织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农户打开的一条致富之门。随着农村电商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发展电商可以让农民通过在网上销售产品来提高收入,带动诸如农业、手工业、物流、网店服务等相关行业以及餐饮、住宿、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特别是为偏远闭塞的贫困村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电商具有显著的效果。从近年的发展来看,电商扶贫不仅能够扶贫,更有利于精准扶贫战略的真正落实。

“绿色生态扶贫”。我国的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脆弱,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紧张或是人口数量超过了自然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存在人地关系紧张问题。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用生态扶贫带动精准扶贫,从开发式扶贫转向保障式扶贫。这些贫困地区在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的同时,通过生态补偿、生态保育制度增加农户转移性收入,通过区域特色的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实现减贫脱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局面。还有些地方雇用农民做森林养护员,由地方财政按月给农民发工资,使农民成为森林的守护者。

“特色产业扶贫”。贫困地区人口外流、进城务工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落后,产业缺乏,而小规模的农产品收入微薄,以至于一些贫困地区空心化,陷入贫困的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链。因而,鼓励贫困地区引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好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发展果蔬、中药材种植加工、畜禽养殖等a业,通过加大实施种养补贴力度,减轻贫困户的经济负担。

“资产收益扶贫”。拓展农村贫困人群的增收渠道,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资产收益扶贫是在不改变扶贫资金用途的情况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这些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通过强化监督管理,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3篇

一、发挥职能职责,做实疫情防控工作

一是按照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县财政坚决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履职尽责,积极调整支出结构,保障了疫情防控的各项需要。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应急资金统一调度总要求,简化了资金拨付流程,快速拨付资金,确保了疫情防控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二是为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创新财政支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严格落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应对肺炎疫情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措施》各项补助措施,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

二、提高政治站位,继续做好巡视、审计整改和人大决议工作

一是根据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及县巡视整改办责任分工要求,前期涉及县财政局牵头负责整改的事项四个已全部整改完毕。2021年将继续做好省委巡视整改反馈新问题的销号工作。

二是高度重视上级对我县开展的各项审计工作,并严格落实审计整改要求。一方面今年年初在财力拮据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归垫了以往年度财政缺口经费430.61万元;另一方面积极落实《2019年度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财政局,负责推进整改工作,目前整改工作已完成90%。

三是自觉主动接受人大审查监督,严格贯彻《预算法》,把人大审议意见和整改完善工作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来抓。今年9月人大常委会下发了《2020年度人大代表视察人大常委会专项工作报告审议意见办理情况方案》,我局针对《县2018年财政决算(草案)报告》及《县2019年1-6月财政预算变动方案及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意见进行了整改落实,并上报了方案。

三、积极主动作为,切实加强财政收支预算管理工作

一是全力做好全年收支预算。截至目前全县总财力为154,803万元,其中可用财力为72,406万元,主要安排用于“保工资”方面安排资金52,342万元,“保运转”方面安排资金4,106万元,“保民生”方面安排资金4,351万元,“保稳定促发展”方面安排资金6,809万元,其他保障党政机关及各区、乡(镇)等刚性支出方面安排4,798万元。

二是努力推进年度收支预算执行。今年年初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目标任务数为13,136万元,预计到12月31日收入达到15,000万元,超目标任务数1,864万元。截止11月30日,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037万元,占年初预算的99.25%,比上年同期减少1,039万元,下降7.38%。其中:税收收入完成7,3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25万元,增长33.14%;非税收入完成5,70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864万元,下降33.42%。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33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79%。截止11月30日,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35,213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6,897万元,下降4.85%,完成调整预算数154,803万元的87.35%。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91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3,232万元的59.34%。

四、深度剖析原因,奋力推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工作

一是积极面对政策调整困难,深挖增收潜力。一方面受减税降费政策大规模实施的影响,今年1-11月已减免税额2,039万元、清缴退税155万元。另一方面疫情防控影响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县收入,例如:税务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为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可以按月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而且对纳税人运输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对纳税人提供公共交通运输服务、生活服务,以及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资快递收派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在受减税降费及疫情影响的局面下,我局将进一步立足本职工作,协同税务机关发挥税收职能、全面落实税收政策,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预算追加,做实三保支出。一方面通过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牢固树立厉行节约理念,我县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年初部门预算中编实编足,不留缺口;根据财力情况,统筹安排公用经费,按照“零增长”原则,从严压减10%的一般性支出和压缩3%的“三公”经费支出;按进度拨付各单位的人员和公用经费,保证了财供人员工资和各单位的正常运转;加大扶贫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在年初预算中安排了县级扶贫专项资金1600万元;认真落实政法经费保障机制,根据政法部门工作计划和上级工作的要求,结合财力安排经费,保证了政法系统正常运转和办案需要;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法》,坚持勤俭办事,落实好财政资金监管“两个责任”,将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无预算不支出”,同时为加强和规范我县财政追加预算管理,完善审批程序,健全财经权利运行机制,今年3月出台了《县追加预算审批管理办法》。

三是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与工作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一方面在编制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时,要求各预算单位必须填报《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按照“综合预算、科学论证、合理排序、追踪问效”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财政资金使用去向,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制度,逐步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及执行。另一方面,为切实提高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监管责任制、规范扶贫资金管理,开展了绩效目标的填报和执行监控,实现监控平台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接,并将每一笔扶贫资金支付信息导入监控平台,实现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预算指标和预算支出匹配,并确保绩效指标填报率随时保持到99%以上。同时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机制,我局认真探索预算绩效管理方式,极力解决突出问题,目前正在多措并举的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四是加强管控监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推动政府债务偿还、合规使用债券资金。严格按规定使用新增债券和置换债券资金,并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系统项目库中申报项目执行。同时,使用中坚持一般债券用于没有收益的公益性建设项目,专项债券用于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并严将债券资金用于经常性支出的规定。严格监控隐性债务。依托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对全县债务情况实行动态监管。针对我县其他涉及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情况(县隐性债务)债务化解,按照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实施方案,协调推进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确保隐性债务分年化解偿债目标。根据川财债(2020)49号文件,我县收到抗疫国债资金1,300万元,根据资金使用计划和项目实施进度,畅通资金拨付渠道,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8月新增债券资金1,600万元,其中扶贫移民局申报1,300万元,应急管理局申报300万元。

五是建立健全专项方案,保障稳定投入。围绕县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加快构建以综合扶贫为基础、专项扶贫为支撑的扶贫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制定了《县2020年财政扶贫方案》、《县2020年金融扶贫方案》,并积极配合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制定了《县2020年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年初从县级预算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600万元,同时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12211.25万元,切实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力保障脱贫攻坚投入。

六是加强对“四项扶贫基金”的管理。为进一步加强四

项扶贫基金管理,组织两家金融机构对已发放的扶贫小额信贷开展全面自查,对存在间题严格落实整改,确保基金安全高效运行。并积极拓宽四项基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稳定补充机制,完善四项扶贫基金效益分析机制,定期召集各相关部门召开“四项扶贫基金”联席会议,及时反映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截止2020年11月30日,共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870笔8217万元;共收回到期贷款2152.64万元,贷款逾期率控制在1%;教育扶贫基金共计发放532.59万元,救助贫困人口5383人;卫生扶贫基金共计发放463.47万元,救助贫困人口773人。

