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细胞歼灭战/脂肪细胞

时间:2022-09-22 03:29:19

脂肪细胞歼灭战/脂肪细胞

瘦身,给你不一样的脂肪细胞

吃过晚饭,悠闲坐沙发上看电视,每当面对眼前的薯片话梅巧克力,掐一把大腿上白花花的肉,你在痛苦地将头扭向一边时,会思考这些讨厌的赘

肉到底是什么组成的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众所周知,脂肪(又称脂肪组织)分布于人体的多个部位。一般而言,脂肪位于皮肤下方(皮下脂肪),其间布满血管,也有一些脂肪分布于两个肾脏的顶部。除了脂肪组织外,一些脂肪会存储在肝脏中,还有一小部分脂肪甚至会分布在肌肉中。

脂肪组织由脂肪细胞形成。而脂肪细胞形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妊娠期的最后三个月,此时婴儿正处于发育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在青春期到来时,此时正是性激素“破门而入”的阶段。男女之间的脂肪分布差异也就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的。还在困扰男人为什么不会形成丰乳肥臀的梨型身材了吗?还在骄傲于女人很少出现啤酒肚吗?其实就是性激素(雌激素和激素)造成脂肪分布位置不同。

神奇地是,青春期过后,脂肪细胞的数量保持不变,这可比性取向还要稳定。即使人体内存储的脂肪不断增多,脂肪细胞的数目也仍不再增加。只是每个脂肪细胞将不断变大。2008年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 Institute)的Kirsty Spalding及其同事证实了这一点――一个人体内的脂肪细胞数量在成年阶段始终保持恒定。

在研究中,Spalding小组对687位受试者进行了腹部脂肪活体切片,随后,研究人员记录下他们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脂肪细胞的数量和大小。他们发现,脂肪细胞的平均数量在大约20岁之前会持续增加,之后就会保持相对恒定,并且与体重指数密切相关。此外,采样中还有进行过胃间隔手术(stomach stapling)来减少食物摄入的肥胖患者。研究人员发现,虽然这些人平均体重减少了18%,但脂肪细胞数量并未减少,仍然有800多亿个。因此,Spalding对减肥药嗤之以鼻:“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吃片药就能解决的问题。对家庭而言,最有用的信息就是保证小孩子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减肥对于许多人来说会那么困难。那么既然不能重返青春期,现代医学还能提供我们什么别的减肥方法?

好细胞坏细胞

脂肪细胞也不全是对人体有害,脂肪细胞主要分两个类。一类是白色脂肪细胞,主要用于代谢能量、保温和减震,体积较大,它含有非常少的细胞质(只占细胞体积的15%)、一个小细胞核以及一大滴脂肪(占细胞体积的85%)。另一边是褐色脂肪细胞,主要长在新生婴儿的肩膀之间;它们是重要的生热(生成热量)物质,体积稍小一些,其中含有线粒体以及一些小滴的脂肪。

因此,褐色脂肪细胞能够燃烧卡路里的特性正可以被我们利用。而产生我们深恶痛绝肥肉的存储器――白色脂肪细胞,却以绝对优势的比例数量存在于体内,它们无孔不入地广泛分布在皮下组织和内脏周围。但科学家的一系列实验证明,数量并不一定是取胜的关键,以少胜多在战场上从来不是偶然。

波士顿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Alen Cypess博士及其同事通过对近1800人进行高科技成像扫描,发现几乎所有成年人在他们的肩胛骨和脖颈处都保存有少量的褐色脂肪,其中,女人的平均存有量是男人的两倍。但即便如此,大多数妇女也只有15克的褐色脂肪。

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大学、芬兰医学中心和瑞典医学中心对24个健康的年轻男子进行了褐色脂肪活动研究,其中10人较瘦,其他人都超重。他们让这24个人呆在一间中等寒冷程度――18度的屋子里2小时,然后对他们进行PET扫描和CT扫描,以检查褐色脂肪沉积物的位置和代谢活性。他们的结论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体内的褐色脂肪越来越少;胖人体内的褐色脂肪比瘦人少;在寒冷的屋子里要激活它只要一点点的时间。

Dana Farber癌症协会的Spiegelman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蛋白质PRDM16是决定是否形成褐色脂肪细胞的关键,PRDH蛋白只存在于褐色脂肪细胞中,所以他们目前打算让白色脂肪细胞内也生成PRDM16,从而将其转变为棕色脂肪细胞。

SpiegeIman把蛋白质PRDM16当做新式武器寄予厚望:“当了解更多的关于PRDM16的分子机制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种途径来调节体内新陈代谢,用以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脂肪大战鹿死谁手,这还真是个不好推测的谜团。

漫漫减肥路,谁不错几步

减肥误区

每个女人都在揽镜自视过感慨身材为什么没有T台上模特那么完美,就像每个女人都减肥失败过一样肯定。与其仰天长啸为问投胎前上帝不精心雕塑一下,不如来研究你是否问过以下的问题。

难以抵挡的食欲?