七是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惠民惠农资金落地落实。按照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全县各乡镇及一卡通相关部门开展自查,自查面达到100%。并联合纪委,审计重点抽查了部份乡镇摸清“一卡通”保管使用及补贴资金到户情况,入户调查覆盖9个乡19个行政村“一卡通”保管使用及补贴资金到户情况。2020年截止目前共发放惠民惠农补贴资金6910.53万元,累计享受补贴83924人/户。加强精准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为进一步推进我县金融扶贫工作规范运行加强资金管理,根据《县财政局关于对金融机构扶贫信贷资金督查工作机制》要求,我局对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县扶贫移民局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专项督查工作,重点检查县精准扶贫小额信贷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管理情况、财政扶贫贷款贴息情况及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保障情况进行督查。

八是为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县政府会计制度财务工作,积极推进《政府会计制度》的贯彻执行,通过网络直播和现场培训的方式举办了两期政府会计制度培训。为深入贯彻落实财政部、省财政厅关于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重要工作部署,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实施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推广运用财政电子票据,我局持续推动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的前期工作。

九是为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截止目前我局已实施220个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金额达35746万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运用好政府采购政策,召开两次政府采购农副产品推进会,鼓励动员各级预算单位支持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2020年全县采购农副产品已完成20%的采购份额,采购金额达到了56.93万元,完成比例为101.04%。

十是严格投资评审。进一步加强评审完善评审制度,规范了相关评审程序,印发了《县财政局关于财政基本建设投资项目预算评审注意事项的通知》(巴财〔2020〕131号),完善了投资项目台账管理机制,实行每周通报制。截止目前组织审核预算项目98个,送审金额45220.35万元,审定金额43251.8万元,审减金额1968.55万元,审减率4.35%。严督财务决算。进一步规范竣工财务决算程序,完整的反映工程建设成果和财务情况并及时交付使用的国有资产,截止目前共计办理竣工财务决算项目34个。严把援建资金审核。严格按照《广东省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县项目与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按照“双审、双管、双签、双覆盖”的原则,审核资金拨付。按照《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项目推进专题会》会议要求,按月通报了援建资金及专项扶贫资金的拨付情况,共通报11期,各项目业主加快资金拨付比例达91.49%。

十一是严格按照《推进市县财政暂付款清理消化“三年攻坚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全面清理暂付款锁定存量,积极稳妥处置消化暂付款。1至11月,无新增暂付性款项,且积极采取措施清理消化暂付款,一是积极稳妥处置消化暂付款。合理制定消化方案,分类明确消化措施,积极筹措资金消化暂付款。明确“三年攻坚”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分解落实消化任务,保障每年消化额原则上不低于目标任务的三分之一,同时已向借款单位下发催款通知书。二是严格控制新增财政对外借款。严格控制新增财政对外借款,严格限制财政对外借垫款对象、用途和期限。严格规范财政对外借款审批程序,加强财政对外借款日常管理。建立财政对外借款回收保证和责任追究机制,健全暂付款清理消化工作机制,有效的防范了暂付款清理消化风险。

十二是积极推进国资管理工作,持续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完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年报编制和新旧制度衔接工作。4月底完成了2019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编制工作。经统计,资产总额(账面净值,下同)154504.95万元,较上年减少20.96%(主要为2019年实行政府会计制度,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负债总额99921.95万元,较上年减少40.80%,净资产144512.75万元,较上年减少19.58%。同步,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2019年度政府资产编报工作,组织指导13家单位对本单位代管的政府资产进行全面核实确认。并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综合汇报了2019年度我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情况。今年我局牵头举办了两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培训。严格处置管理,提高账实、账表一致性,指导督促各单位每年至少对本单位资产进行一次大清查,对已达到处置条件且无法使用或盘亏的资产建议及时进行申报处置。2020年我县办理处置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有21家,资产原值为1351.8万元,全年国有资产处置收入为4.53万元。

国有企业监管方面。完成国有企业2019年度决算报表和统计报表编制工作。纳入国资统一报表的7家县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0315.1万元,负债总额22284万元,营业总收入4690.4万元,营业总成本4397.2万元,利润总额497.1万元。持续推动县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一是继续探索适合我县国有企业发展的改革方案并结合去年修订的《县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研讨修订,适时提交国资国企体制机制改革专项小组审议;二是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完成前期调研,待下一步专题研究;三是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经国资委会议研究,任命国资公司副总经理及财务总监;委派徐兴龙等人员兼任卓帆水泥有限公司董事和监事;四是为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积极推进县国资公司入股康巴农村商业银行工作,我县国资公司入股1000.68万元,进一步深化国资监管机构从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五是对我县“僵尸”企业、经营发展困难企业进行清理,以国资局牵头对其进行清产核资和财务收支审计,并拟定下一步改革、发展计划。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晚年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我局配合县人社局开展州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现已完成移交社区管理的退休人员合计107人。发挥国资监管职能,参与社会治理。按照州、县关于平安创建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相关工作的决策部署,我局积极对标任务,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工作,激励企业参与城乡社会治理,承担社会责任,建全并落实基层工会组织各项制度。圆满完成两项试点工作。

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按照县属国有企业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及编制批复,我县纳入2020年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企业有县物资公司、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县矿产工业总公司,2020年我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为103万元,2020年实际收入为202万元。

五、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强化财政改革发展,特别是权力运行重点难点的廉政风险防控。上半年,我局组织召开以“绽放战疫青春·坚定制度自信”为主题的党风廉政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支部职能优势,认真做好“廉政文化进机关”,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廉政书法等相关活动。

六、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将“五个一”帮扶深入工作

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上半年,为进一步提升我局干部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业务工作能力,打造财政特色亮点工作。我局实行了每周四党员学习日与股室业务工作交流相结合,让每一名干部积极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工作心得。同时,为切实发挥“五个一”帮扶单位作用,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上级有关脱贫攻坚、“五个一”帮扶工作相关文件。积极参与党巴村脱贫部署工作,同乡党委班子、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一起研究党巴村脱贫工作的相关事宜,做到了同参与、同部署、清责任、清任务。截止11月30日,我局已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前往党巴村入户走访27余次,开展结对走访活动达38余人次,覆盖群众350余人。为合力支持党巴村农田灌溉引水工程,积极争取到191.2万元,用于新建党巴村4公里802亩农田的灌溉饮水,改善和满足87户农户的生产生活用水;截止现在继续发力,帮助党巴村争取了人口饮水改造升级项目,由县水务局负责实施。

七、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我局将继续认真按照《关于印发〈2021年财政工作要点〉的通知》,做好财政常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下,把握落实好县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化财税改革与完成年度预算任务的内在联系,促进提升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

1.加强财政收入的入库力度。组织收入,强化与各部门的深度合作,针对目前疫情以及减税降费等因素对经济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强化与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税务局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深度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准确把握财税收入的政策改革和体制调整方面的变动趋势,加强分析预测,形成监管合力,强化税源监控,掌握收入主动权;充分挖掘增长潜力,将应征税款及时征收入库。

2.根据我县实际情况拟定了《县财政局关于提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接下来将借助第三方力量,利用三年时间实现管理流程、参与主体、财政资金、绩效方法、评价对象全覆盖,努力实现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3.加强落实“直达”政策。加强各项中央直达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管理,建立常态化监督机制,紧密跟踪资金使用情况,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确保各项直达资金落实到位。

4.继续做好党建带团建、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工作。坚持“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为标准,强化日常管理监督,积极支持纪委监委驻财政局纪检监察组开展工作。

5.加快支出,巩固成效。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州委、县委关于构建精准扶贫机制的意见,大力整合涉农资金,增强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深入推进“五个一”帮扶力量工作,全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切实发挥“五个一”帮扶单位作用,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财政保障资金投入,帮助解决好贫困户农畜产品卖难问题,防止返贫。认真筹备组织“党员义工日”等系列活动。

6.深化改革,科学理财。加强财政制度建设,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推动财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规范性。突出财政监督,强化监督措施,硬化监督手段,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促进监督与管理的有机融合。重点加强对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的监管。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做好预算超收安排工作。健全和完善财政资金分配、审核、拨付、监管的内控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深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工作,完善国有资本监管体制,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和提高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内部操作程序。建立健全财政专户规范的长效机制,实现财政专户管理的精简、统一和规范、高效。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4篇

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理念,之后又在各种场合进一步阐释并深化了这个理念的内涵,成为指导我国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方针,为我国在2020年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和广泛的理论价值。

精准扶贫的理念是针对以往相对粗放的扶贫模式提出来的,要求扶贫工作要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确管理。但扶贫要真正做到精准,需要一系列措施和手段来保障,需要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首先把贫困对象识别出来,使原来点多面广、资金零星分散的传统“大水漫灌式”扶贫向“精准滴灌式”扶贫转变,建立精准扶贫机制,确保真扶贫、扶真贫。

精准扶贫的实施要充分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倡导的“结合实际、贴近群众、务实为民”的施政方针,要用“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态度狠抓落实,要运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以民本情怀促进民生发展,从而帮助贫困对象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经过近几年的扎实工作,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很严峻。为了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国务院扶贫办刘永富主任特别强调,要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也就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一批。同时要求在建档立卡、驻村帮扶、分类施策、建立退出机制、金融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转变观念思路和方式方法、谋划长远等十个方面做足工作。

具体来说,一是要在建档立卡上下功夫,把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扶贫开发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还要运用信息化、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来统计、分析、决策,助力扶贫攻坚。

二是要在驻村帮扶上下功夫,目前全国有十几万驻村扶贫干部,要把他们的基层堡垒作用发挥出来,尤其第一书记要把扶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坚决避免走读、挂名等形式主义。

三是分类施策,这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总之要找到切实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建立退出机制,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也不能盲目攀比,要靠数据、靠机制发挥作用。目前中央的政策是“摘帽不摘政策”,鼓励早脱贫,要形成“早脱贫有好处,不脱贫有约束”的导向。

第五,要在金融扶贫政策和机制上花心思,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努力整合各类、各级金融资源,在国家金融政策的大框架范围内,向贫困地区和扶贫开发类项目倾斜,要强化全方位覆盖贫困地区和贫困对象的便利化特惠金融政策和措施。

第六方面是一定要在资金监管和项目监督上下功夫,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下放到基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统筹运用,细致地安排资金项目,着力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打破扶贫资金“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局面,让扶贫资金真正发挥其牵引作用。

第七,在深化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上花功夫,充分利用扶贫单位的有力资源优势对受帮扶贫困地区实施有效帮扶,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目标,考核到具体事、具体人,完善监管机制,把帮扶单位和帮扶成效挂上钩,实现定点帮扶的精准化。

八是要在探索资产性收益上下功夫,贫困户的各种资源、资产可以盘活,可以资产性入股。比如搞光伏扶贫,可以把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土地资源、屋顶空间资源等折合成资产投入,换取对应的收益。资产性收益模式要和金融扶贫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撬动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项目中去,产生更多的收益来反馈扶贫事业。

九是要在转变观念思路、方式方法上着力,对于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首先要在思想上突破,思路上转变,方式上改进、方法上优化,化贫困的压力为脱贫的动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来实施有效的扶贫开发项目。对于帮扶单位来说,也要总结经验、优化模式,探索在有限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产生最大成效的扶贫成果。

最后是要在谋划长远上花功夫。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举措,是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民生进步的关键性问题,要围绕“四个全面”,聚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着眼于我国未来5年乃至更为长远的发展来谋划我们当前的工作。

精准扶贫是国家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推进我国农村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扶贫攻坚的深入推进,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我认为必须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着力打通扶贫到村、到户、到人的最后通道,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要认真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几年来,扶贫开发领域涌现了很多扶贫模式改革创新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如贵州黥西南州积极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村庄企业化、村民股东化、村委平台化、服务社会化等“三变四化”,推进产业扶贫和农村改革,为各地脱贫攻坚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遵义市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探索扶贫资金灵活高效运用,促进社会机构在扶贫开发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好的经验需要及时总结,及时宣传推广,让更多贫困地区从中受益。

二是要严格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切实保障贫困群体经济利益。目前,国家为推进扶贫开发,启动和支持了很多开发式项目,包括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很多专业领域的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参与进来,这就带来了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问题,如果不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就会有很多打着扶贫旗号,实际上想谋取企业私利、套取国家补贴、分享扶贫资源的经营主体乘机介入,不仅扰乱了扶贫开发整体战略的实施部署,破牧司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良好社会形象,而且会引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强烈不满,甚至转变成严峻的社会问题。所以,各级实施扶贫开发的政府单位都要把涉及扶贫开发范围内的市场经营主体准入当做重点事项来抓,确保扶贫开发在阳光下运行,贫困群众能真正受益、尽快脱贫。

三是要适时适度地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的宣传工作。扶贫开发是国策,涉及到数以千万计的贫困群众的福祉,是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团结一心开展的事业。围绕这个伟大的事业,应该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加强宣传工作。目前,中央的主要媒体都十分关心扶贫攻坚工作的进展,社会各界也普遍十分关注,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比如《小康》杂志就常年跟踪报道有关扶贫开发的工作进展和模式创新,为国家扶贫日开设扶贫专刊,举办“全面小康与扶贫开发”论坛等。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贷款;问题;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31-02

一、河北省农村小额贷款的基本情况

河北省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有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及扶贫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额贷款组织发放的贷款。