减肥的人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本来想将三顿餐减成两顿,可是越晚越饿,坚持不住还是要往嘴里塞东西吃。最烦的是,明明吃饱了,为什么还想吃呢?隔着几条街仿佛就能闻到面包房里泡芙的味道,必须菲吃不可。

平心而论,这个姑娘并不胖,只能算是稍微丰腴。这种对食物意犹未尽的“元凶”已被识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Russell Keast博士和博士生Jessica Stewart,在与阿德莱德大学、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以及新西兰梅西大学的同事们发现,除去人体现存的五种味觉即成、甜、苦、酸和辣以外,人体可能还有第六味觉脂肪味觉。

调查人员把奶油中脂肪含量分为四种,即0%、2%、6%和10%,被调查人员需找出他们认为最为油腻的奶油,并按脂肪含量进行排序。结果显示人体的脂肪敏感相差悬殊,与脂肪消化能力强身体指数高的人群相比,那些对脂肪昧觉极为敏感的人能更准确的分辨奶油中脂肪含量的差异。

Keaste博士认为,目前高脂食物已是家常便饭。而同时人体对脂肪味觉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以致一些人过度摄食高脂食物。“那些对脂肪味敏感,即使脂肪酸浓度极低也能察觉的人,比不敏感的人吃下更少脂肪,我们也发现这些人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8MI)较低。”Keaste博士说。从这个角度上看,吃蛋糕喜欢吃奶油的姑娘,并不一定是坏事。而与此相对那些只吃下面蛋糕坯的姑娘,没了口福是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耿耿于怀对方为什么不胖了吧?

有没有无需运动节食又不用吸脂的减肉法?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和医学家在实验室不懈地探索,褐色脂肪细胞显然是一个突破口。

褐色脂肪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本身相生相克。褐色脂肪细胞有助于降低体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当人体内有更多的白色脂肪细胞时,体重将会增加。由此,纽约Albert Einsteln医药协会的Mark Czaja博士和他同事打起了通过技术手段来操作脂肪细胞的

发育的主意。使之转变为褐色脂肪细胞,而不是白色脂肪细胞,这将可能是治疗肥胖症的一种有效手段。他们通过调节老鼠体内的细胞生长过程,无法履行细胞的发育过程的自噬过程,比正常情况下产生了更多的棕色脂肪细胞和较少的白色脂肪细胞。因此,这些小老鼠要比正常情况下瘦弱。

无独有偶,前文讲过的波士顿乔斯林糖尿病中心的Cypess博士也在置身于如何提高褐色脂肪储存时限以及将其用于燃烧更多卡路里的办法。他指出,医生或许可以先从人体抽取少量的褐色脂肪,在试管中对其进行增强处理,然后再将其移植回人体。这样的话可能就必须一种药物来提高褐色脂肪的代谢率。而结果就是:你的体内形成一个热量自燃炉。也可能不需要药物。或许只要不总呆在恒温环境中,或者对那些生活在凉爽气候中的人们只要增加在户外的时间就可以提高褐色脂肪的代谢率。

Cypess说:“我们需要计算出坐在16、22和27度的家中,你燃烧的卡路里分别是多少。这可能是非常简单的减肥和保持健康的办法,也是一种环保办法。”但有个问题他没有说到,天气越冷,不会越饿吗?

Tips:

英国最新型的减肥方法――冷冻溶脂术受到热捧,其实也是走了脂肪细胞的老路子。不过与热量溶解白色脂肪细胞反其道行之,采取冷却手段锁定、冻结并最终分解白色细胞。纽约皮肤病学家David Goldberger解释说:“冷冻溶脂过程逐渐吸收皮下脂肪的热量。脂肪细胞的温度被降至零华氏度,也就是将它们冻结。低温在杀死脂肪细胞的同时不会影响皮肤或者肌肉。死亡的脂肪细胞随后通过肝脏被排出体外。”但缺点是治疗过程漫长,不能立刻看到效果:另外一个疑惑更为可怕,如果死亡的脂肪细胞没有全部排出体外怎么办?

自虐减肥法上瘾了吗?

类似于21天减肥法或者说绝食法减肥,几近于自虐。即使是需要在体重秤上吃苹果的芭蕾舞演员,也不会完全不进食,但还是有人乐于使用这种极端的方法。

其实这种案例并不在少数,疯狂减肥到内分泌紊乱甚至绝经的少女们也不是个例。各大论坛也经常重现苦劝不要过度减肥的过来人。医学家也在利用激素疗法控制肥胖的同时,也可以应用激素来治愈患有严重脂肪障碍的病人。典型案例是哈佛大学Christos Mantzoros及其同事治愈了一个由于身体脂肪非常少而停止月经的女田径运动员,使她恢复了正常的排卵期月经周期。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洛克菲勒大学Jeff Friedman博士及其同事用定位克隆技术鉴定出一种受肥胖驱动的细胞激素――瘦素。缺乏瘦素的小白鼠代谢缓慢,但食物吸收却明显增加,呈现出肥胖的表征。这种激素不仅可以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也可以进行肥胖病。用重组人瘦素代替瘦素可以明显地降低食物吸收和身体重量。NIDDK Phil Gorden研究组和德克萨斯西南大学mAbhlmanyu Garg研究组已经将重组人瘦素应用于严重脂肪障碍的病人。据此,圣地亚哥的Amylin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Christian Weyer在文章中自信满满地写道:“瘦素对于处在某种‘低瘦素’状态的人可能有潜在治疗效应。”

即使有了相关有效的治疗措施,但何必对体重确切地斤斤计较呢?伤身实为不智之举。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心健康才是关键。有一句说得好,杨贵妃照样迷死唐明皇,有一点点赘肉又何妨?

上一篇:哭吧,男人 下一篇:当“审丑”文化蔓延