1、易县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易县扶贫社是河北省乃至全国成立较早的一个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该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为研究农村扶贫问题的一个研究项目,于1993年开始运作,1994年在易县民政局注册为社团法人,1995年开始从县扶贫办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民间的组织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社科院和孟加拉国、德国等外部给该社的贷款,以及向社员吸收的存款。该社的贷款基本上是按照孟加拉小额信贷的模式运作,贷款额一般为2000元,期限为一年。贷款对象是有一定资产,但还达不到信用社贷款条件的贫困农户。截止到2006年12月,该社有200万的自有资产和五六十万元的小组基金(即存款),年可支配资金800万元左右。贷款的平均回收率为95%,覆盖了易县28个乡镇中14个乡镇的18000多户。有效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深受农民欢迎。

2、易县扶贫社的农户自我管理互助基金。该基金从2003年开始运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继小额信贷之后的又一个农村扶贫研究课题。由易县扶贫社管理。互助基金以更为贫穷的、有生产能力的贫困农户为服务对象,最终目标是实现农户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该基金的运作,重点强调的是自我管理,目前正在易县的两个村试点。

3、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是只贷不存的商业性贷款组织。我省最早的小额贷款公司是2006年8月28日在廊坊霸州成立的万利通小额信贷有限公司,随后相继成立了廊坊的鑫利、中安信业三河分公司、汇欣、琨博、银邦、华泰、同安、金鑫,以及宁晋县晶龙、高碑店银宏等十多家小额贷款公司。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对象是境内的个体经营者、乡镇企业及有一定资金实力和信用良好的个人。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方式灵活、贷款手续简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营状况也普遍良好。如万利通小额信贷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仅在其成立后的4个月内。累计贷款就达1.7亿元,信贷资金平均每个月周转一次,并全部能按期收回。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只贷不存,风险完全由贷款公司承担,没有社会风险。从目前情况看,小额贷款公司的资产质量也是各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比拟的。

4、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的农村小额贷款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我省各级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对农村小额贷款非常重视,在2007年出台的《河北省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方案》中要求全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年均增长18%。截止到2008年5月底,河北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494459万元,农户联保贷款余额437097万元,贷款满足率在60%左右。

二、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监管不到位,法制不健全。目前对扶贫社的农村小额信贷还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对它既没有国家的管理法规,也没有金融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监管,而且对于维持其可持续发展必需的向社员吸收存款的做法还与现行法规相抵触。作为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是在工商局注册,由央行主导日常的监管,其试点的整个过程以及试点方案的制订也是由央行和当地政府审批和把关。这种临时性的制度安排,没能明确地划分央行与银监会及工商局在监管小额贷款公司方面的职能。央行作为一个主要以执行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为己任的部门,在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的监管模式下。也不宜更深地介入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

2、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缓慢且不平衡。我省是扶贫小额信贷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易县扶贫社发展早,效果好,却没有在全省推广开来,还有一些扶贫小额农贷组织甚至停办。近两年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也多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贫困地区没有多少发展。

3、资金来源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一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发放贷款只能用自有资金,决定其贷款能力有限。二是信用社的小额贷款,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效益低,也会影响信用社在这方面的信贷资金投入。

4、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人员少,素质不高。不管是信用社,还是其他小额贷款组织,普遍存在从事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人员少、素质不高的问题。

三、对推动河北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农村小额信贷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达到财务上的可持续。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定位,加强监管。我国应该制定比较清晰的法律框架,来规范和引导各种民间小额贷款组织的健康发展。应明确其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的合法地位,避免多头监管和无人监管的现象出现,避免对其正常经营活动的行政干预。

2、给农村小额贷款发展以宽松的政策环境。如:(1)对专门扶贫的民间贷款组织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2)对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降低或免征营业税:(3)当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农村小额贷款占其全部贷款达到或超过一定比例时(如70%或80%),应同时降低或免征企业所得税。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一是改变政府和社会上对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片面认识:农村小额信贷只能在落后的、贫穷的农村地区生存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就是为了扶贫。通过河北省小额信贷的实践可以看到,小额信贷不仅在贫穷落后的地区有发展空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样有存在的必要。二是要加强宣传,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引导人们摆脱小额贷款是“扶贫款”、“救济款”的认识误区,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

4、积极推动扶贫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应在及时总结小额贷款公司、易县扶贫小额信贷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各地区,逐步推进小额贷款的发展。

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一是引进专业人才;二是要求中高层管理者都应该经过金融专业教育;三是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严格岗位准入制度。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6篇

2016扶贫资金调研报告(1)

近年来,我县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来实施,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日益增强。这些可喜变化,与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密切相关。近期,我们对xxxx0xxxx2年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仍发现存在少量资金滞留、配套不到位等现象,如何加强扶贫资金的事前监管,建立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成为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扶贫事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现将检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检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少数乡镇村干部,申报项目存在随意性与上级项目计划下达不对称,影响项目建设进度。二是个别乡镇村各自为政制约了项目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三是项目资金拨付慢、到位晚,造成资金沉淀滞留,项目进度慢。四是个别乡镇村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公示制度不够好。五是项目资金管理缺乏问责制,影响扶贫资金整体效益。六是个别村对互助资金项目村监管不够,政策宣传不到位,致使项目村入会率低、借款率低。

二、扶贫资金使用管理上的建议与对策

为管好用好财政扶贫资金,提高扶贫成效,城步县加强对资金分配的使用管理建立了资金运行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拨付方式,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为了实现资金安全快捷高效拨付,防止资金被滞留和挤占挪用,应完善现行资金拨付办法,实行财政扶贫直通车,并且限时到位。二是创新资金报账制度,防止资金流失浪费。首先应建立安全通道。严格实行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封闭运行,做到专户专用。三是严把报账关,实行凭票付款制度。要根据项目计划、立项批复文件、实施合同等,按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分批拨付和报账,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使用到项目,管理到项目,验收核算到项目,四是创新资金分配机制,降低资金管理成本。改革现行扶贫资金逐级申报、层层批复、代帽下达等分配方式,按照一次分配、总额拨付的原则,将扶贫资金一次性测算分配到县到村,并将资金捆绑切块下达到县,自主决策管理和使用,上级主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考核。五是应扩大县里项目审批权限,将省、市两级扶贫项目的审批权随资金下放到县,增强县里项目安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项目的效益。六是创新项目管理机制,解决其监管到,看不到的项目科学性,提高项目效益。对申报的项目经过评审过关并批准后,进入项目库管理,对没有纳入项目库的原则上不予安排资金。七是项目建设要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完善项目公告公示制,对符合政府采购的物资设备等要实行阳光操作。要严格项目实施验收,项目建设必须要按照验收内容、标准和程序进行,确保项目质量。八是创新资金使用问责制,做到奖惩分明。对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好单位及个人,按评出的等次分别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实施差的地区和单位及个人,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对挤占截留、挪用甚至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除责令其归还外,并依法依纪追究单位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对少数腐败分子予以严惩。九是创新资金整合机制,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围绕大扶贫格局,统一规划,连片开发、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和各种支农惠农资金,以县为单位从省里进行捆绑整合,将资金打包切块分配下达和拨付到县,由县根据整合案统筹安排使用资金。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项目资金使用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地情况。

三、加强对项目单位及工作人员的监管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安全运行。要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核管办法,坚持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工作作为各级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二强化安全教育。要结合廉政建设,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反腐倡廉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扶贫资金高压线意识,努力做到以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三是强化领导责任。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对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违反规定挤占挪用、损失浪费、报假发票、骗取、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责任。四是强化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财政、纪检、监察、审计等行业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优势,定期开展扶贫项目资金联合执法检查,全面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高效运行。

构筑扶贫资金管理使用高压线显然极具必要性。为此,我县应对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主动作为,自查自纠,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制度,防止资金沉淀和滋生腐败,让公共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建设廉洁政府,为贫困人民多些雪中送炭,多些特惠帮扶,真正做到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

2016扶贫资金调研报告(2)

财政扶贫资金是国家设立的用于改变贫困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落后面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强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是财政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则是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下面就当前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存在的问题

1、账目管理不规范。一是有些单位财政扶贫资金没有实行单独记账、专账管理,而是与一般的收支混在一起记账,致使扶贫资金不能一目了然,结算也无法正常体现;二是扶贫资金的票据不合规,现金收支管理不规范;三是形成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

2、挤占挪用资金。一是将扶贫资金挪用于其他项目;二是造假账,将资金挪作它用;三是串项移位,改变资金立项时要求的建设内容和地点,造成扶贫资金的挤占挪用。

3、虚报冒领套取资金。一是无中生有造假项目,从中套取国家扶贫资金;二是多报补贴对象和扩大补贴基数,冒领扶贫资金。

4、损失浪费资金。一是立项不科学,致使所建设的项目无效益,或项目夭折,或设备闲置,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二是建设项目施工方高估冒算工程价款,造成资金的损失浪费;三是有些项目主管单位滞留扶贫资金,不能正常发挥扶贫资金应有的效益。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法律意识淡薄。有些使用扶贫资金单位的领导干部对扶贫资金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如何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措施不力,内控制度不严;有些单位领导干部的法律观念不强,有章不循,有法不依,管理不严,急功近利,胡花乱用扶贫资金。

二是个别财会人员素质较差。对各项开支范围划分不准,不能严格按照《会计法》及财务会计制度建账、记账、报账、会计核算不及时及技术性差错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也导致了一些单位的财务管理不规范。

三是扶贫资金日常管理薄弱。当前财政支出日常管理弱化问题较普遍,尤其在扶贫资金管理方面更为突出,有关部门重分配、轻管理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缺乏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的综合评价,多数是从数字上的简单汇总,而没有从财政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特别是缺乏对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综合评价和长期考核机制,串项、挪用等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扭曲了扶贫资金的真实用途,扶贫资金的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损失浪费。

四是监督检查力度不大。扶贫资金监管部门对检查还存在滞后现象,突击性监督、专项性检查多,日常监督检查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督管理少;对某一事项和环节检查多,全方位跟踪监督管理少,相关部门的监督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同时,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有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从而使少数人有机可乘,部分绯观望者攀比违法、违纪。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加强制度建设。一是要实行扶贫资金公示制度,主要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会议等方式,对资金所涉及政策进行充分宣传,让群众知情,并公示资金数额,项目内容等;二是要实行扶贫资金专户和专账管理。各扶贫资金使用单位应严格执行专户和专账管理规定,不得多头开户,资金要封闭运行,单独进行会计核算,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安全有效运行;三是要建立扶贫资金形成的资产登记制度。财政、发改委等有关部门要对扶贫资金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根据竣工验收结果,财政部门要建立资产登记档案,使用扶贫资金的单位和部门要建立相应的项目管理台帐和固定资产台帐,对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及固定资产状况要有书面记录。

2、要强化监督检查。财政、审计、监察、发改委等职能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以扶贫资金流向和效益为主线,以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为重点,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防范和杜绝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现象的发生。同时要建立财政审计监督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问效相结合、与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的财政监督机制,使得财政审计监督管理贯穿于扶贫资金活动的始终,并且充分发挥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形成对扶贫资金强有力的监督合力,建立扶贫资金监督管理的新格局。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创新 精准扶贫 担保 格莱珉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差距在逐渐增加,这一方面说明贫困地区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难以获得有效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前某些体制对贫困地区的发展难以起到推动作用。对此我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和“农村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希望以改革和创新金融体制推动农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而刺激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

一、精准扶贫战略概述

(一)精准扶贫概念

精准扶贫,指利用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流程,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进行详细的扶贫行动。在行动中,扶贫人员或者单位要根据地区和经济的差异,制定针对性的扶贫计划,加强对于贫困群众的区分和管理,使用动态的机制建设方式,及时对贫困群众的扶贫方式和扶贫力度进行改变,真正实现国家扶贫的一种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既是一个扶贫方式概念,也是一项扶贫模式概念更是一项扶贫改革方向的概念。

(二)金融精准扶贫

金融精准扶贫实际上是一种农村金融改革的应用性称呼。指通过利用农村金融改革的契机,实现金融业对农村扶贫的帮助。由于金融业直面扶贫对象,同时又具备相比于政府更为充裕的资金力量,因此农村金融创新后将迸发出更为强大的金融力量,推动农村金准扶贫的发展。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营业模式的创新、资金借贷管理的创新、经营利润要求的创新以及金融监督管理的创新。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与困境

(一)农村金融营业网点总量明显不足,金融机构类型单一

我国农业金融的发展起点较低,在农村金融改革以及农业金融对于及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仍然体现出基础较差的弱点,比如当前我国农业金融的营业网点总量和分布数量明显不足,并且地区分布不均衡,这已经严重干扰到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入发展。

根据2015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会同有关部门和机构编写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给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涉足农村金融的商业银行和金融企业总量连续增加,从2010年的85家增加到2015年的873家。但是相对于我国拥有2800余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广袤政权组成来说,总体量明显不足。

在金融网点的类型上看,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依旧是农村金融构成的主力,在农村金融发展中付出较大的精力,但是对于当前总体量不断增长的社会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的涉足点上并没有发力,占据比重较小。

(二)农村金融担保机制与能力欠缺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其中农业大型化和规模化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优化方式之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业务和无担保业务资金总量较小,要求较为严格,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满足农村经济的资金需求。而在农村中,由于缺少专业的担保公司和政府担保机制,对于土地的所有制限制也难以满足金融企业提供大规模资金信贷的操作底线。虽然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担保机制中,已经存在了农机具抵押、活体抵押、存货抵押和订单农业质押等担保方式,但农村经济的风险性和资金需求都使得农村资金的输出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再加上农村地区缺少政府支持的担保机制扶持,使得农村金融担保机制与能力欠缺。

(三)金融产品引导和资金供需不平衡

我国的农村金融创新一直希望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农村金融链条,但是由于目前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缺少整体的创新和突破,使得农村金融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上十分单一,在资金的供给和需求上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一方面,当前农村金融产品收金揽储业务只有存款、农业理财等寥寥几种方式,但资金的输出方式却出现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担保抵押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济组织)贷款、助学贷款、存单质押贷款、棉粮油收购贷款等十几项农村金融项目。

另一方面方面,在农业贷款总量上,农村金融有了较大的突破,具体数据见下图:农村全国涉农贷款总数为30.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较2007年增长301%。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存款数量并不高,而且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存款数量。

(四)政府主导与市场调控存的差异性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正处在新旧经济结构交接的当口,表现出融合新旧两种经济情况的特点。一方面,政府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加快政府由控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缺少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底蕴,使得经济中各行各业没有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经验和能力,又不得不需要政府进一步制定规范行业发展的约束机制。同样,农村金融创新也存在类似问题,政府需要对农村金融的资金来源、盈利模式、利息和金融监管等做出进一步的规定,才能给农村金融创新指明发展方向。但是这样一来就难免与市场上金融行业的自用发展产生碰撞,出现各种问题。

三、基于“三方担保农业信贷”方式,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对扶贫的推动力作用

对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精准扶贫战略,笔者认为应该借鉴世界上的优秀经验,再引入、吸收和创新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农村金融机制,突出农村金融改革对精准扶贫的新助力。

(一)“格莱珉模式”的成功与瓶颈

“格莱珉”一次译于孟加拉国,原意为“乡村”的意思。因此,格莱珉银行又被称为乡村银行。“格莱珉模式”是1972年,穆罕曼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经过研究后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广大农村中的扶贫金融方式。穆罕曼德・尤努斯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界一直奉行的“越有资产,越容易获得贷款”的理念。所以农村由于缺少资金和资源,有没有可靠地担保模式,所以难以获得促进发展的贷款。

尤努斯发其道而行之,设计出一种可以不用担保即可获取贷款的扶贫金融模式,利用3-6人的工作小组,贷出资金获取劳动资源,付出劳动后户的收益,偿还本金和利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格莱珉模式在孟加拉国获取了巨大的成功,格莱珉银行也成功涉足了电信、旅游业、医疗等十几个行业,穆罕曼德・尤努斯更是获得了2006年的诺被尔和平奖。格莱珉模式也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取得了广泛的成功。

“格莱珉模式”1993年登陆中国,但是23年来仅有一项业务取得进展,其余项业务全部夭折,具体发展成果见下图。从“格莱珉模式”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来看,由于资金缺少担保,使得金融企业难以承担农村金融的风险。由于政府缺少实际支持的而政策,格莱珉模式下金融企业在农村的发展陷入到一种“有规划、无实施”的状态中,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二)“三方担保农业信贷”概念与实施

反思格莱珉模式在中国的艰难推进,我们不难发现,制约格莱珉模式进行农村扶贫的重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农村劳动力价格上涨,二是我国农村金融缺少持续不断的稳定资金。针对前者可以选择我国相对落后的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立定点扶贫实验地区;后者则需要借助农村金融改革,创立稳定的资金输入渠道。因此,“三方担保农业信贷”模式的出现就成为农村金融改革与格莱珉模式精准金融扶贫的有力保障。

“三方担保农业信贷”概念主要指借助扶贫互助资金、农村物权、银行担保,帮助农民和贫困户完成资金的担保,提高农村信贷的放款速度,推动农村信贷业务开展的一种农村金融模式。在以往的农村金融中,一方面农村金融企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农村信贷业务资金量小但客户群体众多,放款风险大、催收难度高。没有有效的担保机制作补充难以实现资金的持续输入。 “三方担保”机制利用政府、农村资产做合法的抵押担保,给金融企业带来农村金融盈利的信心,降低金融企业在农村扶贫中的风险。

在“三方担保农业信贷”的实施中,必须进行系统的农村金融改革,将农村精准扶贫与金融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金融企业的资本力量,实现农村的金准扶贫。比如金融企业可以与地方政府合作,利用农村廉价的土地资源,设立金融企业的办事处等机构,发展和推动金融营业网点扩大范围,同时对农村信贷资金的使用方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在资金的担保过程中,形成农村-政府的整体担保机制,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和农村的农业资产作为资金输出的抵押担保,提高乡村血缘等纽带关系在贷款催还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借贷人还款的动力,防止资金的流失。

(三)农村金融改革的创新和方向

“格莱珉模式”和精准扶贫的发展需要“三方但保农业信贷”的推动,而“三方但保农业信贷”则需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科学的金融创新作为保证。

1、明确推广目标,寻找需求对象

对于农村精准扶贫,首先要确定扶贫的目标,也就是对资金输出地区的经济状况和劳动力状况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价。农村金融在选择资金帮扶对象的时候并不是随意的释放资金,而是要根据格莱珉模式的具体要求制定互助小组以及审核资金使用方向,对缺失需要启动资金的群众发放贷款,以最小的风险提升精准扶贫的资金输出。

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高风险补偿

农村金融的创新不仅要建立资金的放贷机制,同时还要创新农村金融的产品设计。设计出符合农村农民实际收入能力的金融理财产品,让农民获取更多的选择。同时还要结合“三方担保”的具体内容,评估政府的财政能力和担保资产的实际价值,完善对于金融企业风险的补偿机制。

3、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金融监管力量

对于农村金融创新,还是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当前农村金融信贷业务的开展现状,必须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法律,防止金融企业利用农村精准扶贫转变资金信贷的方式,摄取不正当利益。同时还要提高金融监管机构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对于城市金融的监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监管审计体系,但是对于广大偏远农村地区的金融企业的具体业务监管,尚处于空白地带。因此必须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利用资金流转渠道控制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防止、强买强卖、高利贷 、非法信贷等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N].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3

[2]陈俊,夏宗婷.关于实现贫困片区跨域扶贫治理的精准化路径研究――以昭通市为例[J].时代金融,2015,(12):310―312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8篇

2016年,是打响“十三五”脱贫攻坚的第一年。荔波县佳荣镇立足本乡镇实际,结合农村“三变”(资源变股权、Y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政策,积极探索本乡镇主导产业--茶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取得了初步成效。不仅解决了茶产业扶贫前三年不能给贫困户带来收益的问题,而且保障了贫困户收入的稳定增长。

1 基本情况

荔波县佳荣镇地处月亮山麓腹地,是荔波母亲河--樟江河源头,也是重点扶贫“三山”--月亮山的贫困乡镇之一。该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0%,负氧离子每平方厘米达到18万个以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1500-1600毫米,无霜期280天,日平均气温16.7℃,平均海拔900米以上,是荔波县为数不多适宜种植茶叶的乡镇。目前,全镇种植有茶叶5000多亩,种植的主体是企业和合作社种植。

如何发挥茶产业的扶贫作用,让贫困户分享茶产业发展成果。佳荣镇结合农村“三变”改革政策,对茶产业扶贫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该镇政府与招商引资茶企荔波县佳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三年合作协议,即2016年8月1日-2019年8月1日,以贫困户每户5000元为股金,共计100万元的贫困户扶持资金入股企业,并建立保底分红的利益链接机制,即第一年按照入股股金的5%、第二年6%、第三年7%的保底进行分红。入股茶企业扶贫股金覆盖了佳荣拉先、拉毛、岜鲜3个村200户贫困户,年能给贫困户带来5万元以上的分红收益,户均年分红收益在200元以上。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选准合作企业。扶贫资金入股关系到贫困户脱贫的问题,选准合作企业是确保贫困户获得收益按时脱贫的关键。该镇在入股前,对合作企业--荔波县佳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资产、信誉、经营情况、发展前景等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分析,确保了合作企业的兑现分红的能力。荔波县佳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荔波县政府2013年招商引资企业,该企业是安徽客商投资成立,目前已在佳荣镇拉毛村、拉先村建设茶叶1000多亩,投产茶园500亩,建设了300平方米的加工厂,信誉、发展前景等较好,确保了入股资金分红收益的兑现。

2.2 确保入股资金安全。为确保投入的资金安全,佳荣镇要求企业提交第三方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的《资产评估报告》,保证公司总资产大于入股股金,并将合作企业100亩茶园作为入股资金的风险抵押。同时要求公司种植茶园面积不低于500亩,股金注入与公司基地建设规模和投入情况挂钩,分批次进行拨付。资产评估、茶园抵押和分批次拨付降低了入股资金的风险。

2.3 建立合理利益连接机制。合理利益连接机制是确保双方利益和合作是否成功的核心,分红比例高了,企业不接受,也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积极性,分红比例低了,贫困户利益受损,扶贫直接效益不显著。佳荣镇在确定利益连接机制时,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按照逐年递增的方式进行保底分红,即第一年按照入股股金的5%、第二年6%、第三年7%。这样既保证了入股资金分红的逐年增长,又解决对企业盈亏难以监管的问题。

2.4 明确合作期间经营机制。为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行,确保企业自主经营,佳荣镇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入股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入股农户不参与公司经营”。合作三年到期,有50%以上入股农户不愿意再入股,企业将100万元返回政府存入“村财乡代管村用”专户,另行安排扶持事项。实现了既解决了企业发展生产所需资金及自主经营,又确保了贫困户得到稳定收入和贫困户扶持资金的持续性,避免了贫困户扶持一年做一年,不扶持又是原样的情况出现。

3 存在问题及对策

存在问题:一是该企业还处于投资期,只有少部分茶园处于初投产期,收益较少,还不能足以支撑较快发展,发挥较大的扶贫作用。二是贫困户入股资金较少,覆盖贫困户较多,直接扶贫效益不显著。每户入股资金5000元,每年收益才200多元。三是跟踪服务监督机制不建全。没有明确入股资金监督机构和人员,以及监督的方式、方法等。

3.1 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用地、税收、配套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加大对企业扶持,确保企业能有盈利空间,实现“招得进、住得下”,防止企业无盈利而“走路”。

3.2 加强企业监管。特别是茶叶企业,要加强企业农产品质量监管,严禁使用禁用农药,防止企业因农产品质量问题影响发展,甚至倒闭。

3.3 做好跟踪服务监督。成立入股资金服务监督领导小组,明确人员和职责,并积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存在的问题,协助企业进行解决,减少企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促进企业发展。对企业的监督不能采取查账式的监督,干涉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又要随时掌握和了解企业发展动态,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入股资金的安全。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9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在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瞄准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以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快推进“一减四增”,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培强特色产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质量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带贫防贫机制,不断提升农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升扶贫特色产业综合效益

(一)优化调整特色种植业。制定实施特色种植业(含水果)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落实“一减四增”要求,在全区建设一批特色种植和良种繁育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要求,对紫山怀小米、博远、秋景、喆兴、现海5个产业扶贫园搞好扶贫带贫示范作用;对32个蔬菜产业扶贫项目149个蔬菜大棚加强技术指导,搞好风险防控预警,实现产销衔接,发挥好效益引领作用;对51个产业扶贫基地加强指导,加大贫困户从业就业示范引导作用;指导各乡镇、村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杂粮、水果等特色高效种植产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特色化、精品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业。制定实施特色养殖业精准扶贫年度工作方案,在乡发展肉鸡、肉驴等养殖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在其他乡镇重点发展家禽、肉牛和肉羊养殖,支持各乡镇、村发展特色养殖。

(三)大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导各乡镇积极扶持、、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储藏、保鲜、烘干、分级、包装设施,提升产后处理能力,使产品更适宜进入精深加工。

(四)培育壮大农业新业态。指导各乡镇、村依托特色农业、农事景观、人文景观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健身、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多元业态。一是对名关镇南石口食用菌加强技术扶持指导,打造成我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加强休闲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工作,开发广府、王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做好宣传推介;三是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抓好西部以博坤家庭农场、博远智慧农业园区、刘窑核桃基地、永合会万亩油菜花基地和东部以耐思、科瀚、相知农场、垂钓中心等节点为主的两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提升我区农业生产附加值。

三、加强产业带贫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带动能力

(一)培强新型经营主体。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全链条需求,聚焦重点领域,以高科技、高质量、高成长性为标准,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主动对接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引进培育能够支持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做好招商项目跟踪指导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投产。

(二)发展高效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协调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鼓励中小型服务组织通过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式,加强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引导大型服务组织通过参股控股、特许加盟等形式,与中小型服务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形成各有分工、互有侧重、共同发展格局。全区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0家,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责任单位:农经科、植保站、农机管理科、农机推广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六统一分”,把大多数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建立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和引导就业实现增收。(责任单位:农业科、经作站、农经科、产业化办,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成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增加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比重,全面提升试点工作质量。巩固“消零”成果,防止反弹。继续实施“消薄”工程,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进行资源开发、产业化经营。盘活政府投资和社会帮扶到村形成的资产,多举措、多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村服务型经济,通过为农户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提前产中产后农业生产,以及旅游、商贸流通与市场管理服务,增加服务性收入。(责任单位:农经科,各乡镇农经站)

四、深化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一)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认真落实《农业创新驿站建设管理办法》,每个驿站辐射带动5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帮扶10个以上贫困或普通农户脱贫增收,使驿站成为县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和孵化器。深化“十个一”模式,帮助科研教学单位研究制定科技人员参与驿站建设和科技下乡的扶持政策,建立创新驿站长效机制。(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水平。落实《省农业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进一步优化扶贫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帮扶重点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全产业链方向转移,组织开展“十项服务”。继续实施《区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实施方案》,建立一支指导到位、服务精准、帮扶全覆盖的产业发展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培训力度,培训产业扶贫干部、产业扶贫带头人、实用人才带头人、经营主体负责人和贫困户200人。(责任单位:科教站,人事科,各乡镇)

(三)健全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发展智慧农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特色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积极参加省市县乡村五级贯通的农技推广云平台,通过配备终端、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等及时指导农民群众科学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解答技术咨询、推送科技信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平台上、展示、交易。(责任单位: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加强风险防范。做好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控、制定完善防控预案应对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加强监测预警。依托区级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立农业扶贫产业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定期价格、供求信息,指导贫困地区防范市场风险。科学开展产业扶贫风险评估,对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等风险和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带贫能力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应对措施,防止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导致失败造成损失。加强扶贫资金、资产资本监督管理,防止出现产业扶贫失败风险。(责任单位:农业科、技术站、科教站、财务科、蔬菜科、植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农经站)

五、推动农产品营销,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

(一)严格质量标准。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县乡村农产品监管追溯体系,做好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应用,做到专网专人负责。(责任单位:农产品监管科、科教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强化品牌培树。制定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强化品牌设计、品牌提升、品牌宣传,培育1-2个区域公用品牌,集中打造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品牌和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各乡镇在中央、省市媒体、高铁站平台等进行产品宣传,支持鼓励品牌农产品创新创意设计、讲好区农产品品牌故事,扩大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农产品监管科,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强化产销衔接。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组织参加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活动和品牌万里行活动。鼓励各乡镇建立营销体系,加强与一线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对接合作,拓展区品牌农产品展销窗口。组织各乡镇企业和产品,入驻北京新发地优质农产品展销中心。组织实施品牌农产品“六进工程”,开展爱心购买农产品公益行动。支持举办品牌电商促销宣传活动,支持建立农产品电商特色馆,打通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责任单位:农业科、蔬菜科、环保站,各区域站、动检站)

六、抓好定点帮扶工作,确保帮扶政策落实

搞好定点帮扶工作。扎实做好区农业农村局在柳村、榆林东、榆林一、东睢宁、赵刘营、杜屯等6个村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组织局“一帮一”帮扶责任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及时了解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实施情况。(责任单位:局办公室、局相关科室)

七、强化组织保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实行“一全一直一最一中心”工作机制,将农业产业扶贫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各科室站所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专项谋划,科室站所负责人要具体抓、深入抓,安排得力人员负责产业扶贫工作。要保持产业扶贫人员队伍的稳定,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产业扶贫专班中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产业扶贫队伍。(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二)建立清单台账。要结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按照“一项任务、一个清单、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要求,建立健全产业扶贫任务清单,对所有乡村的产业情况,逐村逐项建立产业情况清单。认真落实扶贫产业各项政策措施,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户为单元加快落实特色种养扶贫项目。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产业项目库,积极参与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实施、成果验收等工作,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指导。(责任单位:产业扶贫办、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三)加强调研督导。在狠抓中央巡视、国家考核、督查巡查和省级、市级考核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结合扶贫产业问题困难大排查和产业扶贫“回头看”工作,围绕重点工作,针对薄弱环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督导检查和调研指导活动,分析问题与趋向,研究提出前瞻性意见建议,通过强弱项、补短板、促提升,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构建农业扶贫产业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四)总结推广典型。围绕农业扶贫产业全链条各环节,认真总结农业扶贫产业建设的经验做法,深入挖掘产业扶贫典型案例,把基层的实践和创造总结出来,把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提炼出来。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可借鉴的示范标杆,推广可复制的扶贫产业模式。通过现场观摩、对标交流和展览推介等活动进行推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多种传播渠道,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为促进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局属有关单位,各区域站、动检站)

扶贫资产监管范文第10篇

一、大数据+扶贫金融

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精准化。因此,精准扶贫工作的流程和体系应建立对贫困群体的准确把握和针对性措施之上,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精准评估。通过金融助力,扶持产业发展并实现脱贫致富是金融行业的重要职责。金融扶贫体现精准需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确保扶贫实效。首先是建设精确扶贫金融数据库。重点是实现扶贫数据立方体,形成资产、信用、脱贫潜力的三维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和分类等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类,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其次是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对脱贫程度和扶持状况进行动态跟踪,采取大规模稀疏成对比较矩阵技术,直接比较贫困户信用状况和脱贫程度,确定不同阶段扶贫工作重点,通过信息化技术实现精准化扶贫工作辅助决策。

二、大数据+金融监管

2016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实现金融风险的全覆盖监管。现代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生态结构已经形成,现代金融市场是复杂的生态系统网络和自规范结构。现代银行间资产配置理论和支付关系形成的复杂网络将是未来金融稳定评估的管理对象。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地方融资平台、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重点信贷企业等金融实体构成的资金关系网络,核心是控制金融网络中重要节点的资金链断裂和风险传染,从而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未来的全方位金融监管要走出现在的单一金融机构的独立评估模式,必然要实现复杂金融网络的风险模拟、识别、分离和控制。在传统金融稳定评估基础上,通过数据模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准确定位风险链条,形成有效的监管模式是大数据时代金融监管的必然途径。

三、大数据+征信管理

未来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然是在全要素社会信息基础上的社会网络信用体系。信贷征信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推进力量,不仅要致力于诚信教育和诚信文化建设,扩大信贷征信基础上的全要素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而且要提前布局社会网络基础信息的采集和评价体系构建。当前,个体信用信息、精准扶贫档案、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等信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信息技术信用评价手段,传统的权重评分方案不适合现代金融市场和商业推广,运用基于社会网络的信用评分体系等大数据分析技术是未来征信体系建设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四、大数据+外汇管理

大数据在政务管理和市场规范以及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当前的商务智能4.0是建立在政务智能、数据挖掘等基础上的移动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我国的外汇监测系统经历系统整合和数据综合平台建设,已经具备了数据联机查询等功能,但是仍然处于商务智能2.0时期,亟需跨越式发展,以适应资本项目开放和全口径外汇监测分析需要。探索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外汇监测分析和系统建设中的应用,并为全国推广和工业应用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基层实践,探索适合外汇管理产生的流数据特征的适时机器学习算法,进行聚类和分类分析,实现高效率和高精度的异常资金定位监管。

五、大数据+操作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是金融合规控制的核心内容,是目前事中事后管理的主要过程。目前,央行以及外汇局倡导建立的银行自律机制从道德规范角度进行约束,对行为风险未提出详细的监管意见。对大数据的综合利用和挖掘是未来操作风险监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主要包括对操作风险类型的精准识别、分类发现和指标预警,例如运用大数据进行风险量化投资组合管理,通过大规模交易数据分析挖掘进行资产配置优化、对冲基金管理等,开展基于操作风险的资金本管理。再比如刻画精准的风险类型,进行模拟行为研究,分析风险损失概率,通过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有效改进风险管理模式。

六、大数据+客户关系挖掘

客户管理是商业银行核心服务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主要技术手段。通过有效的客户关系挖掘进行相关性产品设计和研发,能够提升客户和银行最大化收益率。现代市场价值链通过数据驱动提升客户忠诚度和稳定性。大数据为客户画像、分类和营销,发挥数据的生产价值。例如,基于大规模稀疏比较矩阵的客户忠诚度预测和产品偏好预测。再比如,作为未来大数据时代客户作为网络结点的特征,通过对客户行为数据分析进行客户关系网建立,分析客户群体吸引力与扩展性,在客户网络中发现核心客户特征和客户群体,开展针对性营销。总之,数据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必将成为引领客户管理管理的风潮,也是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

作者简介:

上一篇:低碳绿色经济范文 下一篇:水库路基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